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河北博物院国宝探秘

58度

<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一家很低调的博物馆,很多人对河北博物院了解甚少。河博的每一件文物都经历了漫长时光的洗涤,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今年是河北博物院建院70周年,今天又是国际博物馆日,将自己拍摄的河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中山王铁足铜鼎,这件大鼎是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重达60公斤。鼎为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这件屏座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造型为猛虎噬鹿。猛虎身躯骄健,硬尾长甩,弓身右曲,正贪婪地将一只小鹿吞入口中;小鹿在虎口中无力地挣扎,勾勒出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屏座通体用错金银工艺手法错出斑斓的金片和银丝卷云纹,均是先按设计好的花纹刻出沟槽,再将金片、银丝嵌入槽中,最后错磨光滑。虎的颈部和臀部有两个以山羊面装饰的长方形銎口,用于插放屏风扇。</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龙的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案座的整体造型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龙飞凤舞,新颖奇特。方案上的错金银纹饰精巧繁密,流畅斑斓。四条龙的龙头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栱,斗栱托起案框,斗栱的形式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制成,是我国迄今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斗栱应用实例。</p> <p class="ql-block">刘胜金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以及王侯贵族的特制葬服,按等级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形体肥大,腹部突鼓,脸盖上刻划出眼、鼻、嘴的形象。刘胜玉衣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玉片一般呈长方形或方形,少数为三角形、梯形和多边形,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盖大小。玉片表面磨光,四角穿孔,用金丝加以编缀。金丝制作精细,有些是由12根直径只有0.08毫米的金丝拧编而成,即柔软又结实。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错金铜博山炉。博山炉是熏炉的一种,炉盖高而尖,铸成山峦重叠的模样,所以叫“博山炉”。这件博山炉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然后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博山炉通体错金,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翻滚海面的蛟龙,蛟龙头部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或追逐逃窜的野猪,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炉盖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亦真亦幻,犹如仙境。此炉造型生动,制作精美,为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高48厘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罩六部分组成。宫女跪坐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的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镶嵌于灯盘的凹槽之中,其中一片可左右推动,这样,灯的光照度和照射方向就可以随意调节了,类似今天的台灯。灯盘附有把手以便来回转动,而灯盘中心的铜钎子是用来插灯烛的,灯烛点燃后,袅袅青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徐徐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的清洁。宫女的头部、袖管和灯盘等部位可以拆卸,积存于宫女体内的烟灰清理起来十分方便。长信宫灯的灯体上刻有9处铭文,共65字,其中“长信”、“阳信家”、“今内者卧”等记录了长信宫灯的身世之谜,说明灯的主人曾更换了多次。长信宫灯出土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关注和赞赏,多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展出,被人们赞誉为中华第一灯。</p> <p class="ql-block">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采用青花和釉里红装饰,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青亮,极为滋润。全器有10余层纹饰,层次清晰,主题突出。蹲狮纽罐盖,盖面装饰变形莲瓣纹和回纹。