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行(三)龙门石窟

云南原石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5日下午,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p> 龙门石窟南北长1公里,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重要影响(如香港天坛大佛),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奈良东大寺、韩国石窟庵等均受其影响。 <p class="ql-block">石窟分布在伊水的两岸,西山也称龙门山,东山因建有香山寺而叫香山。</p> <p class="ql-block">我们由大石门进入景区,先看西山的洞窟。经过龙门桥后第一个景点就是禹王池,两股清泉入潭,潺潺溪水流出而聚,禹王池清澈见底,鱼游怡然,光影沉壁。</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是进入景区后看到的第一个大型洞窟,传说开凿时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却找不到流水,故取名“潜溪寺”。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据资料介绍,这种面部丰满、双下巴、胸部隆起佛像就是典型的唐朝造像风格。</p> <p class="ql-block">顺着台阶而上,直达宾阳洞。宾阳洞是北魏时期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造的,包括南、中、北三个洞窟,仅中洞就开凿了24年时间,用工80余万人,南洞、北洞直到隋唐时才相继完成。</p> <p class="ql-block">中洞是北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内主佛释迦牟尼面容慈祥,天王、菩萨栩栩如生,洞顶莲花宝盖等浮雕尤为精美。这种“秀骨清像”也被称为北魏时期的典型造像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洞中的高超技术雕刻出的浮雕也极其有名,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帝后礼佛图》就是民国时期由此洞偷盗出去的。</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的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剪刀手”佛像位于窟中,高约10米,结跏趺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在导游介绍后,才注意到,原来应该是三指指天,因其一指受损而成了"剪刀手"。</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与北洞大体一致,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p>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造像没有完全完工。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摩崖三佛龛的开凿随着武周政权的变更而停工。 <p class="ql-block">锣鼓泉同珍珠泉相邻而出,共入一潭之中,导游说这水的温度是恒温的,四季不变。其实禹王池也是双源共融的。</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泡升珠涌。</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洞中造有1.5万尊小佛像。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p> <p class="ql-block">洞口南侧这尊受损菩萨像,因其雕刻细腻,被称为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导游介绍,因前人留有其像的黑白图片,专家通过技术已仿制复原,但原像没有去进行改变了。</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在莲花洞南壁上方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2厘米高,高不盈寸的小佛生动细致,栩栩如生。但由于洞窟在施工,没有得睹其真容。</p> <p class="ql-block">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卢舍那是梵文音,意为光明普照。</p> <p class="ql-block">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佛像共九尊,中间是卢舍那大佛,大佛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仪态雕刻的,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1.9米,佛像没有威严而微笑亲和,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佛像都微笑着注视你。卢舍那大佛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阿难傍的为普贤菩萨,迦叶旁的是文殊菩萨。细看普贤的左眼缺失部分,据介绍在去年维护时发现眼球是两个弧面的墨绿色琉璃拼合而成。整个窟的雕刻精美,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像龛群雕北边的两雕像,其健硕的肌张力雕凿得非常逼真,这类写实表现手法在中国是较为罕见的,也是整个龙门石窟中保存极好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南部的则受损较为严重。</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也在施工,同样不能参观。据介绍,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最先凿的洞窟,开凿于公元493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洞中有十九块魏碑题记,与慈香慧政造像记,合为“龙门二十品”。</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圣地,还有2800余品的碑刻题记。清代武亿曾说:“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的代表,它基于隶、形于楷,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众多的石刻题记中精选出来的魏碑书法精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魏碑有“结构天成、笔法跳跃、精神飞动、血肉丰美等十美,他大力提倡学习书法应从龙门二十品入手,给“龙门二十品”以极高的评价。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书体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成于北齐,唐有续刻。因甬道两侧刻有百余个药方而得名。窟顶刻有三重莲花及四身伎乐天,正壁造像五尊。整个洞窟的造像线条圆润柔和,背光细腻。洞门两侧原刻有药方150多种,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导游路上介绍,遗憾的是这个洞被日本人烧裂毁损,我也没有找到刻有的药方。洞中药方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p> <p class="ql-block">由西山石窟经漫水桥,来到龙门东山石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有大中型洞窟20多个。</p> <p class="ql-block">在东山石窟看西山洞窟,全貌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白园(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点实行一票制。由于下午的天气太热,我们仅游览了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香山寺就放弃了,反正这次有几个重要的石窟未得参观,今后有缘再见。(本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