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平行世界

篝火旁的旅行者

<p class="ql-block">【经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后。</p><p class="ql-block">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独角犀牛)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p><p class="ql-block">【钥节】以其生生之后。以其无死地。</p><p class="ql-block">【译文】人从出生一直到死亡,正常活着的人,占十分之三;夭折死去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正常活着,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走向死亡的,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过于在乎自己的肉体,而缩短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听说那些善于爱惜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这些猛兽。在战场上不会被兵器伤害;犀牛没有机会撞击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使用它的利爪,兵器也无法触及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之地。</p><p class="ql-block">【解析】本篇是《道德经》第五十篇,在所有的“解老”大家中,唯有苏轼的解读最贴合作者原意。他说:“生死的道路,三者各占三分。那不就是说生死的道路占九分,剩下的一分是不生不死的道路吗?不生不死,就是《易经》所说的“寂静不动”。老子只说其中九分,是让人自己悟到剩下的一分。而寄托了无所思虑,无所作为的奥妙。有生就必然会死,所以活着的人就是将要死亡的人。人依赖丰厚的生活物资的,十分之九都要走向死亡的道路。圣人常在不生不死的状态中,称不上活着,哪里还有死亡呢!”</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这里所说的圣人,就是那些参悟大道的人。“不生不死的状态”这句话描述有未尽之处,因为苏轼只是慕道,而不是得道者。他只是看到了水中月亮,并没有看到“道”的实体。“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是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参照这句话,就能很好的理解老子这章的要旨了。“我”就是“道”,放弃大道追求生命的必要丧失生命,能舍己而追随大道的必要得着生命。因为人的生命不是因着自己,乃是天道籍着父母之身赐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人类世界是一个多元世界,林林总总的人群并不处在同一个世界里。就像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南来北往的人集中于此,又分散于此,然后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的人清楚他自己的方向,有的人稀里糊涂的走完了一生,有的人自以为清楚了,其实他的行为和目的地是相悖。决定人生命运的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自己的认知,另一个就是上天的造化。这两个因素就像磐石般坚不可破,又像网罗寻找无门。所以,人生能改变命运的少之又少;一生的本分方能守住命运原本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本章分为两段,是两个不同平行世界。第一段是“以其生生之厚”,远离大道的人生,也是大多数人。第二段是“以其无死地”,坐入大道的人生。这里的“生生之厚”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养生过度,而是对生命的认知,是一种带有贪欲的人本思想,是偏离了大道法则之后的人生道路。另一种是智慧的无为人生,是一种参悟大道、遵大道而行的清净无为人生,所谓“静为躁君”。清净是灵魂生命的环境,是超越三维空间的高能量、高维度的生命法则。生命的追求不同,世界不同,维度不同,归宿也不同。</p><p class="ql-block"> 然而,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无绝人之路。但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人一生的功效都是由心发出的”,你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你要为你所求的负责任。在你蒙昧无知的时候所求的也许毒药,你的生命就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趁着你的生命还在,当求赐智慧的造物主,为你建造荣耀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