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行(二)汪曾祺纪念馆参观实录

和 缘

<p class="ql-block">我和女儿读了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对汪老很是敬佩,得知汪老家乡高邮市建有汪曾祺纪念馆,特意在五一假期驱车前去瞻仰,收获颇丰。在馆内边参观边拍照,回来后再查阅相关资料,编辑成美篇供大家分享。(展版拍照后提取文字,有些文字较多,请大家有空时耐心阅读。)</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汪曾祺纪念馆是一个双层楼宇式格局的建筑,一层约为550平方米,二层为850平方米。纪念馆总体风格古朴大方兼具现代简约,远看就像七摞掀开的书稿,通过形态错动与叠加,形成多个内院,宛若当年汪家大院的院落天井,充满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馆内两层建筑设有 11个展厅,分为“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为人为文”“怀念与传承”五个主题,每个篇章连接在一起,全面展现了汪老先生著书立说、潜心创作、趣味人生的大师风范。</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纪念馆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木纹清水水泥的外立面显示出纪念馆古朴大气又不失现代简约的面貌,层层纹理搭配翘起的“卷边”飞檐则让整个外壁看起来像是一叠叠掀开的书稿。</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室外广场</p> <p class="ql-block">用纪念馆原址折迁留下的砖块在广场西边砌成一垛墙,上嵌汪曾祺文学作品代表作《逝水》《岁寒三友》《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受戒》《人间草木》《羊舍一夕》《异秉》《沙家浜》。</p> <p class="ql-block">高高凸起的玻璃幕墙中庭</p> <p class="ql-block">中庭二楼走道连接东西两侧展馆。</p> <p class="ql-block">旋转楼梯设在中庭,仿佛指明汪老曲折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建筑空间靠院落天井一侧布置落地玻璃窗,既满足了釆光需求,院落也显通透明亮。</p> <p class="ql-block">有的天井院落里种植树木花草,馆中更显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外立面似摞摞书稿掀起的一角正好安排窗户,由此向外望去,可以看到高邮城内稍低层的民居,粉墙黛瓦清新质朴,如同汪老文学作品表现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館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供参观者阅读的开放式阶梯式图书馆,藏书与阶梯紧密相连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走进纪念馆大厅,可见右侧墙壁上高挂着汪曾祺先生的巨幅照片,不由使人心存敬意!</p><p class="ql-block">汪曾祺(1920~1997)</p><p class="ql-block"> 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弟子,京派小说的传人,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p> <p class="ql-block">  汪老雕像</p><p class="ql-block">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p> <p class="ql-block">  前言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的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真正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馨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散文集有《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短篇小说有《受戒 》《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等,小说集有《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有《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p> <p class="ql-block">风俗背景——高邮古城</p><p class="ql-block">汪曾祺说:“我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以我的家乡高邮为背景的。”像是一条时光的通道,把读者带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运河边的小城,那些五行八作,诸如挑米、卖藕、孵鸡、贩骡、唱戏……或在芦苇荡中、大淖边,或在旧寺庙里、老街巷内,纷纷杂杂,充满了水乡清韵、商业氛围、烟火气息、传统文化的味儿,每一个故事的背景都是一张风俗画。</p> <p class="ql-block">写作手稿</p> <p class="ql-block">部分散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p> <p class="ql-block">《多年父子成兄弟 》片言</p><p class="ql-block">……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p><p class="ql-block">——汪曾祺《五味》</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剧作辑录</p> <p class="ql-block">名家评述</p><p class="ql-block">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汪先生的散淡当然不是故作的姿态,他的散淡来自曾经沧海,来自彻悟人生,来自司空见惯。但汪先生并不是绝念红尘的老僧,他的那颗童心蓬勃跳动着,使他的作品洋溢着天真和浪漫。这样一种老与嫩,动与静,山与水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独家气象。</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高邮</p><p class="ql-block">心系神珠焕彩,魂牵梦绕高邮。汪曾祺少小离家,颠沛不居,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从镇江到昆明,从上海到北京,无论是在张家口坝上劳动,还是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他心中都有烙印恒在的温热:“我的家乡在高邮!”</p> <p class="ql-block">草木童年</p><p class="ql-block">他走得很远,很远,但是走得再远,故乡高邮依然在他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边栽着垂楊柳,树下卧着黑水牛。</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高邮,春是春来秋是秋,八月十五连枝藕,九月初九闷芋头。