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祺,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一座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雍和宫前会看到西、东、北三座精制高规格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西入口牌坊,正面"十地圆通"。十地圆通出处佛教典故,十地是指菩萨成佛的道阶,分为52阶,52级道阶拆开可以分为5组七等六个种姓。在五组里头,每一组菩萨分为十地,从初地开始,一直到十地,菩萨修为到第八级,八地的时候,那时候修为已经很高了,所谓十地圆通,就是五组的每一个地你都修炼上来了,修满十地,你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道阶,离你成佛只差一步了,所谓十地圆通,就是已经是进入很高道阶的菩萨。牌坊背面写的福衍金沙, 这是一句双关语的吉祥话,也有一个佛教典故,金沙在佛教世界里是指宇宙,佛教管佛教之外的世界叫洲沙界,衍指衍生的意思,指水流出来,引申义遍及和充满的意思。福是佛的同音字,这个雍和宫里面,佛同福有好几个地方,最著名的就是后面的万佛阁叫万福阁,一样道理。</p> <p class="ql-block">东入口牌坊背面是慈隆宝叶,反面是四衢净關。反面这块现在给门挡住了,所以也没有拍照。慈,凡是在庙里面用慈,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隆就是隆重的意思,宝叶是佛经的意思,一开始制作纸的方法不成熟,写在一些植物的叶上,由此得名。那连起来这句话意思就是为了众生乐,隆重的给予佛经。反面四衢净關则是出自后汉书里一句话,就是指四通八达的道路,要注意安静,这句话就是一个提示,你进入了一个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的一个地方,但这个地方是一个修行的场所,你要注意安静。意思和今天园区里面的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一个作用。</p> <p class="ql-block">北大门(检票口)牌坊是所有中国宫庙里面,等级规制最高的一个牌楼,仅次于太和殿。它正面写的是寰海尊亲,背面群生仁寿。看着不起眼,其实这话是雍和宫御制碑文中的一句。寰海是指海内,尊亲,亲谁呢,到了寺庙肯定亲佛啊,雍和宫的真佛是谁呢,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那亲佛还是亲皇帝呢,这个答案在雍和宫御制碑里就给出来了,雍正帝就是佛,佛就是雍正帝,乾隆皇帝在御制碑里说,我皇考,向究宗乘,涅槃三昧,成无上正等正觉,施洽万有,泽流尘劫,帝释能仁,现真实相。群生托命,于是焉在。我皇父,学问遍及每一个佛法每一个宗乘,(一共三个宗乘)已经得到了三昧涅槃,已经成佛了,就是帝释天在人间的真实写照。老百姓把命托付给他。意思就是你就是佛,释尊在人间,老百姓都要托命给他。最后一句,群生仁寿,相对于人来说,我们都是众生,这是佛对众生的一种祝愿。</p> <p class="ql-block">北牌坊过后便是长150米的辇道,辇道两旁是郁郁葱葱的银杏树,尽头处连接着昭泰门。从清朝开始辇道两侧设置有佛仓,至少居住了七位活佛。随着两边的银杏树踏入佛的秘境空间刹那心灵便已超脱。</p> <p class="ql-block">昭泰门是雍和宫的山门,山门上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写着"昭泰门"三个字。最早它是按亲王的规制建设的,琉璃瓦是绿色的,后来改成了黄色的。门垛墙心雕刻着"二龙戏珠"的浮雕,这是传统的汉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后,东侧是钟楼,钟楼前一棵310年树龄的国槐。西侧是鼓楼,鼓楼前一棵200树龄的国槐。鼓楼旁有一囗巨大的铜锅,是昔日雍和宫腊八节时煮腊八粥的,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每年腊八节,老北京就排起长长的队伍,领一碗腊八粥回家,也把一份吉祥带回家去。</p> <p class="ql-block">山门后的下一道门是雍和门,门前左右各一对神兽,两侧是东八角碑亭和西八角碑亭。</p> <p class="ql-block">雍和门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原为雍亲王府正门、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改庙后为天王殿,称"雍和门"殿。正中供布袋和尚,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执水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幢。殿后供奉韦驮护法像 。</p> <p class="ql-block">八角碑亭内立各有汉白玉石碑一座,碑文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由乾隆皇帝亲自提笔。</p> <p class="ql-block">穿过雍和门就见到了四体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碑上刻着《喇嘛说》,分别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讲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乾隆皇帝对待藏传佛教的政治策略。</p> <p class="ql-block">亭边一棵遮天蔽日的黄金树,一串串、一团团米黄色的花朵惹人眼球,为这庄严肃穆的氛围增添了一份活跃。</p> <p class="ql-block">四体碑亭的东西两侧是密宗殿和讲经殿。</p><p class="ql-block">讲经殿是僧人学修显宗的场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其北侧供白伞盖佛母像,其南侧供绿度母像,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p><p class="ql-block">密宗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是本寺院僧人学修密宗的场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其南侧供喜饶僧格像,其北侧供文殊菩萨像 。</p> <p class="ql-block">四体碑亭的后面就是雍和宫,它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原为雍亲王银安殿。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改庙后为雍和宫庙宇的正殿,称为"雍和宫"殿。</p><p class="ql-block">正中供释迦牟尼佛(现在世),其西侧供燃灯佛(过去世),其东侧供弥勒佛(未来世),殿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月台中的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是一座高达1.5米的青铜"须弥山",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现已用铁栅栏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雍和宫的东西两侧并列的是药师殿和时轮殿。