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行动的标尺

愚者得一

<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课本及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扬勇勤</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愚音乐痴</p><p class="ql-block">文字审核:华特得一</p><p class="ql-block">完成时间:2023.5.17</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南省</b>简称“滇”或“云”,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人类。</p><p class="ql-block">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曾出现古滇王国。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过郡县制。西晋时期,云南改设为宁州,是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宋时期,曾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p><p class="ql-block">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p><p class="ql-block">云南,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近代以来,云南省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滇南战役是解放云南的最后一战,也是人民解放军在云南战场上的完美谢幕。</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19日,当野战军把五星红旗插到中缅边境的打洛镇时,宣告着历时55天的滇南战役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20日,解放大军正式进入昆明,昆明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24日,云南省地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在昆明市五华区崇仁街的“庾园”召开。</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总司令陈赓在会上庄严地宣布:“云南从今天起已完全获得解放了”。</p><p class="ql-block">云南各族人民彻底解放的伟大胜利,翻开了云南历史崭新的一页,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团结建设新云南的伟大征程。2000年1月17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发文,确定1950年2月24日为“云南解放日”。</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p class="ql-block">云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是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两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红军取得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的重要地区。</p> <p class="ql-block">红军一渡赤水后,1935年2月份至5月份,中央红军两进两出云南,中央政治局在云南威信县境内召开了扎西会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完成了遵义会议未能完成的事项,解决了遵义会议未来得及解决的组织路线问题,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拓展和完成。</p><p class="ql-block">红军三渡赤水,转战云南,抢渡金沙江,3万多中央红军分别从云南禄劝的皎平渡、洪门渡、鲁车渡和东川的树桔渡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p><p class="ql-block">继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后,1936年,红二、六军团1.7万多人四进四出云南,之后进军滇中、横扫滇西,同年4月下旬从丽江石鼓的木瓜寨、木取独等几个渡口全部渡过金沙江继续北上,使敌人围歼红军于云南境内金沙江南岸的图谋彻底失败。</p> <p class="ql-block"><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b></p> <p class="ql-block">1935年和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进入云南,途经7个州市、35个县境,攻克县城22座,并从云南渡过金沙江,甩掉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地方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性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在红军长征史上书写了不朽篇章,永载党的光辉史册。</p><p class="ql-block">云南会泽,是红军长征途中扩红最多的地方。1936年3月6日至5月14日期间,红二、六军团长征四进四出云南,在云南境内活动67天,途经彝良、镇雄、平彝(今富源)、宣威、沾益、曲靖、寻甸、马龙、嵩明、禄劝、昆明(今官渡、西山)、富民、罗次(今属禄丰县)、禄丰、盐兴(今属禄丰县)、广通(今属禄丰县)、楚雄、牟定、镇南(今南华)、大姚、姚安、盐丰(今属大姚县)、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等28个县境。</p> <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27日红军长征路过曲靖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在三元宫召开重要会议,作出抢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刚进云南时就在扎西地区扩红3000多人。红军为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不惜流血牺牲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云南人民的信任和无私的帮助与支持。为了帮助红军摆脱敌军追击,抢占重要渡口、阵地,熟悉地形和道路的群众主动为红军带路,他们抄近路、走小路,使红军赢得宝贵时间,争取了主动。</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金沙江起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主要流经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金沙江是云南和四川的分界线,一边是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另一岸则是四川省德荣县。有大量的水流流经了滇藏交界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p><p class="ql-block">当年的金沙江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而且航运困难,再加上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p><p class="ql-block">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歼灭国民党军1个排和江防大队一部,击溃其2个团,俘600余人,最后渡江成功。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军的围追堵截。</p><p class="ql-block"><b>如今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在金沙江上修建了一座铁索桥,它的名字被命名为贺龙桥。</b></p> <p class="ql-block">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律·长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作者: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乌蒙</b>:山名。乌蒙山,在云南东北部与贵州西部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沙</b>: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及云南等地主流和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等地渡口。</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p><p class="ql-block">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迪庆藏族自治州</b>,是云南省8个自治州之一,首府香格里拉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总面积2387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西方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span></p> <p class="ql-block">1936年5月初,红二、六军团进驻中甸县城(今香格里拉),在“中心镇公堂”设立指挥部,并召开《中甸会议》。在长征途径中甸的19天时间里,红二、六军团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深得藏族群众及广大僧侣的理解、爱戴和拥护,他们纷纷为红军筹集粮稞,支援红军北上抗日。</p><p class="ql-block">长征期间,中甸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噶丹松赞林寺给予了红军大力支持。当时松赞林寺条件也不好,在刚好能自足的条件下,考虑到红军是一支深得百姓拥护的部队,八大康参纷纷开仓放粮,僧人们也把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砖茶、酥油、青稞送给了红军。</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在迪庆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这片当年红军走过的土地,革命的火种在金沙江两岸燃起,无数的雪山儿女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踏着红军的足迹,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又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独克宗古城作为茶马古道上最古老的城堡,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一座古城所历经的沧桑满怀,仁慈地迎候茶马古道史迹中漫漫不断的商旅们。</p><p class="ql-block">商业的发展培养了从独克宗古城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巨商,以“铸记”商号的藏族同仁马铸材,就是沿着独克宗古城漫长的历史足迹,探索着外面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有一座国内乃至世界特大的转经筒。