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寒 山 寺

燚焱炎火

<p class="ql-block">  苏州以园林著称,举世闻名的当然是拙政园了。明正德初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之意,名为“拙政园”。拙政园主要景观有兰雪堂、涵青亭、远香堂、香洲、卅六鸳鸯馆、盆景园等,苏州拙政园还是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p><p class="ql-block">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此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p><p class="ql-block">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所占,园林几易其主。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乾隆初年,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份。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p> <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春日游人如织,摊贩杂陈。虽然是园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雅趣”的特点,但视旧园仅得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拙政园历尽风雨沧桑,几经辗转,几经兴衰,几经修复,变成了今天世人瞩目的园林。拙政园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匆匆走过拙政园,询古觅踪几千年。让我渴求已久的寒山寺举目可待了,说啥我也要一睹小学课本里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境地,领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由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1000多年间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寒山寺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是国家5A级景区。其中包含普明宝塔、重元寺、白鹤寺、观音寺、积善寺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年间(627—649)浙江天台诗僧寒山(自号寒山子)曾住于此,唐代著名高僧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诗人张继于至德年间(756—758)途经寒山寺,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自此钟声诗韵千载传诵。</p><p class="ql-block"> 唐末,普明宝塔被毁,再未重建。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法师发大愿重建普明宝塔,于1996年重建落成。1979年的12月31日晚,寒山寺迎来了首届新年听钟声。</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与拙政园相邻毗美,是现代中外游客携家眷或亲朋旅游观光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