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个案服务背景:C,男,7岁,就读于某小学,自出生起便由姥姥抚养照顾,亲生父亲长期失联,亲生母亲为家中独女,已于2022年因病去世。姥爷早年去世,姥姥今年不到70岁,有一定退休金,其腿脚不便,加之丧女,精神上受到一定打击。经过一定时间调养,姥姥腿脚有一定恢复,但近日体检姥姥发现身体有些问题,经过手术已经得到一定治疗,目前已经出院疗养。社工自2月初便开使接触该个案家庭,目前联动多方力量为其提供失独补贴申请、线上课业辅导、邻里结对帮扶、募集医疗捐款等多项服务。</i></p> <p class="ql-block">近期,建新社工站在进行个案跟进过程中了解到个案C存在一定的行为问题,如出去玩不和家长说、没有时间观念、没有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唯一照护者姥姥多次向社工“吐槽”养育小C有些费心力。在与姥姥、小C进行初步沟通后,社工决定开展“21天好习惯”打卡活动,期望在此过程中帮助小C学会“自决”、“自觉”,即自己思考决定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自觉养成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社工提前与姥姥、小C约定入户时间,并准备A4纸、彩笔等所需材料。5月16日下午四点钟,两名社工前往小C家中共同制定“21天好习惯”打卡任务。社工在与姥姥进行简单寒暄后,两位社工分开分别为姥姥、小C提供服务。社工大飞与姥姥聊天了解近况、社工站宣传普及、交流现在的教养理念等,社工小倪与小C进行“21天好习惯”打卡计划制定。</p> <p class="ql-block">为更好地推进服务开展,社工提前进行计划预制定,通过讨论完善“21天好习惯”这一服务方案。在引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制定规则、绘制过程中,社工与服务对象分享、讨论规则的流程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共同画出三周共21天的打卡计划,并合力修订计划规则。在“有照片佐证,并将照片拍照发送给社工”这一条,社工本来计划要求服务对象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拍照发给社工,但是小C在这一处不太情愿,通过询问后得知小C表示有些“难为情”。考虑到小C这个年龄段也会注重自尊、面子的特点,因此社工对此不做强制发照片的要求,但是社工也和小C说明发送照片的作用:一是为了监督小C去做;二是为社工的工作做记录。经过沟通后,社工与小C达成共识,即在做打卡事项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发送给社工,但必须有当时的照片记录,可以在每一次打卡总结的时候由小C挑一些愿意发送的照片给到社工。</p> <p class="ql-block">为激发小C的打卡兴趣,同时也想要引导小C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社工给予小C一定的“特权”,即自己给自己打分,同时又与服务对象制定出奖励与“反向奖励”的内容,即每七天为一个周期,打卡总分为140分,如果分数在100分以上,则会给予小C一定的奖励,反之则会给予“反向奖励”。</p> <p class="ql-block">在将打卡任务、规则完善且没有异议后,社工提议小C将内容分享给姥姥,并且与小C约定,虽然社工不能陪伴、监督小C完成每一项打卡任务,但是姥姥就是社工的“眼睛”,社工也会不定期来家中监督、检查打卡任务的完成情况。5月17日是打卡的第一天,社工在早上7:11收到了小C发来的洗漱打卡照片,社工也对此提出了鼓励、表扬。</p> <p class="ql-block">建新街道社工站致力于“让生活在建新的每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社工站也在这里发起倡议:如果您身边有人存在教养难题、如果您身边有人希望得到育儿“喘息服务”、如果您需要社工的帮助,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建新有爱,护未成长”,建新社工站一直与大家携手同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倪汝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赵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