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课外书这个动作在我的身上不经常看到,但是在杜馨师傅的引领下,我在五月份读了《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有些事情就是相见恨晚,读书真的会使人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加入工作室有也有多次见到周教授,也经常听到周教授的讲座,每次听完都有满满的收获,读完周教授的《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一书之后,更钦佩周老师对美术教育的前瞻性。</p> <p class="ql-block"> 本书关注美术教育领域的文化转向,从20世纪美国美术教育思潮的变化、国际美术教育大会的文化愿景、美术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美术教科书的人文追求等方面阐述文化转向的来临。文中以跨界社会文化议题视觉文化,民间公民文化身份差异艺术阐释等关键词为主线,搭建起美术教育文化转向的框架。通过分析美术教育的文化认知价值,尝试建构文化转向后的美术教学模式,并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将这种美术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p> <p class="ql-block"> 美术教育文化转向的社会文化关键词包括三个:“社会文化议题”、“民族民间文化”和“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1、社会文化艺体与美术教育。</p><p class="ql-block"> 美术教育中的社会文化议题范畴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哲学,、环境、身份、身体和差异等,这些异地范畴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生物教师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2、民族民间文化与美术教育</p><p class="ql-block"> 民族民间美术与本土文化认同,从文化行为来看,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符号等)。因为少年儿童对民族民间视觉艺术符号的运用及其所体现的视觉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少年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程度,所以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应尽早在他们中进行传承。强调对民族优秀传统美术的传承,既是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国美术教育领域的关注点。</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蒲公英行动”中提到许多民间艺术种类被开发成为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内容,如难戏面具、唐卡、藏戏面具、苗族银饰、苗族服饰、东巴文字、里耶秦简、土家族乐器与摆手舞、瓦坯雕花、八部大王庙石雕、面塑、皮影、剪纸。许多乡土材料被运用到美术课堂,如用稻草、破布、棕榈叶做稻草人;用树皮、玉米秆、野藤、旧木板等做人物和动物;藤、竹、石也都成为儿童的美术创作媒材。</p><p class="ql-block"> “蒲公英行动”中“文字中的民间美术——东巴文字”分为三节课完成的案例,藏族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原始制陶技艺课程资源调查并引进课堂。这么多的案例让我开始反思,我学校的所在地区白沙也有很多民间美术。如:黎陶、竹编、草编、黎锦、黎族面具、黎锦图案等。这些民间美术太需要我们当地的美术老师去学习,然后转化带入课堂。让我们本民族的孩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并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美术。</p> <p class="ql-block">3、“日常生活”与美术教育。</p><p class="ql-block"> 通过儿童绘画特质的地域性差异与美术教育。通过研究对象、实施过程、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等,同在中华民族之大文化传统背景下,两地的学生所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制度,但是,两者在少数民族结构、生活的节奏、习惯和地理空间上所经历的可能是不尽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民族性的重要保证,而这种传承用于下一代对此文化的认同为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民间文化视角下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湘西土家族民间艺术教学实验、海南黎族民间艺术教学实验,从而加强学生对民间艺术视觉文化认同感。从而传承本民族文化,最终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只赚不赔的生意就是读书。读书并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思想,而是小心谨慎地吸取别人思想的精髓,并自行融合、判断和审美,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