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伊朗 (二)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 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 志杰</p> <p class="ql-block">领队小盛说,公司对我们在伊斯法罕的入住酒店给予了升级。下榻的阿巴斯酒店是一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老店,建于1723年(相当于我国清雍正初年),是当时萨法维王朝的苏丹献给母亲的礼物。最初是一家商旅的驿站,迄今正好是300年。阿巴斯是伊朗历史上非常有成就、有影响的伟大帝王,是他实现了波斯帝国的中兴,统一了伊朗东西各省,建立了伊斯法罕都城。以这样一位伊朗历史上的伟人名字冠名的酒店,可见其酒店的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酒店花园拍摄的酒店一隅。</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照片让我们一睹阿巴斯酒店百年前的风采和景像,满满的信息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成了一种不会被抹去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酒店于上世纪60年代进行了全面的翻新改建,是当时该地最古老、最豪华的酒店。之后的数次修缮保持了原貌,所以我们眼见的酒店仍然是60年前改建后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伊斯法罕清晨和煦的阳光里,我在酒店花园里休闲,体会同在地球北纬30度线附近,平原与高原、近海与沙漠边缘的阳光下是有差异的,明显感受到当下紫外线照射的强烈。</p> <p class="ql-block">入住这样古老的酒店,类似异地的客人首次来上海下榻在和平饭店,意欲穿越时空去寻觅老上海的味道。然而,眼前的阿巴斯酒店的历史远比和平饭店悠久。为了不负旅游公司的一片良苦用心,品出酒店的味来。第二天,天刚亮就起来了。不惊扰同室小盛的美梦,抓起旅行笔记本和相机就来到二楼的大厅,坐在大堂经理的案桌前记下了两天的流水账。</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自拍了几张像片。因预留空间估计的偏差,拍成了顶天立地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接着,坐在沙发上静静地,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将大厅和可见的公共空间打量了一番。有关资料提到,当地的艺术家曾经以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该酒店为荣耀,墙上的壁画和拼接图案都是非等闲之辈的作品。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不一定能读懂这些艺术之作,但是竭尽所能找点感觉总是可以的,这也是出游的一种乐趣。</p> <p class="ql-block">酒店内,描绘古代波斯各部落人物画像的壁画不少。可是,我要逼真地拍摄下来不是一件随手可得的事。光影条件之外,要确定一个能与画面平视的机位不好摆。不是仰视就是俯视、斜视,所以仅觅得一幅,有点可惜。这幅画,人物的形态、表情和着装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装饰拼贴图与古老的马赛克拼贴画是有所不同的,现在广泛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可是在题材上相对更多地沿袭了传统,生命之树常青。这是一棵硕果累累的吉祥之树,树上有两只鸟,一只面向内的是雌鸟,女主内;另一只朝向外的是雄鸟,男主外。和谐之家。拼图的作者是否有此意,不得而知,也没有看到有根据的诠释资料。不是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吗?我看图,我感受,也是合理的。</p> <p class="ql-block">这幅拼贴图,生命之树中有一对美丽的孔雀。其中一只孔雀正在开屏,那是雄的,可以理解为:求爱。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答案自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束甁插花,在上海的花鸟市场见过,夫人也买回家赏过。摊主说此花是西洋水仙,我不知道在伊斯法罕如何称其芳名。我注意到此花放在案桌上的美丽,凑前细看,略有干枯,感觉就像沙漠里走来一个风姿绰约的半老徐娘不失妩媚。</p> <p class="ql-block">今天(4月29日)的参观安排是令人期待的。伊斯法罕至所以成为萨法维王朝的首都,是离不开他们历史上那位大智大勇的君主,阿巴斯。导游阿明是伊斯法罕人,他的言谈举止更强化了我如此的认知。