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是一个很有叙事性但又默默无闻的小镇,因旅美画家陈逸飞拍摄的一部电影《理发师》,便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于是乎有关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开始得见流动拥挤的人群进进出出。</p> <p class="ql-block"> 小镇子建于南宋末年,有几百年的时间。当时官居迪功郎的童潢,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了这块“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毫不犹豫举家从台州的黄岩迁徙至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所以就叫了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又成为两次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童姓人家居住在白溪的前边,故名前童。无论哪种说法,前童和童家有直接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童姓的先祖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进村庄,构建成“水八卦”。白溪水按“水八卦”图形挨户环流,穿屋沿溪而建,潺潺流水在门前屋后流过。</p> <p class="ql-block"> 前童建村初期,祖先就有“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思想,对村庄建筑有通盘考虑,合理规划,要求建筑物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村庄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不仅要造好房子,造好路,而且要掘好渠,挖好井,使村庄内运用阴阳八卦八八六四的原理。八卦中的每一爻正可以用来代表村中的建筑群,八卦的底即一条条街巷和与之紧贴街巷的水渠相连,卵石路与清水渠蜿蜒成网。这在其他村落中的水系布局是很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古镇周围群山环绕,白溪水从村前流过,村内街巷纹理清晰,卵石铺就的路面,街边流淌着淙淙的溪水,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活色生色的乡村画。</p> <p class="ql-block"> 原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后改为粮仓,是第一个村级自筹资金建立的省级民俗博物馆。馆内布置了家具、服饰、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农村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水渠里流淌着的清水用于其他生活用水,但洁净的饮用水取自镇子里的水井,真可谓为井水不犯河水。</p> <p class="ql-block"> 鹅卵石铺的巷路,鹅卵石拼的庭园,鹅卵石砌的墙基,明显和江南的一众小镇有所不同,但其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绝不逊色,且独具特色,一样魅力满满。</p> <p class="ql-block"> 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及正厅,是封闭的四合院。正厅仍保留了明代风格,而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在中国较为罕见。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因这里较为偏僻,所以明代还有所保留。它由名儒方孝孺亲自参与设计,西厢曾辟为方孝孺祠。</p> <p class="ql-block"> 逸飞影院。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前童,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的乡村画;一段优美动人的江南丝竹调。前童以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善以及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这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白溪水缘渠入村,汩汩溪水挨户环流,为江南集镇独特之奇观。八卦水系,哗哗鸣唱,幽幽潜行,流遍家家户户,不是水乡,胜似水乡</p> <p class="ql-block"> 图文 清茶一杯 小老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