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定陶区第四实验小学 杨亚茹</p> <p class="ql-block">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研讨,空气由于比较特殊,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是同学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协助同学解决心中的疑问。但是教材中的实验学生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协助学生跨越本节课的思维障碍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p><p class="ql-block">一、结构性实验材料的选取</p><p class="ql-block"> 通过上一节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不容易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选取了以下实验材料:</p><p class="ql-block">透明水槽、有颜色的水、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盖带孔一个不带孔)、连接塑料管和注射器的去底矿泉水瓶</p><p class="ql-block">具体实验方法是:</p><p class="ql-block"> 实验一:乒乓球放在盛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里,取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竖直置于乒乓球上方。将矿泉水瓶慢慢的竖直压入水槽底部,观察乒乓球的位置并记录矿泉水瓶内水面的位置变化。</p><p class="ql-block"> 实验二:取一个瓶盖上凿有小孔且去底的矿泉水瓶置于乒乓球上方。将矿泉水瓶慢慢的竖直压入水槽底部,观察乒乓球的位置并记录矿泉水瓶内水面的位置变化。</p><p class="ql-block"> 实验三:利用连有塑料管和注射器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将矿泉水瓶压入水槽底部,通过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式去观察乒乓球位置及水面变化。</p><p class="ql-block"> 在教材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我对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p><p class="ql-block"> 1.教材原有实验中水、塑料杯、空气都是透明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水槽里的水更换为有颜色的水,便于观察。</p><p class="ql-block"> 2.教材原有实验1和实验2中纸巾易弄湿且容易滑落,干扰学生观察,影响正确判断。使用纸巾进行实验,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纸,不环保卫生。并且泡沫塑料会在水中漂来漂去,不易操作且不方便观察。所以我采用矿泉水瓶和乒乓球代替塑料杯、泡沫塑料和纸巾,操更简便,实验现象更直观并符合环保要求。</p><p class="ql-block"> 3.在给杯子打气的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打气的过程中要温柔一点,用力过猛会让水槽的水跑出去。</p><p class="ql-block">二、实验活动记录的改进</p><p class="ql-block"> 实验过程中,学生观察乒乓球的位置并记录矿泉水瓶内水面的位置变化。记录时让学生直接用一条横线来代表水面,更加直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都能很好的解释每一个现象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三、巩固拓展环节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同学考虑“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同学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同学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同学依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上完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师无法预料到的。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同学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同学的思想。我也体会到小朋友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当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就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我们教师应该是助燃剂,所以肯定要求老师自身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才能使课堂成为生长智慧、施展才气的沃土。所以课堂中同学应自主探究,亲历整个科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才有很强大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