</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自述</p><p class="ql-block">“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听后笑谈:“不对,高邮双黄蛋比我名气大多了,我只能居第三位。”</p> <p class="ql-block">三回高邮</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汪曾祺对故乡充满着恋,他漂泊半生,誉满文坛,晚年回乡,返璞归真。三次回到高邮,与师长、亲友、街邻相谈甚欢,虽来去匆匆,却给人以知情意行等方面深刻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回高邮参加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高邮湖上老鸳鸯: 汪曾祺 施松卿夫妇。</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老头儿</p><p class="ql-block">老头儿,是汪曾祺在家中的“别号”。妈妈这样叫,我们三个儿女这样叫,就连他的小孙女也这样叫。有时外人来,我们在言谈话语之间,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儿”冒了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这家人,怎么回事?没大没小。没大没小是爸爸自找的。他一向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从不讲究什么父道尊严。他甚至还写过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说什么“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教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有这样一个爸爸,不叫“老头儿”实在有点对不起他。</p><p class="ql-block">——汪朗、汪明、汪朝 (汪老三个子女)</p> <p class="ql-block">汪老不仅文章写得好,国画、书法也都是一流水平。</p> <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p><p class="ql-block">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p> <p class="ql-block">林岫(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汪先生说他名曰作家,其实稍有闲暇特喜欢做的事就是写字画画,写画得意时,无异于作得好诗文,一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书画耕耘的惨淡经营,在汪先生那里,都有慰藉身心的别样欢乐。</p> <p class="ql-block">汪老还是个美食家,他写的这方面散文有《故乡的食物》《四方食事》《吃食和文学》《豆腐》《五味》《宋朝人的吃喝》,小说《黄油烙饼》等等。他会亲自去菜场挑菜买菜,回家亲自下厨招待客人,是个名符其实的美食实践家。</p><p class="ql-block">塞肉回锅油条</p><p class="ql-block">最近发明了一种吃食:买油条两三根,劈开,切成一寸多长一段,于窟窿内塞入拌了碎剁的榨菜及葱丝肉末,入油回锅炸焦,煮汤后,极滑。似南京的冬苋菜(也有点像莼菜)。</p><p class="ql-block">——给朱德熙信件</p> <p class="ql-block">作家们对汪曾祺评价</p><p class="ql-block">莫言:</p><p class="ql-block">有人有才而无趣,有人无趣而多才。汪先生是多才而有趣之人。有人留下文章没留下故事,有人留下故事没留下文章。汪先生是既留下很多文章,又留下很多故事的人。</p><p class="ql-block">林斤澜:</p><p class="ql-block">他一个人就是一片森林。</p> <p class="ql-block">名人题词,精美荟萃,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个应该建庙立碑的人物”。</p><p class="ql-block">高邮之宝 中华之光 —— 余光中</p><p class="ql-block">天真隽永 自在风流 —— 王蒙</p><p class="ql-block">意味隽永 文思神远 —— 叶辛</p><p class="ql-block">大俗大雅 文坛奇葩 —— 邓友梅</p> <p class="ql-block">1997年(77岁)</p><p class="ql-block">1月,飞赴昆明参加红塔山笔会,开幕式时身体突发不适,随团大夫为其治疗。</p><p class="ql-block">4月,到四川参加“中国当代作家五粮液笔会”</p><p class="ql-block">后,于5月初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5月11日深夜,突然发病,连夜送入友谊医院抢救,经诊断为因肝硬化引起的食道静脉曲张而造成的弥漫性出血。5月16日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p> <p class="ql-block">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逝世,新华社两次向国内外发布消息。新华社北京16日电: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高邮,1997年5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务。</p><p class="ql-block">新华社北京28日电:著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翟泰丰、副书记陈昌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蒙及文学界人士陈建功、徐怀中、杜运燮等数百人参加了告别仪式。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以及巴金、冰心,减克家等知名人士送了花圈。</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怀念</p><p class="ql-block">汪曾祺身上携带着上个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条脉络,至今文学界与广大读者对于汪老的怀念未曾止息。我们今天还在怀念的汪曾祺,是汉语文学大家的汪曾祺。汪曾祺不仅打动了某个特定地域人们的心灵,更用他的笔沟通了整个汉语读者的心灵,用恬淡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共同的故乡。他的文字能够超越时间的界限,从过去走向未来;能够打通地域的阻隔,从此岸走向彼岸。</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故居住落在高邮市人民路竺家巷九号,2010年定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最近家人给小孩买来的一套汪曾祺精品集:《人间草木 》《人间有味 》《人间邂逅 》《人间有趣》——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 (不是广告)</p> <p class="ql-block">待续篇高邮行(三)</p><p class="ql-block">——盂城驿、镇国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