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中生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初探

追忆似水年华

<div align="left"><font color="#b06fbb"><b>作者:张楠</b></font></div><div align="right"><h3><font color="#ff8a00"><b>李冬梅名师工作室</b></font></h3></div> 【摘要】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得到新的重视,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高中德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高中德育现状,通过“观世界”、“观社会”和“观时代”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劳动教育引导高中生建构起对世界全面正确的认知,从而培养积极的奋斗观和幸福观。 【关键词】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劳动教育 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很早就被列入“五育”之一,历来在中小学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也应该被赋予新的意义,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劳动教育重新被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在2020年3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再一次表明了国家将加强劳动教育列为重要决策的态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对于“劳动”的界定越来越模糊的当下,重提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在高中阶段,重视劳动教育切忌一味地回归体力劳动,而应结合新时代的需求,将劳动教育和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广义的劳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奋斗精神和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而“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高中生为例,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学科学习、学校德育的影响,也包含家庭教育、社会舆论的因素,高速运转的世界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如何结合起来?努力拼搏与获得幸福如何共存?这些问题一直是高中德育的重要课题,在重提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的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两者结合的优势。 <h1><b>一、通过劳动观自然:认识成长中的自我</b></h1> 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其初始问题往往是“认识你自己”。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在劳动中认识自我是高中生涯教育意义重大的起点。 在劳动教育中,学生认识到,劳动本非刻意为之,是人类从事生产、维持生活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无论是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还是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都揭示了劳动与人的密切关系。几千年来,人类也确实通过劳动学着与自然相处,在认识自然规律之后得以生存、走向富足,并逐渐探索着科技、发展了文明。可是,当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作为劳动受益者的人类有了被技术蒙蔽双眼的趋势,在一味地强调人力、技术的同时越来越沉迷于改造自然的狂妄而忽视了对自然的敬畏,于是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出现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山洪、地震引发了核电泄露、房屋损毁;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带来更多未知的细菌病毒;垃圾的不合理处置导致的环境污染威胁到生物种类的濒临灭绝……要改变这些触目惊心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劳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是重要的方式。 劳动教育在信息化已然普及的今天理当发挥更加重要的育人价值。学生在教室里学知识和技术,他们可以熟练背诵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未亲身经历过“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辛劳,自然也领会不到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希冀;他们可以驾轻就熟地使用画图软件、数位板画出栩栩如生的荷花、荷塘,却很少有机会像朱自清一样在月色笼罩下的荷塘边抒发自己淡淡的喜悦与忧伤,自然也难有机会体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浪漫欣喜。也许正因为此,在赴东方绿舟的国防教育期间,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在凌晨跑出宿舍看星星,会在晨练时万分激动地对着冉冉升起的朝阳郑重敬礼;在赴五四农场的学农实践活动期间,他们一改往日“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娇惯姿态,锄地、拔草、挑水、施肥,虽然不免显得笨拙,但他们干得热火朝天。劳动,本是人与自然联结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劳动教育的意义是积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的内涵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体力劳动这一狭小的范畴里,劳动教育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劳动光荣”,而是能让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动手与动脑结合,才能使人获得尊严与幸福。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多是敏感而迷茫的,在来自家长、老师、社会等多方声音中他们常常找不到自我,常常被各种声音推着往前走,本能地抗拒着却又不得不变得功利、疲惫,然后感到压抑与痛苦。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在领略了自然的博大与美丽之后,才能获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胸怀,而这,才是人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核心所在。 <h1><b>二、通过劳动观社会:体验不同职业的价值</b></h1> 在“认识自己”之后,学生需要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更大的“社会”。劳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也是经由劳动构建起了各种社会关系,参与劳动是学生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学生时代体验不同职业价值的重要途径。 加强劳动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才能有效展开,并成为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要素。曾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是家家户户的劳动常态,而今,随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求学,学成之后发挥在各自领域所长,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曾经“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其乐融融场面,变成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后浪”勇敢地打破常规,超越过去,为传统找到新的发展方式,用年轻人独有的活力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曾经,白居易笔下的劳动者形象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如今,在特殊的发展时期,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的是与现今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生活元素,比如因受疫情影响而产品滞销的果农、在特殊时期人们越发依赖的快递小哥和外卖员等等。在这样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在“出力流汗”,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劳动的体验去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走出自己有限的舒适圈,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去体验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不同的甜酸苦辣、人生百味,而这些,是书本上的文字、屏幕上的画面所给予不了的震撼,也是影响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劳动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迈向生活,在体验不同职业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当这一群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的“书生”们来到农场,体验了一周的田间劳动之后,真实地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然而然地懂得珍惜粮食,绝不会让“光盘行动”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而是切切实实地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当学生们暂时离开铺满书册和习题本的课桌,来到酒店,试着像一个服务生一样学着用规范、快速的方法铺床、整理房间,他们发自内心地佩服着这个自己从未关注过的行业,明白了“行行出状元”不是一句安慰,也能抱着更加尊重、平等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职业。当学生们来到医院穿上白大褂,跟在医生后面“观察”了一天医生的忙碌,深感这一神圣的职业有多少难以言表的艰辛,对医患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当他们穿上志愿者的背心,站在垃圾桶旁边指导居民们如何准确地将垃圾分类,便理解了平时所学的知识该如何学以致用,理解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不仅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是引导学生构建对社会的全面认知的重要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解人间百态、体会各行各业的甜酸苦辣,是学生规划自己人生的重要条件。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体验、有爱,才能真正用自己所学去为她做些什么;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对劳动的本质有正确而全面的体验,才能期待他们在未来的岗位上为这个国家、为全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h1><b>三、通过劳动观时代:塑造健康人格</b></h1>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将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的职业观和幸福观。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潘希武博士在其《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内容设计及其课程共建》一文中指出,劳动教育的内容框架,必须着眼于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进行设计。他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对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的几个研究方向,如从人工智能时代的视角的观察、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考察、对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的考察、重视劳动教育价值的研究等等,但他更强调的是,我们对劳动教育价值的时代意义框架构建还缺乏中国现代性的视野,进而影响到我们对劳动教育时代内涵及其价值的把握。 在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便是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结合起来,将寻求个人发展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这不仅仅要求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到世界长远的发展,找准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所长。而明确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便是这一课题的重要抓手。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探索世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在劳动中,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技术发展对身体劳动的解放,深刻明白科学探索的意义所在,让科技服务于人的生活,而非牺牲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求技术进步。当科幻小说中的担忧投射到现实生活,我们的高中生们才真正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有助于树立健康而独立的人格。通过丰富的劳动内容,学生懂得自立自强,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观察并体验在时代发展中各行各业的现状与未来,对社会发展、文明进程、技术进步等时代话题都有更全面的思考,为将来的学以致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内涵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不仅促进人的智能发展,更是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发展,在与不同行业的人的交往中加强了合作能力的培养、责任意识的提高等等,因此,劳动教育包含着综合全面的育人功能,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职业规划指导,其目的不在于帮助高中生定下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而是致力于引导学生做一个“全人”,培养一个人的全面综合的素养,这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娄雨在《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论劳动之于“体、技、心”的教育意义》一文中指出,劳动教育最终的育人目的是培养人的生命力与幸福感,这种“身心整全”的基于人的自然性的成长过程一旦顺利展开,青少年学生成年之后的职业生活和幸福人生也就获得了良好的基础。从高中教育的现实出发,将劳动教育与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既符合人的发展需求,也响应了时代的号召。

劳动

教育

生涯规划

学生

时代

育人

高中

价值

高中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