药师殿是寺院众僧学习医学的场所,而时轮殿则是学习天文和历法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殿后面是永佑殿,及其东配殿、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原为雍亲王胤镇的寝殿。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改庙后称"永佑殿"。正中供无量寿佛,其西侧供药师佛,其东侧供狮吼佛,西墙供绿度母补绣像,东墙供白度母画像唐卡 。</p><p class="ql-block">东配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殿内供密宗造像。正中供大威德金刚像,其南侧依次供奉:地狱主像、财宝天王像。其北侧依次供奉:永保护法像,吉祥天母像 。</p><p class="ql-block">西配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正中供释迦牟尼佛站像,两侧供奉八大菩萨像释迦佛,北侧依次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地藏菩萨像、虚空藏菩萨像、普贤菩萨像释迦佛。南侧依次供奉:文殊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像、除盖障菩萨像、慈氏菩萨像 。</p> <p class="ql-block">法轮殿建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是寺庙众僧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顶部设五座天窗,窗上置五座鎏金宝顶,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殿内正中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西侧经架上供有大藏经(《甘珠尔》)108部,东侧经架上供有大藏经(《丹珠尔》)207部。两墙壁画为《释迦源流图》,殿后佛龛中五百罗汉山系紫檀木雕刻,佛龛前陈设乾隆皇帝诞生第三日所用"洗三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法轮殿并列的东、西两侧是班禅楼和戒台楼。</p><p class="ql-block">班禅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八零年),系六世班禅大师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后休息之所。现班禅楼为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文物展室。</p><p class="ql-block"> 戒台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八零年),系乾隆皇帝为迎请西藏六世班禅进京所建。现戒台楼为雍和官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文物展室。 </p> <p class="ql-block">法轮殿后面东西两侧分别是昭佛楼和曼达嘎楼,法轮殿的正后方是万佛阁。</p> <p class="ql-block">雅曼达嘎楼,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正中供大威德金刚像,北侧供关圣帝和关平、周仓像,南侧供降阎魔护法像。</p> <p class="ql-block">昭佛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原为乾隆皇帝生母钮钴禄氏礼佛之所。正中供释迦牟尼着水纹衣站像,其弟子阿南、迦叶侍立两侧,佛龛为金丝楠木雕制而成,刻有九十九条金龙。</p> <p class="ql-block">万福阁是雍和宫的第五进大殿,也是最后一正殿。中间主楼为三层,左为延绥阁,右为永康阁,都为两层,有飞廊与主阁相连。万福阁内各层供奉的小佛像共达万尊之多。"佛"与"福"音近,故名为万福阁。</p> <p class="ql-block">主殿大门上方有蒙藏满汉四体匾额:万佛阁。主殿三层高悬匾额:净域慧因。门口对联:慧日丽璇霄,光明万象;法云垂玉宇,安隐诸方。</p> <p class="ql-block">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由整块檀香木刻成的弥勒像,珍贵的木料由七世达赖进贡。佛总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米,直径8米,立于汉白玉须弥座上,手持哈达,体态巍峨。</p><p class="ql-block">檀香木雕弥勒像和金丝楠木雕佛龛,以及法轮殿中的檀香木罗汉山被称为雍和"的"三绝"。</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前东西两侧立有两块功德碑,碑文显示出这是1988年为重修万佛阁而立。</p> <p class="ql-block">永康阁高4.7营造丈,上下两层,与万福阁相距2丈余,在二楼上有飞廊与万福阁的二楼相通。内置八角形二层佛塔法轮一座,每层供四尊无量寿佛,位于永康阁中央,可转动。法轮塔雕刻精细,形态生动。</p><p class="ql-block">永康阁内挂有一套二十一幅《释迦源流》唐卡,也称《如意宝树本生记》。唐卡长176厘米,宽130厘米,均去轴镶挂在楠木框中。这套唐卡是西藏贡呈的古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延绥阁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间(公元一七四八年到一七五</p><p class="ql-block">零年)。阁内有巨型木质莲花,可转动开合,莲开时,内现佛像,</p><p class="ql-block">称为"开莲现佛"。</p> <p class="ql-block">延绥阁与万佛殿之间的飞廊。</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背后是观音洞,朝拜的人特别多;观音洞正中供有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其前方,右侧为南海龙王,左侧为善财童子。其后方,右侧为龙女。</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再往后面是绥成殿及其东顺山楼和西顺山楼。绥成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间供奉大白伞盖佛母、白度母及绿度母像。西侧供奉古印度五位高僧学者,东侧供奉黄教各时期祖师。</p> <p class="ql-block">东顺山楼,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殿内原供奉"查尔察布像",现为清代经板整理室。</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雍和宫,再次走在辇道上,回望宏伟庄严的昭泰门和庙宇的一角,袅袅的香烟、虔诚叩拜的信徒,感觉自己身上也沾满了佛文化的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