这个巨大的转经筒耗资9000多万,历时三年完成,纯铜打造外表镀金。转经筒为全铜材质,表面镏金,高21米,重60吨,内含经文124万条,16吨的佛宝。</p><p class="ql-block">这样一座巨型的转经筒需要合十几人之力方能转动,来到这里的信徒、游人都要亲自体验一下合众人之力一起转动转经筒的兴奋。顺时针绕行大佛寺,顺时针转动转经筒,转动一周便相当于默念佛号124万声,转三周,消灾祈福,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转经筒要转三圈寓意:前世、今生、 来世。</p><p class="ql-block">转经筒是藏族人民祈福用的东西,据说每转一圈,就能带来一份好运,所以在藏族的很多寺庙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一排排大大小小的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巨大转经筒筒壁浮雕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下方为佛家八宝:法螺,经轮,宝伞,百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金光璀璨的矗立于高原古城之上,远远就能望到,是香格里拉乃至整个藏区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丽江</b>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2021年末统计,境内居住着纳西、彝、傈僳、白、普米、藏、傣、苗、回等22个少数民族,有世居少数民族11个。</p><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城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土等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战国末期,为滇国境域。</p> <p class="ql-block">明代以前,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姓氏,实行四个音节的父子连名制,比如元朝纳西王第二代首领叫牟保阿琮,儿子就叫阿琮阿良。朱明王朝初建不久,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时任丽江宣抚司副使,他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横,钦赐其“木”姓。</p><p class="ql-block">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木氏贵族专用,于是木氏仿效朱元璋,在“木”上添一撇,表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再加一“口”,表示背着木家的篮筐,“木”字便成了“和”字,赐给木氏以外的官员和百姓们以“和”为姓。</p><p class="ql-block">电视剧《木府风云》就是讲述了明代云南纳西族木氏土司在当地统治时期,木氏家族内部腥风血雨的争权夺势和权力更迭的恩怨情仇故事。</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周边西北的地方,是束河古镇,已有千年的历史。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有传统民居近千幢,土著居民以纳西族为主。</p><p class="ql-block">束河,纳西语称“绍坞”。束河古镇,又名龙泉村,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春秋战国末期纳西族先民迁徙定居于此,是纳西族在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宋元时期已形成集镇。《元一统志》称“束和”。明代称“束和院”。清代以后称“束河”。今仍保留着茶马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生态文化。</p><p class="ql-block">地理学家、文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路过这里。束河是唐代开通的茶马古道,是至今丽江坝子中保存完好的驿站,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纳西族文化保留完整的古村落,是丽江纳西族文化古城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p><p class="ql-block">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理</b>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11年,大理地区就纳入了秦王朝统一的封建国家。唐、宋时期分别出现了“南诏国”和“大理国”等地方政权,相继延续500多年。</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白族先民为主的大理各民族,不仅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本土文化,并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主动汲取、接受中原文化的长期熏陶,进而形成了白族博大包容的和谐文化,被西方学者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临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p><p class="ql-block">大理州辖: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共1市11县,110个乡镇,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集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在古城相互交融。西汉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时,大理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大理先后出现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南诏国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明清之际,古城作为云南的重要城池,先后设立大理卫、大理府、太和县、云南布政司分司、云南按察司分司、云南提督署、迤西兵备道等军政官府八署。</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古街古道遗址,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古城内居住着以白族为主的回、汉、彝等十四个少数民族,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城内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城外拥有佛教圣地崇圣寺,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的盛行地区,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乐土。</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过云南,为云南留下了炽热而又珍贵的革命火种,在云南的大地上燃起了革命的火苗,带领人民向光明进发。</p><p class="ql-block">吾辈今日重走长征路,在于感受无数革命先辈敢于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族</b>是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化</b>一词包罗万象,开天辟地,宏大到包容宇宙,高深到神秘莫测。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启发、引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程中逐渐化为一种物质力量。</p><p class="ql-block">学者余秋雨给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大自然才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导师和启蒙者。始至今天,我们人类的科学发明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成果。都是受了大自然的启示!也可以说:人类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能够净化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回归本真</p><p class="ql-block">找回自我本真力量</p><p class="ql-block">立下通天凌云壮志</p><p class="ql-block">获得纯粹而深厚的灵魂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愿意开始对生命志向负起强大责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族复兴</b>是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复兴,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内的全面复兴。</p><p class="ql-block">它是相对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也是相对于中华民族近代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民族复兴要求前提是民族独立,有自己的传统思想和文化,通过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可以再次走在世界前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p><p class="ql-block">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共同体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大仪式:</b></p><p class="ql-block">感恩大自然(大理苍山)</p><p class="ql-block">拜谒文武圣贤(宾川)</p><p class="ql-block">礼敬万有生命(迪庆香格里拉)</p> <p class="ql-block">设计心得总结:本次研学做为活动主题及全程环节设计者,内在心潮澎湃,无比激动,生命给予的厚爱无以言表,现将活动内容精神浓缩为8句40字《入云南》送给所有朋友们营员们:</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入云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作者:扬勇勤</b></p><p class="ql-block"><b>跨越新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踏上长征路</b></p><p class="ql-block"><b>植入民族魂</b></p><p class="ql-block"><b>牢记复兴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实践出真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发展促和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少年凌云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奋斗谱新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