颈肩部为缠枝牡丹图案,肩饰忍冬纹和下垂的如意云头,云头内画荷塘莲花,云头之间有折枝花卉。器腹四面用连珠纹作菱花形开光四个,开光内装饰牡丹、石榴、菊花等四季花卉纹。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红、蓝色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两种釉色要求的烧制条件不同,工艺难度很大。这件大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性品种集于一器,且发色都如此美丽,加上多种装饰技法的成功运用,在元代瓷器中仅见这一例。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器型硕大,工艺精湛,集绘画、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透雕龙凤纹铜辅手,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铺首整体呈兽首衔环形,兽首上部正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凤鸟的双翅被两条长蛇缠绕,凤爪踩住蛇尾,蛇曲颈回首。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长龙,龙头从兽角后探出。龙头、凤首、蛇颈均采用圆雕手法。这件铺首通身雕有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造型上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禽兽造型生动精致,器形巨大,纹饰华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铜铺首。</p> <p class="ql-block">北齐文宣帝高洋墓道壁画,其长37米,最深处8米,面积约32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表现的是高洋皇帝出行的场景,气势恢宏,场面壮阔。东西两壁绘制了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布局对称,形象逼真,气韵生动,场面宏大的仪仗图体现了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该墓道壁画不仅对研究北朝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壁画中展示的仪仗用具、服饰风格,对研究北朝时期的仪仗制度、服饰发展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代彩绘浮散乐浮雕。该浮雕既真实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场面,上承大唐之余韵,又展现出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因此弥足珍贵。彩绘石散乐浮雕采用浮雕形式,以汉白玉石精雕细刻而成,唯美华彩。图中有人物15人,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右边第一人着男装,可能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均为女子,头梳高髻,身着窄袖襦衫,长裙曳地,手持箜篌、笙、筝、横笛等不同乐器,仿佛正在合乐演奏,极富韵感。这些乐伎人物颇有“晚唐遗风”,无一不面部圆润、体态丰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p> <p class="ql-block">上述十件文物是河北博物院官网上公布的十大国宝文物,下面这几件也是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为中山王陵区的建筑规划图,长96 cm,宽48 cm。铜版上的方向与今天的地图相反,上面为南,下面为北。图版的中心部位,用金片嵌出五个享堂建筑的轮廓线,有王堂、哀后堂、王后堂和两个夫人堂。享堂的外围,用银丝标识墓的封土底边。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也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园建筑和建筑图学提供了珍贵而准确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银首人俑铜灯,中山成公墓出土。灯的主要造型是一个耍蛇男子的形象。耍蛇男子的头为银制,眼珠用黑宝石镶嵌。他长裙曳地,胡须微翘,笑容可掬,表情生动,风度潇洒。男子的两手各握一条蛇,两条蛇的头部分别擎住一只灯盘;还有一条蛇蟠踞在底部灯盘内,蛇头顶住男子左手所握的蛇,灯的整体创意和结构都十分巧妙。</p> <p class="ql-block">透雕双龙玉璧。玉璧两面琢刻谷纹,边缘起棱,璧的上端透雕一对矫健威严的夔龙,夔龙昂首挺胸,尾部高翘,跃而欲飞,形象极为生动,龙首顶端为流畅的卷云纹,云纹中间有一小圆孔。这件玉璧玉质晶莹,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中罕见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河博的这些国宝级文物,其中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中山王铁足铜鼎、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都是国家文物局第一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除了上述国宝级的文物外,其实河博还有很多有特色的文物。下面的这些文物是我选取的我个人比较喜欢,自认为也是有些特色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这件铜匜,器身硕大椭圆,深腹平底,浑朴生动。