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人习惯于慢读,特别是对于喜爱之书,更是觉得不应该只读一遍,对于樊登、李蕾老师一周更新一本的节奏,说实话我是跟不上的。对于这本575页的《〈世说新语〉别裁详解》,我喜欢并准备一读再读……</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每到暑期给玉米、花生地锄地除草的情形,侍弄了一辈子土地的母亲告诉我:“地锄一遍有一遍的成色,玉米地最少要锄两遍,锄第一遍,玉米粒向上上一圈;锄第二遍,米粒再向上上一圈;如果能锄三、四遍,玉米粒能上到顶。”因此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刚刚分田到户,既便到了伏顶天,农民也是有事没事扛着锄头去田间给玉米、花生等作物除草,决不懈怠,有道是“人勤地不懒”,农人们把土地侍弄得松软无杂草,就没有杂草与玉米、花生等争养分,秋季的玉米棒子、花生才会结得粒大、饱满,才能有个好收成。</p> <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世间大概有很多事是相通的吧!譬如读书和锄地: 记得二十多年前,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报考了省高教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业课中的《现代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汉翻译教程》、《英美概况》等全都是英文原文,不见一个汉字,且每本书二、三百页厚,哪有老师给你指导?哪里有什么复习资料?全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学,想到自己和阿华一下课就钻到实验楼的微机室开始“啃”起来(用“啃”字来形容似乎一点也不为过)。我要求自己第一遍先翻开《英汉大词典》把全书不认识的单词、词组全查出来,领略全书大意;第二遍细读,明确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三遍精读+背诵重点,这样三遍下来,考试也不过七十分左右,能考上个八十分简直是不多见的,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感觉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常常感觉平常教学所用的知识大多是自考学来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细思量母亲“锄地论”的思想虽然朴素,但对我的成长及工作、学习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什么都追求高速度、高效益,且人心浮躁的今天,能坐下来,戴上花镜,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五百多页的纸质书,于我而言,觉得这不是什么挑战,反而觉得就应该这样,甚至很幸福……(偷偷地想,母亲若地下有知,会赞许她的二女儿吧?!)</p> <p class="ql-block"> 虽然“灯前目力已非昔”,但规定自己每天“犹课蝇头二万言”,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将永远效法母亲对待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态度,精耕细作,一遍又一遍地松土、除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