萨法维王朝在伊朗人的心目中是与古波斯帝国和萨珊王朝一样,是他们悠久的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三个时代之一。这种灿烂的古老文明已深深地刻入伊朗人的骨子里而无比的骄傲。如今的伊斯法罕到处散布着十六至十七世纪遗存下来的古迹,让我们可以一睹曾经被誉为“波斯明珠”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因为参观的点都在附近,我们徒步出行,几十步外就是个学校,古时属于皇室的,现在仍然是一所伊斯兰什叶派的神学院。门楣上方是嵌入式半拱顶,精致的装饰凸显皇家气派。过马路有点提心吊胆,红绿灯永远是闪黄灯,乱是乱,乱中有序,行人优先。马路对面是个花园,水池尽头有座宫殿,古时由皇室建造,可以看见已经坚挺了上百年的木柱子。树林里有几个退休的老头边哼着小调边拍着巴掌娱乐着。这些都不是我们计划中参观的点,走过,路过,见过,掠过。</p> <p class="ql-block">四十柱宫是到伊斯法罕必访的古迹。1647年,阿巴斯二世在阿巴斯一世时建造的皇家园林里兴建了四十柱宫。宫殿内有大量的壁画,外有宽敞宏伟的柱廊。这样的建筑风格源自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皇宫,可以说是一件真正传承了波斯建筑成就的作品。门廊由20根巨大的柏树木柱支撑,前面有一个长110米,宽16米的水池。木柱倒映在清澈的水池中,仿佛又出现了20根柱子,一半是实在的木柱,一半是虚幻于水中的倒影,一实一虚,人世幻影双重世界,无限遐想。这就是四十柱宫的来历。此时此刻,我禁不住抒发几句,人生的经历啊!一半是在实际的体验中度过,还有一半是在梦幻中。一个寒冷夜晚的街头,一个饥肠辘辘的卖火柴女孩似曾尝到了烤鹅的美味。这不仅仅是则寓言故事。</p> <p class="ql-block">门面是嵌入式尖拱形的,用镜面马赛克拼图装饰。我用中距镜头拍摄,换上微距镜头再拍,细腻的拼接工艺尽显,用打造手饰的技艺装饰建筑,匠心独具。镜面马赛克装饰不限于门面,宫墙四壁和天花板上与彩色琉璃一起镶嵌,远看近观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宫殿内的墙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壁画。对于波斯的细密画,见过留意过,可是知之甚少。出发前,我去上海几家书画美术的专业书店,想觅几本细密画专集回家,可惜一本都没有得到。只能在几册世界美术史的书中看到几幅图,有点抱怨如今的美术出版界忽视了这个领域。细密画的技法,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植物花卉。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工笔画派。由于蒙古军队对波斯的占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技法也传到了并反噬了波斯的传统画作。所以,我们在观赏萨法维时期的波斯壁画时,会有似曾相识之感。</p> <p class="ql-block">我一边端着相机拍摄壁画,一边竖起耳朵听阿明讲解。有的画幅巨大,我只能把主要部分框在镜头里。描绘交战场景的画,不知道画作的历史背景,是难以分辨波斯的军队是在与乌兹别克的军队作战,还是与土耳其奥斯曼的军队作战;只有波斯与印度莫卧儿军队作战的画面比较好认,因为只有印度的军队会使用大象。描绘波斯国王接见外国使臣的画面,阿明自有说法,没有进一步的佐证,担心张冠李戴误导了我的朋友。然而,国王会客的隆重场面还是清晰可见。按照波斯的宫廷礼节,重要的宾客入坐国王的右边也是有据可查。</p> <p class="ql-block">惟有这幅画,我在阿马纳特的专著的插图中找到了解说,壁画描绘了塔赫玛斯普款待莫卧儿王朝胡马雍而举办的宴会。绘制于17世纪下半叶。国王与他的客人被齐兹尔巴什部落首领簇拥着。此画传达了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儿王朝之间的亲密关系。</p> <p class="ql-block">以下两幅市井壁画明显是饮酒图,饮酒人已显露醉态,这是违反伊斯兰教规的。阿明解释这是在告诫众人,饮酒会误事。我没有理由怀疑阿明的解读,但是没见史料的佐证,还是不够信服。回国后在校园里邂逅以往的老朋友,正巧是教世界史的。请教了在伊朗参观时读画的困惑,他说,能谙熟宫殿壁画和博物馆藏画的,可以荣获伊朗史学的博士头衔。我懵了,看来尚须努力,学范进八十中举才行。</p> <p class="ql-block">从四十柱宫参观出来就是面朝大门的实景。</p> <p class="ql-block">伊玛目广场是伊斯法罕城市的中心。萨法维王朝时期兴建的阿里卡普王宫、伊玛目清真寺等重要建筑座落于广场的周围。中间是水池和喷泉,号称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城市广场。伊玛目(Imam)是阿拉伯语的音译词语,原意为,站在前列的人,即引路人和领袖。我们在不同的时段两次光临此广场,由于光照的方向变化,景观效果是不同的。