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兴平人说高考

绿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又是一年高考季,莘莘学子废寝忘食,殷殷家长默默祝福!毕竟高考是人生的大关,“鲤鱼跃龙门”,一考定乾坤。是龙是鱼全靠这人生的一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高考考什么?学生学什么或者说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和怎样学,确实是这几年一个热议的话题。从不断改革的高考制度和命题方式来看,都有很大的变动,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十多年前的今天,我也和今天的学子一样,经历了人生的考验。很不幸,我落榜了。一个失败者,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按说最无资格谈论高考,毕竟成王败寇,有谁会注意一个败者的声音呢?如果你能看到此文,说明编辑广采博纳,情外容情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应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在一张糊墙的报纸上看了一篇文章,很有触动。今就记忆简单的抒发一下,一家之言,只供参考,效验自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年高考命题组的人写的,作者说他也参加了阅卷组的分析会。不是全国统考组的,是南方六省的命题。文章说每年的考题,不管是题库抽取还是临时自编,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今年想考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各科的命题中应突出一个主题思想,而且尽量不和上年的重复。譬如今年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那么各科的命题,这方面的考题分数比重达50%以上。作者从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各科的试题,做了简单的阐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数学题,各种条件都给的话,谁都做得出来,这就失去了高考的意义。命题组就有意的把一个已知的隐去…,而从其他方面间接的显示出来。譬如说有个应用题,最后是要用解方程来计算。有一个条件就是不明告诉你,而在图例中标注了一个人身高和这个人的视角。这就让你得出答案得弯弯绕。那么它考察的范围可就广了,你能否推演出正确的方程式?你是否认真的看图,能否由角导出边长,特殊角的函数值等,当然,命题组为减轻学生负担,会给你一张数学用表,有1°~90°的函数值。这张表只是和三角尺、圆规等考试用具放在一起。而且还有意忽略了命题的那个值,但通过相关的数据及知识体系能导出来,譬如说三角函数中倍角和半角公式的熟练运用等。也许这个数学用表不正确,但你用了就能有最正确的答案!作者说从试卷反馈的信息看,这道题满分的答卷寥寥可数。因为你推导的方法和理论都不错,就是费力不讨好。你忽略了那张数学用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而在历史题的试卷中,命题组给了一组照片,而且是历史课本常见的扉页彩色图:西周大墓殉葬,秦始皇兵马俑、西汉陶俑(新加图片,咸阳、徐州历史博物馆都有)、唐三彩,明清墓室帛画等。让考生参考图片,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作者注意到大部分考生一头雾水答非所问,然而不乏正确答案。有人从墓葬变化得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的这么一个规律。从真实的奴隶,到陶制的俑人,俑再不断变小,最后到一幅画(人)。也有从色彩、艺术变化的角度得出相似的结论,而这正是命题人所想要的答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同样在政治试题中,直接搬出报刊的一组数据做考问。如1998年~2000年的美国个人汽车消费、家电消费总值和总产值等数据表,让你用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总结并解释一下符合哪条规律!其实这个稍做分析不难用剩余价值规律,以及供应和需求的变化关系做解释,而我们的考生却显得力所不及…。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高考的目的,是真正的选拔人才!不只是考知识,更注重考能力。这对于我们的教和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当然靠强记博闻 也能考取,但不是真正的国家需要的人才。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要会,而且要滚瓜烂熟。其次是用,要活学活用,会运用它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上哪所学校,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校的师资、学风乃至整个学习的氛围(环境),对学子都有很大的影响。这让我猛然地想起了南郊中学和西郊中学来,南郊学风严谨,自律性强,严肃紧张,给人印象是像个“监狱”。西郊学风活跃,自由宽松,给人印象像个“市场”。当年我上学的时代,南郊是重点中学,而后来西郊的名气慢慢的大了起来。我在西郊上的初中,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郊的老师喜欢谜(mei)题,就是猜题。这是从高天纵做教导主任的时候起,就这样做。通过上年或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分析判断是那个组(华东组、中原组等)的命题,各个组命题的特点,及今年可能会是那个组的命题,及这个组命题的特点等,然后再购买该地区的辅导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当然这是在教的方面提出的,可以说是更高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怎样教才算好?没有标准答案。当升学成为检验教育的唯一标准时,谁能拒绝最大化的利益?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经验,是让学生教,学生评,然后学生再总结…。这就要求老师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倒出来,包括你的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时的老师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教学不单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道理谁都懂…,正像魏先生说的,当你还没有搞懂什么是传统教学,传统教学的优缺点,或者说你还没有储备好教改的积蓄时,先努力的做好当前的事情,才最重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对于学生,我要说的是,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没有教不会的人,只有笨死了的汉。当你自认为可以,却输给别人时,(喔怂就会瓜背),正是人家的一技之长,打败了你!回过头来,今天的我们,当你感叹当年的捣蛋鬼,过去的“白卷英雄”,如今过得比自己还潇洒时,应当承认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拿高考定人生。走好脚下路,过好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当然,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能像对待高考一样,那么达到胜利的那一天就不远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关于作者:绿风(微信名),兴平城北村人,1964年出生。1978年在西郊中学上初中,1985年南郊中学毕业,自由职业(农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