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故里——码头镇

毛头毛脑

三人行(之五) <p class="ql-block">马头镇现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下辖镇,位于淮安市区西南郊10公里,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古称“马头镇”,后因黄、淮、运河交汇,成了水上码头,故称“码头镇”。</p><p class="ql-block">历史古镇人文荟萃,汉赋大家枚乘父子,东吴名相步騭,古代大军事家“汉初三杰”韩信等都是码头镇的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韩信肖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p> <p class="ql-block">“胯下之辱”之地</p> <p class="ql-block">秦末,韩信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p> <p class="ql-block">韩信“淮阴侯”封地</p> <p class="ql-block">枚乘 ,字叔,淮阴(具体在今何处有争议)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p><p class="ql-block">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后离开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约七十三岁。</p><p class="ql-block">在文学上,枚乘所作的《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 在思想上,枚乘的政治思想表现为对大一统有精神上的认同, 音乐思想表现为功利的社会观、尚悲的音乐审美观、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养生思想则超脱了一般的概念而更具社会意义。 今有《枚叔集》辑本三种传世。</p> <p class="ql-block">枚乘书院</p> <p class="ql-block"> 枚乘以游谈之士而为文学家,所作之赋才充分显现了 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的散体汉赋的特点,使之成为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的全新的文学体裁,脱离楚辞余绪, 与诗画境 而成熟。</p> <p class="ql-block">枚乘肖像</p> <p class="ql-block">1959年8月15日,毛泽东对汉代诗人枚乘的《七发》写了一篇评语,题为《关于枚乘〈七发〉》。其中谈道:“此篇早已印发,可以一读,这是骚体流裔,又有所创发。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据上游。”“首尾两段是主题,必读。如无兴趣,其余可以不读。”“我少时读过此文,四十多年不理它了,近日忽有所感,翻起来一看,如见故人。聊效野人献曝之诚,献之于同志。”毛泽东的这篇近乎论说文的批语和枚乘《七发》,作为八届八中全会文件印发给与会者阅读学习。</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书《七发》</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喜爱《楚辞》不仅因为《楚辞》既质朴又有文采,更因为《楚辞》有人民性,有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志向和情怀。毛泽东在《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中写道:“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这是毛泽东对屈原以及《楚辞》其他作者人民性精神的颂扬。</p> <p class="ql-block">古镇码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