<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拜访刘上扶老师时合影 (2014年1月.南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念刘上扶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77级2班 刘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份的最后一天,是刘上扶老师离开我们整整一周年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战争阴霾,经济低迷,疫情变化,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另一面,大自然按着季节而行,又十分地从容:枫叶飘落,白雪纷飞,春雨潇潇,鲜花盛开。</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我不时地想起刘上扶老师,想起昔日做他的学生、做他下属的许多场景。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敬重刘老师,在此特记下二三事,以为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摄于1981年4月柳州铁一中。后排右三为刘上扶老师,右二吴小洲,右四谢晓莺。(照片提供: 陆小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分班口试</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三月,我们外语系新生军训结束,接着是文化考试,重新分班。口试时,我分在刘上扶老师那一组。当时我特别地紧张,因为同学中有传闻,刘老师是不跟学生讲汉语的,他只讲英语。我那点薄得透明的底子,估计两个回合就得败下阵来。</p><p class="ql-block"> 在考场坐下时,我感到的气氛却格外轻松。老师们个个和颜悦色,尤其是刘老师,他笑容和蔼,而且眼神满是鼓励。他说话语速适中,清晰易懂。简单交流后,刘老师问: </p><p class="ql-block"> "Why do you want to study English?" (你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特殊疑问句,是需要解释的。若按我原先的准备,我会答:因为英语很重要,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很重要,所以我学英语。 </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注意到刘老师脸上的微笑,我感到他在期待着别样的答案,就鼓起勇气,用勉强连贯的英语回答道:</p><p class="ql-block"> “卡尔.马克思说过,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门武器。英语是外语,也是人生斗争的一门武器,所以我必须学习英语,而且必须学好英语。” </p><p class="ql-block"> “ Very good!” 刘老师称赞一声,很开心地和其他老师一起对我点头,看来他相当满意我的回答。我心里明白,这结果来自于他那鼓励的眼神、那充满期待的笑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语系1985级学生毕业照 (摄于1989年6月分部校门口。前排右9 为刘上扶主任,右10为韦善忠书记,右6 为笔者)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两盘炒猪肝</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五月中,班上的赵青源同学因胃病在桂林医专留医治疗。他的情况特殊,晚上需有人陪护。第一天晚上,我跟胡建强两人守护赵同学。第二天一早我们赶回学校上课,那确实是很赶。午饭时,刘上扶老师在吵吵嚷嚷的饭堂里找到我和建强,把我们带到教师专用的饭菜窗口,买了两盘炒猪肝,往我俩的饭碗各扣上一盘,说: </p><p class="ql-block"> “你们辛苦了!我没有办法去看赵青源,算你们替代了我,谢谢你们!” </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不谢,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和建强答道,心里很是感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徒步进城</p><p class="ql-block"> 同一年的秋天,刘老师因胃病住院。班上男同学决定去探望他。那天晚饭后,大家凑钱在小卖部买了一袋葡萄糖粉和一罐麦乳精,由马建平领头,穿过中文系宿舍楼,翻出围墙,沿小路进入七星公园后门,浩浩荡荡地徒步进城。 </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看到我们来,惊喜不已。在住院部狭小的病房,学生挤在老师的床边,兴奋地聊开了。 </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您可能没想到,” 马建平告诉老师,“我们在来的路上,一直都是讲英语的噢。” </p><p class="ql-block"> “是吗?都讲些什么?” </p><p class="ql-block"> 从学校宿舍到桂林医专,同学们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聊的都是校园里的生活,包括课堂上被提问时不明就里的窘境,包括刘老师点同学名时的博白口音,大家模仿起来很是惟妙惟肖。 </p><p class="ql-block"> “哈哈哈哈,” 刘老师大笑起来,非常地开心。 </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兴高采烈,七嘴八舌,全然忘了刘老师是在住院。师生之间那真挚的感情,水乳交融的沟通,至今想起,依然感到暖心。 </p><p class="ql-block"> “看到你们,知道你们在努力学习,我的胃痛减轻了不少,” 我们告别时,刘老师笑着说。 </p><p class="ql-block"> 这当然是我们所期待的啦!