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随笔|枇杷(外一则)

Xitong:)

<p class="ql-block"><b>1. 枇杷</b></p><p class="ql-block">枇杷五月是枇杷丰收的季节。在盛产枇杷的江南一带,这些小小的、灯笼般的果实被从高高的枝头摘下,装进用细竹条编成的篮子里,运往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枇杷树的枝干粗壮,一丛丛的枝干高低错落,上下有致,望去蔚然而成林。树上的叶片呈现倒披针形,上宽而下窄,叶柄上长着灰棕色的茸毛,形似乐器琵琶。枇杷的花期在每年的10到12月间,果期在每年的5到6月间。品种优良的大个枇杷能长到乒乓球大小,果皮浅黄,毛毛软软,拨开一看,里面的果肉是淡淡的乳白色,汁水饱满,晶莹剔透,吃在嘴里有一种清爽的甜味,如此品相的枇杷有雅号“白玉”,是枇杷中的上品。果肉中央包裹着几颗咖啡色的果核,是它的种子。</p><p class="ql-block">枇杷树在江南一带种植范围很广。梅雨季节里,如果在小区或者街道的路旁看见有人披着雨衣站在梯上,手执剪刀采摘的,那多半是在采枇杷。但这些路边的枇杷基本上都皮肉单薄,口味酸涩,不如专业的种植者培育得好。</p><p class="ql-block">讲到枇杷,我不由地想起一件事。有个朋友想给女生送礼物,却又不知道这女生喜欢什么。当时正值初夏,当季的枇杷上市不久,思来想去,就给她拎了两盒上好的枇杷过去。没想到这女生平生最爱水果,尤喜这五六月的枇杷,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成了一桩美事。那朋友后来和我说,没想到枇杷能发挥这么神奇的作用。我笑笑回答说,发挥作用的大概不是枇杷,而是你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 篮框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今年的NBA季后赛很有看点,一方面是东部的迈阿密热火队以常规赛第八名的成绩力克排名榜首的雄鹿,上演了“黑八奇迹”;另一方面则是詹姆斯和库里这一对当今全联盟最具影响力的巨星狭路相逢,上演了“湖勇大战”。</p><p class="ql-block">我算不上是一个资深的篮球迷,相比于足球而言,看篮球比赛对我是一种不带倾向性的消遣。话虽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认,篮球有着其独特而丰富的魅力。比如看到扣篮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球员全身的能量都在那一瞬间爆发出来,充满了强烈的运动张力。而看到一记又一记入框的三分球,则又惊叹这些投手的灵活、机敏、对时机和角度的精准把握。我查了一下篮球场地的相关资料,国际篮联标准的篮框高度是3.05米,NBA要稍高一些,达到了3.15米。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篮球队员都不可能站着直接将球放进篮框,无论是篮下的起跳还是外围的远投,想要得分都必须要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做出一定的尝试和努力。</p><p class="ql-block">如果把篮框比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目标,那么它的设定高度可以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既不应该把目标设定过高而让人完全无法触碰,也不应该设定太低而让成功来得过于容易。一个好的目标一定是适度的,既能够激发出人们一步步向上的决心,又不至于偏离能力过远而让人中途放弃。前两年,社交平台上一直在宣传一个“走出舒适圈”的概念,这个倡议固然是好的,但是走出了舒适圈之后,又要走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却没有人来解答了。许多人把自己的能力想象得过强,出圈之后一下子就想要在外面的世界里混得顺风顺水,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觉得,走出舒适圈的目标就是要像设定篮框的高度一样,既是可以做到的,但又不是太容易做到的——从找到舒适圈和非舒适圈的边界开始,沿着这条边界慢慢开拓延展,最终让自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生存能力越来越强,有心理学家将其称为“持续的、可控的冒险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这个精神的核心意义在于,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降低失败的代价,同时增加冒险的次数。把想要一步跨出去的台阶分成两步来走,即使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也会继续跟上。长此以往,在自己能力经验的积累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不断收获着一个个小的成功,从而向更大的成功迈进。正如篮球比赛的最终比分,往往会达到八九十分之多,但是再高的比分也是由一个个两分、三分的不间断的努力积累而来的。</p><p class="ql-block">文/希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