临近傍晚,来此席地休闲的市民多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谢赫·劳夫清真寺,是阿巴斯国王为其岳夫,来自黎巴嫩的宗教长老而修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始建于1602年,历时17年完成。清真寺不是很大,但是精致,尤其是釉面砖的制作和黏贴极为精湛。已经四百多年过去了,轻轻抚摸墙砖还是那样的光滑,色彩保持鲜艳。我不知道是以柠檬黄为基调的蓝花纹来表述,还是以蓝色为基调的黄色图案来描述更贴切。处处透着工匠的精益求精,墙缝对接也做得一丝不苟,每一寸的墙面都显露出高贵与气派。我们都在主厅呆了一会,留了影。</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要去最宏伟的伊玛目清真寺参观,正是午时伊斯兰举行祷告的时间,临时关闭了。经阿明联系,特许我们进入,所以寺内几乎没有其他的人。这座曾被命名为国王的清真寺是一座著名的建筑,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规模大,而且传承了多项波斯文化艺术结晶。在伊朗什叶派清真寺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正门与主体偏角45度的巧妙设计,蜂窝状门廊拱顶的艺术灵感,以及蓝色基调的精细釉面砖拼接装饰是这座清真寺独特的三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半圆形的穹顶设计就像是天然的扩音喇叭,站在圆心对应的地面诵经、唱诗就能将音量放大数倍后传播出去,是悦耳动听立体的环绕声。</p> <p class="ql-block">伊玛目清真寺的东西两端设有《古兰经》的研习所。</p> <p class="ql-block">研习所的壁龛是供学员读经的场所,不仅环境安静,在炎热的夏季,此处还能享受到从风洞里吹出的凉风。</p> <p class="ql-block">阿里·卡普王宫建于17世纪,我们有机会从几百年前的楼梯登上观景平台,18根柏树木柱支撑的王宫给人无限遐思。马球是古代波斯宫廷和上流社会盛行的竞技活动,站在阿里·卡普宫似乎有一种观赏赛马和马球那样的时空穿越感。如今,不仅将整个伊玛目广场尽收眼底,也能望见周围的高山和源于雪山的扎因达鲁德河流经该城,带来生命之泉。</p> <p class="ql-block">在回酒店等车的路口,有一爿专售工艺品的店铺。为了选样纪念品在店里买了两个图案不同的花瓶,当地称之为“米娜”。之后我们在一条小胡同里参观了制作“米娜”的作坊。其制作的方式与我们过去(上山下乡时仍在使用的)搪瓷用品相仿。即在金属胎的表面涂上珐琅层。“米娜”是伊朗的传统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米娜”作坊的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为了照顾我们的行程中不要太累,有时中间安排了午休,路过一爿藏红花专卖店,想起夫人的交待,伊朗是藏红花的主要产地,带些回家。谁知道这么巧,店老板曾经在我校学习过汉语,一口汉语说得比阿明要好。于是淘淘不绝地介绍起藏红花来,我打断了他,直接了当地说,老师来了优惠点,我买品质好的100克(伊朗海关限每人带200克),朋友们都没有少买。说是给了我们批发的价格,生意人要凭良心做买卖。</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的大巴扎就在伊玛目广场的一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伊朗的大巴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巴扎可以理解为市场。因为自己想买的东西都买了,逛大巴扎的兴趣就不浓了。当朋友们在选购东西时,我找个地方歇歇脚,看热闹,“扫街拍照”,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都说,伊斯法罕有两座美丽的古桥,哈鸠大桥和三十三孔桥。阿明说,两座古桥的夜景是最美的。所以,特意安排在晚饭后去观赏。我把三脚架忘在酒店里了,拍夜景没有它很难拍出理想的图片。我拍摄夜景一般设定ISO为100,小光圈F16,长时间曝光,依此往往有收获。今天只能作出改变,有点沮丧。</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哈鸠大桥,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当地休闲的人,纳凉的、闲聊的、弹唱的、喝茶的、观景的,坐在河边和桥洞里的都有,十分热闹。没带三脚架似乎没了魂灵,拍照也没劲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借用画册上的图,我们没到这个拍摄的点位。</p> <p class="ql-block">接着又去三十三孔桥,我们在桥面漫步,有为观景专门设计的孔洞,望出去真有美感。今天踩了太多的点,王老师的手机显示,行走已超2万步了。该回酒店休息啦!</p> <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