铜匜的流水口做成兽头状:兽耳挺立;双睛镶嵌一对绿松石;兽口张开形成流口,憨态可掬;兽颈部有一枚铜环。铜匜的主体即是兽身,两侧装饰着“铺首衔环”,尾部有兽形鋬(提手)。铜匜的上腹铸有两周凸绳纹,绳纹间为蟠虺图案,绳纹下有三角兽面纹,底部的圈足外表饰有陶索纹。</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铜瓿。这件铜瓿形体较大,通体呈圆形,平口外撇,直颈,大鼓腹,矮圈足。在肩部有左右对称的兽衔环形钮,两钮中间各有一个透雕蟠螭形兽耳。自肩部以下,纹饰分为三层,并以双重绳索纹为横竖间隔,双重绳索纹上有对称的十字结纽。在每个分隔的方块中间,均填满了连续卷曲的蟠虺纹图案,富有立体感。圈足上饰有绳纹。这件铜瓿造型精美,纹饰富丽</p> <p class="ql-block">细孔流鼎,这个可能是中山国独有的,用于盛肉汤,小孔可以防止汤中骨渣等杂物流出,在其他博物馆我几乎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错银镶金铜牲尊,该牺尊为立兽形,兽口为流,兽鼻作卷云纹状,双眼嵌绿松石,身躯滚圆,健硕有力,兽颈部的项圈上镶饰豆形包金泡饰,头部和器身上有错银、错红铜镶绿松石花纹,周身满饰勾连云纹,云纹明快流畅、简练俊朗。</p> <p class="ql-block">兽背上的活盖钮塑造成一只游弋的天鹅,妙趣天成。</p> <p class="ql-block">鹰柱青铜盆,盆壁直立,盆底有束腰形圆柱承托,柱下有圆形圈座。盆底中间伏有一只龟,龟背上竖有一根圆柱,柱顶站立一只可转动的飞鸟,鸟的双爪紧抓住两只纠结的蛇头。鸟作展翅飞翔状,羽毛丰满,引颈长鸣,形象逼真。盆的外壁装饰四只口衔圆环的飞鸟,底座镂雕活泼的螭纹。</p> <p class="ql-block">这对错银双翼神兽,也是河博门口的一对镇守之兽。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左,仿佛在大声咆哮。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显得十分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其背部还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矫健的神兽充满了神秘气息,因此被命名为双翼神兽。</p> <p class="ql-block">铜羊尊灯,作卧羊形,形象憨然可掬。羊背可向上掀开,平放在羊头上做为灯盘,灯盘内没有插灯烛的钎,而是设有一个小流嘴,用来放置灯捻。羊的腹腔是空的,不用时,可以将灯盘内剩余的灯油倒入腹腔内。而合上灯盘后,羊灯就变成了一件漂亮的陈设品。出土时羊腹内还残留有白色沉积物,经化验含油脂成分,应为油脂燃料。在古代,“羊”字与吉祥的“祥”字相通,羊被看作是一种瑞兽,铸羊形灯寓有“吉祥照耀”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磨光压划纹黑陶鼎,鼎为圆腹、圜底、三蹄形足,器形上部较小,下部肥大,显得十分稳重。圆鼓形鼎盖的坡面上有三个等距离的长形钮,两只附耳向上渐薄并向外撇。鼎盖的中心、坡面和周边多处磨光,磨光处第一层为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下饰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周边是两道凸弦纹,花纹规矩雅致。鼎腹的花纹则活泼灵巧,鼎腹中心装饰六组变形虎纹,虎头昂起,虎目圆睁,虎尾上扬,四蹄腾空,似乎正在快速奔跑。虎纹用压划手法制成,虎纹间还间有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和S形纹,虎纹的轮廓线为打磨过的黑线,光亮突出,显得神采飞扬。</p> <p class="ql-block">磨光压划纹黑陶甗,甗的上部为甑,下部为鼎。鼎为圆肩、圆鼓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两侧有环形耳。鼎的表面以磨光与压划纹相间,纹饰密集,上周为兽形纹,下周为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上部甑的肩部两侧有各有一环形耳,腹壁以凹弦纹和凸弦纹为格,上饰兽纹间S形纹,下饰内填横线纹的卷云纹。</p> <p class="ql-block">金银项圈,中山国盛行田猎,出产的猎狗在当时十分著名,中王墓出土的两具狗骨架的颈项上都戴着用金银制成的项圈。项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状,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条凹沟将扁管平分为两部分,管的内面中间有合缝,管的四角有细孔用来联缀,最后把金银两种扁管相间穿在革带上制成项圈。在项圈的外侧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以金银项圈为爱犬佩戴,反映了国王生活的奢侈。</p> <p class="ql-block">铜说唱俑,两件风格基本相同,头戴圆帽,高髻,身穿云纹衫,袒胸露腹,大眼睛,高颧骨,尖下巴,张嘴嬉笑,表情滑稽。其中一人盘腿而坐,双手放在腿上,另一人跪坐,左手扶膝,右手上扬。两者均为汉代倡优人形象,正在进行说唱表演。</p> <p class="ql-block">透雕夔龙黄玉佩,用圆形玉片透雕而成。玉佩的中心是绳索纹圆环,环的外廓透雕三条夔龙。夔龙形态相同,每只都是身刻鳞纹,曲颈回首,拱背翘尾,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龙形玉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山王族墓共出土龙形佩二百多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前所未有。有白玉、青玉、黄玉等多种颜色,运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不同技法,龙的身上装饰有谷纹、蚕纹、丝束纹等多种花纹。