回程又是一个半小时徒步,值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院系领导与公共系研究生班英语教师合影于1988年3月本部校门口,右三为刘上扶老师,右二陆小虹。 (照片提供: 陆小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家桂林</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暑假,我在故乡柳州成婚,妻子在柳州工作。我回桂林后到刘上扶老师家送喜糖。他祝贺我成家,并希望我们能尽早结束牛郎织女的生活。八五年初,妻子到桂林探亲,我们便一起去拜访刘老师。刘老师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当他得知我们决定妻子办理调动,把家安在桂林,立即表示全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这是天大的好事!”刘老师对我们说。“小刘,你尽快写个报告,我和韦善忠书记会尽快签字,将报告递交上去。” </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得知,刘老师为了帮我妻子调入师大,专门会了人事处的戴处长以及具体操办的王处长。刘老师关爱青年教师、为我们解决困难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p><p class="ql-block"> 我女儿出世后不久,刘老师还亲自到我家里祝贺,把一个红包交到我手里,并说若有什么难处尽管找他,他一定帮忙解决。我母亲当时也在场,过后嘱咐我说: </p><p class="ql-block"> “儿子你听着,刘主任亲自来看你们,这么通情达理、这么关心群众的好领导,上哪儿找去?你可要好好干啊!” </p><p class="ql-block"> 我忙不迭地向母亲保证:“我懂,阿妈,我会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语系全体教职工合影 (摄于1992年9月外语系大楼内。前排左一为刘上扶主任,四排右一为韦善忠书记,二排左四为谢晓莺,后排右三为笔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学科研</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寒假,我被派到柳州,参加函授本科生的授课,我们的带队就是刘上扶老师。也是在这次授课期间,刘老师跟我有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作为领导,他很关心我的教学和科研,想了解我的想法,更希望看到我的进步。作为老师,他也给了我一些很实在的建议。 </p><p class="ql-block"> “你对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有兴趣,这很好,一定要钻研下去,以后争取开门课,” 他鼓励我说。 </p><p class="ql-block"> 我在进修硕士研究生时,刘上扶老师教授我们的写作课。“你在写作上有实力,我清楚,”他接着说。“但凡成事者,贵在坚持。所以不管是翻译还是科研写作,你都应该勤动笔。你们教研室上次开会,你不是谈了教学经验吗?那篇东西,我觉得非常好,很实在,整理一下,就是一篇不错的科研文章嘛。” </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对其学生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上扶老师讲话片段 (摄于2008年2月外语系七七级入学3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桂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国拜访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最后一次见到刘上扶老师,是二零一四年的一月。我回国探亲,顺到南宁。当时刘老师的家早已搬到南宁,他也已从广西大学外语学院退休。我联系了在广西大学当教授的谢晓莺同学,与她一起去拜望刘老师。老师事先知道我们来,早就在住宅楼下等候了。多年不见,老师身体还那么好,那么精神,谈笑起来还那么爽朗,无拘无束。</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您真地戒烟了?”我跟他开起玩笑。“记得您讲过,抽烟是人生不可替代的一大享受呢。”</p><p class="ql-block"> “哈哈,小刘,我喜欢你的直率,”老师丝毫不介意我的玩笑。“真戒了,我想多看几年日新月异的生活,多和家人在一起。知道吗,我现在找到另外一种享受?” </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给我看了他购置的音响设备,他迷上了听民歌,听以前的老歌,有时一听就是几个小时。 </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喜欢听重唱、合唱,里面的和声所表现的和谐,真的很美,奇妙无比,”他很兴奋地给我介绍。老师当过多年的领导,对和谐不和谐深有体会。看着老师孩童般灿烂的笑容,我和谢晓莺都受到极大的感染。</p><p class="ql-block"> “你在海外生活,不易听到这样的歌,我送你一张音碟做纪念吧。” </p><p class="ql-block"> 我接过音碟,连声道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上扶老师送给我的音碟 (2014年1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回望自己的学生生活、工作年代,我心里充满感激,因为有刘上扶这样的恩师,有众多的给过我指导与帮助的师长、同学、同事和朋友。</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您的学生想念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5日 于加拿大多伦多</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