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前的追寻

好梦成真

<p class="ql-block">  2002年11月14日下午,初冬的闽西,青山巍巍,满目葱茏,汀江蜿蜒,古城肃穆。长汀的古城风貌耐人寻味。然而,到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先生慷慨就义的地方,闻一闻这片红色泥土的芬芳更是最大的心愿。 </p> <p class="ql-block">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中,瞿秋白无疑是具有独特气质的一位。他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弥漫之时临危受命,又在数年后受他人的错误路线影响而受到不公正对待。被俘之后,他拒绝敌人多次劝降,唱着《国际歌》壮怀赴死……人们对他的怀念,一如汀江之水,清波流淌。</p> <p class="ql-block">  “此地甚好”!这是瞿秋白于1935年6月18日上午,在长汀罗汉岭就义时,凝视闽西大地,发出的最后的声音!说完此话,他盘腿而坐,含笑饮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群山环抱,绿水环绕;古厝列阵,城楼巍峨。长汀古城以这样安然祥和的姿态迎接了我们。穿过幽静的古巷,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试院)前走过,一眼就看见罗汉岭下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离纪念碑不远的地方,一块巨石上赫然写着几个红色大字:瞿秋白同志就义处。我们的追寻和怀想,就从这片树木苍苍、芳草萋萋的高地开始……</p> <p class="ql-block">  瞿秋白,1899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就是从这里沿着古运河出发,到无锡教书又到上海办学;到广州参加国共合作,会见孙中山;到苏联去当记者,两次见到列宁;他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他到武汉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他又在上海与鲁迅先生成为生死之交;最后奉命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他行色匆匆,壮怀激烈;他才华横溢,著述丰厚;直到1935年6月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在20世纪初的动荡、黑暗的年代里,生活和奋斗了36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底,临时中央派人来到上海找到瞿秋白,宣布要他去中央苏区的决定。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历经艰辛到达瑞金。担任中央教育委员、《红色中华》报社社长兼主编。他还创办了国立苏维埃大学、苏区工农剧社与高尔基戏剧学院,并大力开展文化教育普及和扫盲运动。</p> <p class="ql-block">瑞金云石山中央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34年秋天,由于博古、王明、李德路线的错误,红军被迫撤离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瞿秋白体弱多病,且不熟悉军事斗争,按常理应随大军转移,但王明等人硬是将其留在苏区。瞿秋白清楚这个决定包含的凶险和不测。走,朝着未知的方向,成就壮丽的史诗。留,意味着九死一生,付出悲壮的牺牲。当时,整个苏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重金悬赏通缉中共领导人的密令传遍各地。尽管如此,瞿秋白心中的共产主义信念从没有动摇。支撑他的,是真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博古</p> <p class="ql-block">王明</p> <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瞿秋白和转移的队伍晓宿山洞荒野、夜行羊肠小道,从江西瑞金突围转移至闽西山区,24日不幸遭遇搜山的敌人。瞿秋白等十几位同志被捕。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敌人得知瞿秋白的真实身份后,被押解到长汀县城,关押在国民党第36师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长汀古城图片</p> <p class="ql-block">  宋希濂想劝降瞿秋白,可是瞿秋白不给他机会:“宋师长,我知道你是黄埔一期的,我给你讲过课。但是一个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飞鸟爱自己的翅膀更重要,我不能撕裂自己的历史呀。看在师生分上,请你帮我办一件事,给我一些笔墨纸张和几本古诗词集子,我要抓紧时间来读读书写点东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希濂</p> <p class="ql-block">  听了瞿秋白的要求,宋希濂特意叫参谋长换了一处较大的囚室,又给瞿秋白找来了古诗词文集和笔墨纸砚,还按师级军官饭菜供膳,允许瞿秋白每天在房间门口散步,禁止使用一切刑具,并要求第36师下属官兵一律称瞿秋白为“先生”。这时,瞿秋白已经在狱中关押了三个多月。在这期间,国民党中央专门开了几次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如何处置瞿秋白。文化名人蔡元培先生多次找到蒋介石,表示瞿秋白人才难得,绝对不能杀害。而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则顽固主张:“死有余罪!不杀,何以立党国之威杀共党之气?”</p> <p class="ql-block">关押瞿秋白的囚室</p> <p class="ql-block">  面对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特务的连续劝降,瞿秋白均予以驳斥:“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我情愿做一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不愿做一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最终,国民党特务的劝降以失败收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月18日早晨,敌人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出示了蒋介石执行枪决的命令。瞿秋白听完之后,与往常一样安静、淡定。提笔写下:“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随后走到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拍完照,凉亭里的送行饭已经备好。当年7月5日出版的天津《大公报》记录下了瞿秋白的最后时刻。“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行至亭前,已见酒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稍憇,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继而高唱《国际歌》,以打破沉默之空气。”前往就义处。</p> <p class="ql-block">就义前长汀中山公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从中山公园到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的刑场有两里多的路程,瞿秋白坦然从容,沿途用俄语和汉语高唱《国际歌》,走到罗汉岭下,瞿秋白环视四周,远眺是苍翠峰峦,近处是古厝城垣,然后盘腿坐在山花丛里,从容地说:“此地甚好”。</p> <p class="ql-block">  拜竭的行人徘徊在卧龙山的纪念碑下,山风飒飒,松涛阵阵。在几株绿色伞盖般的丝葵树下,我们久久地伫立。抬头仰望巍巍青山,明净的天空云卷云舒,鸟儿滑翔;再低头抓一把草地下的泥土,散发着山区红壤特有的芬芳。顿时,一种旷达、高远的思绪从眼际间缓缓流过,我们分明听见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内,传来一声清晰而低沉的呼唤:“此——地——甚——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52年10月,长汀人民在瞿秋白烈士就义地,兴建了“瞿秋白烈士纪念塔”。1965年修缮后改称“瞿秋白革命烈士纪念碑”,1983年重修,1985年重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的旋律依旧在天地间回旋。秋白陨落,汀江奔流,群山仰止!</p> <p class="ql-block">好梦成真:2023年05月16日根据2002年旅闽文档整理,文中历史图片源于网络,在此鞠躬致谢,若有侵权立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