这些龙,有的昂头,有的俯首,有的头部上勾,有的回首凝望,龙身有的向左右两侧盘绕,有的向上下方向卷曲,有的横卧盘踞,有的腾空跃起。至于龙眼、耳、唇、足、尾等细部的姿态更是姿态各异,千变万化,透射出勃发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朱雀铜灯,在汉代朱雀是四神之一,通常被雕刻在画像石墓的门扇上,成为保护死者的神物,吉祥的预兆,也有希望墓主人死后成仙早日飞升上天的寓意。满城汉墓这件灯的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足踏盘龙,作展翅欲飞状,造型优美,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铜朱雀衔环杯,装饰华丽,通体错金,器形作朱雀口衔玉环,站立在两个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朱雀昂首翘尾,展翅欲飞,嘴部所衔的玉环可自由转动。</p> <p class="ql-block">朱雀的颈部、腹部及杯子上镶嵌30颗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熊足铜鼎,鼎的三足做成蹲立状的小熊,憨态可掬,惹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铜象灯,通高11厘米,象长14.9厘米,象呈站姿,鼻高卷,口微张,象牙从嘴角伸出,腮略鼓,双目圆睁,两耳下垂。肥腹宽臀,两胯隆起,卷尾向下,四足粗壮。背部驮一圆形灯盘,象腹部刻有“右府尹”三字。整体造型浑厚优美。</p> <p class="ql-block">铜人,身高25.8厘米,双手前拱持有一筒状物。头发中分,头系发带,头巾垂于脑后,身穿右衽窄袖衣,衣纹生动自然,腰带有带钩连结。</p> <p class="ql-block">楼阙形镂空铜饰件,通高21.5厘米,呈方柱式楼阙形。盝顶,正中前后各装饰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四个垂脊上各装饰有一只昂首曲身卷尾的动物。坡面上分别饰有双龙纹、凤纹和夔纹。</p> <p class="ql-block">赵国时期铜马,这三件铜马中,一匹为仰首行走状,另两匹为四腿并立,作低首觅食状。三匹马的肌腱隆突,四肢发达,马尾均打结,造型准确,神态逼真,是战国时期圆雕艺术的代表作。这是复制品,原件在邯郸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齐胁侍菩萨立像。菩萨身材修长,立姿端正,胸腹扁平。袒上身,戴项饰,璎珞自肩披挂而下,在腹部交叉后下垂,披帛,下着长裙,裙腰翻出荷叶边,条带上用浅浮雕手法刻画出莲花化生、火焰宝珠、净瓶、童子等十余种图案。</p> <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北齐---隋,属于邺城系造像。</p> <p class="ql-block">唐代天王造像。天王国字形脸,二目圆睁,低鼻梁,厚嘴唇,颌下有须。头戴冠,上身穿护胸宝甲,两臂有虎头装饰,腰系宽带,下身着裙,足蹬战靴,身体右倾成S形。甲带和衣裙的下摆向身体左后方飘扬,略有“吴带当风”之感。整体造型生动传神,既威武雄健,又潇洒飘逸,是一件难得的雕刻珍品。</p> <p class="ql-block">北齐双面透雕双树龛7尊像。这尊雕像是白石释迦佛说法像,曲阳白石造像以菩提树、盘龙、飞天、宝塔、双狮、力士、博山炉等纹样为组合的双树龛背屏式佛像非常流行,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唐代胁侍菩萨像。这件菩萨像丰满圆润,体态婀娜。虽然无头断臂,但体态修长,略略右倾的腰肢,如轻轻摆动的柳枝,风姿绰约,给人一种雍容华贵,潇洒飘逸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脖子上饰有蚕节纹,戴项饰,帔帛至左胸挽结。</p> <p class="ql-block">下身着富丽贴体的长裙,衣褶层叠,裙上挂满精美华丽的缨络,赤足立于仰莲台上。</p> <p class="ql-block">唐祖陵石狮。这件石狮是矗立在唐高祖李渊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前。石狮昂首挺胸,怒目前视,张口欲吼,体躯厚重,四肢肌腱强劲有力,趾爪锋利,后蹲雄踞,散发出一种强悍不羁的霸气。颌下透雕三绺胡须,脑后毛发卷曲自如,前肢后侧各有一排卷曲的细毛。雕刻艺术精湛,形象逼真,充分体现了初唐时期曲阳艺人在写实基础上追求内在神韵和气势的艺术匠心。</p> <p class="ql-block">青釉仰覆莲花尊(北朝)。莲花是佛教常用的象征物,北朝佛教盛行,出现了许多用莲花作装饰的器物。这件莲花尊全器上下用七层莲瓣作装饰,盖部用贴塑和刻花的手法做成莲花状,颈部贴塑团龙,肩部堆塑两周双瓣覆莲、垂叶纹。上腹部装饰一周覆莲瓣纹,莲瓣外翻翘起,与下腹部的仰莲瓣纹上下呼应。足部是两周覆莲。器身高大,造型端庄,装饰华丽,是北方青瓷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青釉龙柄鸡首壶。龙柄高于壶口,使壶身更显修长;龙嘴紧咬壶口,形成龙头探水之势,鸡首和龙头相对装饰。“鸡首壶”特指鸡首形壶嘴的瓷壶,西晋时由浙江越窑首创。“鸡”与“吉”谐音,反映出战乱年代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p> <p class="ql-block">白釉双鱼背壶。晚唐五代作品,壶体塑成连体双鱼形,鱼嘴是壶口,两侧贴塑双排鱼鳍,鳍上下两端各有一系,鱼尾为圈足。圈足上与鳍相对处打有小孔,系绳可通过小孔托住底部穿入鳍下端的系孔,沿双排鱼鳍形成的凹槽向上,再从上端系孔穿出。设计巧妙,美观实用。</p> <p class="ql-block">白釉凤首壶。凤首壶受波斯文化影响产生,流行于唐代。壶盖塑成凤首形,用刻划的折线、弧线及小圆圈来表现羽毛。这件器物器形高大,造型别致,是这一时期瓷器中屈指可数的艺术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