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治 <p class="ql-block">1368年,朱元璋登基,为了迅速增长国力,在洪武年间,他制定了许多国策。比如说大明帝国奖励垦荒,因为元朝有许多豪强抢夺土地,再加上元末因战火纷飞,导致田地荒芜,又加上元朝时政府剥削汉人,需要交土地税,这也导致建国初期有很多荒地,于是朱元璋下令军队的士兵退役不给银子,改为给土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时如果去云南、广西这些偏远的地方耕种,不用交土地税,大家把自己的粮食送到集市去买,换来许多银子,这也导致全国人民快速吃上了饭。再打个比方,大明帝国奖励兴修水利,要想农民收获多,要在庄稼想要水的时候给它水,不要水的时候就停水,所以旁边需要有河,可当雨季来临,田地常常被淹,因此朱元璋耗了大价钱修水利工程,使粮食得到了保障。同时,朱元璋因为小时候就被贪官剥削,所以也加大了惩贪官的力度,不过这也是朱元璋一生都没有想懂的一点,他到死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都将力度定为只要贪污50两银子就判处死刑,但是还是有那么多贪官。其实不论是任何一个朝代,贪官永远抓不完,无论制度有多么严格,只要有利益,就一定会有人去干,不过这也使洪武年间的贪官变少,当时惩罚贪官,用的刑法是剥皮食草,根据记载,首先先要挖一个洞,把人埋下去,随后填土,一直到脖子,虽然说根据常理可能会直接血管爆烈而亡,但也不乏有特例,于是就派人直接斩首,随后在脖子的缺口倒入水银,之后就可以活剥人皮,同时会将人皮放在贪官以前工作过的大堂或城门上,除非风吹烂掉,否则是不会取下来的。他还下令要查户口,为此,朱元璋在今天的玄武湖梁洲还设立了黄册库,当年将此设为禁地,南京有“四禁”之地,分别是五军都督府(军事基地)、太府寺(是明朝的军马管理处,如果国家大批养马,证明要打仗了)、钦天监(观天象之地),还有一个是黄册库。此地储存全国人口档案,如果有的人篡改,会有很多麻烦,这是国家机密。因为朱元璋勤政治国,所以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洪武盛世。</p><p class="ql-block">大明帝国有六个正气,分别是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1421年,因北方常受鞑靼和瓦剌的威胁,还有元代蒙古残兵的骚扰,所以朱棣迁都北京,改北平为京师,迎着北方的匈奴,保护后方平民的安全)君王死社稷(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部队攻进明朝首都,为了遵守先辈立下的规矩——敌人攻进城池不能逃跑,要与城池共存亡,明朝最后一代皇帝崇祯皇帝自杀,吊死在了煤山)。这些事情使明朝成为了历史佳话,永远被人们记住。</p> 朱元璋称帝后的那些事 <p class="ql-block">朱元璋一生都十分宽容大度,这在他称帝后最可以体现。</p><p class="ql-block">在小时候,朱元璋曾经是刘德的一个放牛娃。曾经有一次,朱元璋的小伙伴想吃牛肉,他是放牛娃,就说:“我请你们吃!”便偷偷把牛杀了,后来地主刘德发现了,来找他算账,打了他很多下,后来因为流感,朱元璋的好几个亲人死了,刘德并没有提供墓地。在1368年,刘德听到朱元璋登基的消息后,就一直很不安,怕朱元璋诛他九族,朱元璋回到钟离后,刘德就一直跪在地上,没想到朱元璋竟给他减了土地税,朱元璋说要感谢当时自己的父亲逃到这里,刘德收留了他们一家,给了吃的、喝的和住所,这就体现了朱元璋是以德报怨。与刘德恰恰相反,他的哥哥刘继祖因为当时提供了一片墓地,小小的举手之劳,后来换来了一个侯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在自己的朋友汤和成为郭孑兴手下的一员后,曾写信给朱元璋,希望能来一起革命,可信还没到,就有人告诉朱元璋汤和的信被人发现,上交给了衙门,正全国通辑他,朱元璋只好跑去凤阳逃命,在凤阳,朱元璋有两个姐姐,先去敲大姐的门,万万没想到大姐因为知道他是通缉犯根本不接待他,他只好跑去二姐家,二姐欣然接受了他,先让他进门,吃点东西把肚子填饱,随后再穿上一件新衣服,又跟他说:“现在外面在通缉你,你就先在我家避避难,别出去了!”为了报答二姐,朱元璋后来回到了家乡,这才知道二姐已经在战火中遇难,于是给她的子女进行封赏,而大姐虽一开始并不受待见,可后来朱元璋仔细想想,自己连刘德都没有杀,也对大姐进行了加封。</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称帝后也不乏有些趣事,当时闹饥荒,朱重八没有粮食,只好出家当和尚,去吃寺庙里的东西,他的法号叫如静,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寺庙里也没有粮食,长老让他们自己去讨饭,如静没能讨到饭,很快便昏倒在路旁,两个和尚几天前在一家大户人家的聚会上要到了一些剩饭,看到如静后,便把剩饭给他吃,后来如静问这是什么,那两个人挺幽默,起了个名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其实就是馊掉的汤泡饭。朱元璋称帝之后,山珍海味也吃腻了,就发了黄榜,把那两个人找过来,请他们再做一次,并且邀请大臣们一起吃,大臣们肯定不爱吃馊掉的东西,但皇上的命令必须要吃,朱元璋问他们好不好吃的时候,他们只能说好吃,没想到朱元璋又给他们倒了三碗。国宴过后,两位和尚都被加封。和尚们当时也只是举手之劳,出于善心,没想到后来得到了这么大的回报。</p><p class="ql-block">何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发黄榜没能找到人,那还有意义吗?”我们绞尽脑汁并没有答出他想要的答案,最终他揭开了谜底:“有意义。因为朱元璋为了感谢他们,亲自去找了,就算没有找到,也要告诉世人,我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p> 明孝陵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寝,为明清皇陵之首,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明孝陵中最有名的就是石像路,全长615米,被誉为“金陵最美600米”,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不过在中途却转弯了,有人说原因是要避开孙权墓,有人说要从天上看到北斗七星,不论如何,这个转弯口成功地将石兽和人像分开,另一段就是翁仲的石像,这是一位武将,历史上曾有一次清代的乾隆皇帝外出郊游,见一座古墓前站立着许多石人石马,于是便问一位翰林:“这石人是否就叫石人?”那翰林赶忙回答说:“不叫石人,而叫仲翁。”其实乾隆是知道石人叫翁仲的,他只是想考一考翰林。可谁能想到他竟然答不出来,于是乾隆便写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诗:翁仲如何说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从今不许归林翰,贬尔山西作判通。“判通”原意是通判,这是一个地方小官,乾隆故意颠倒,以此讽刺翰林,同时,他还颠倒了“翁仲”、“工夫”、“翰林”,由此可见,当时乾隆确实很生气。有句话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想要进入翰林,首先需要当进士,同时要在进士中选一批佼佼者才能进入翰林,没想到这个倒霉鬼就因为一句话讲错了,前面的功夫全部白费。</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明孝陵成功入选,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在2003年中国爆发了一种流感,这也导致本来要举办第27届大会的中国改为了第28届。</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陵宫有很多建筑,刚到文武方门,老师就提醒我们不要走中门,因为中间走鬼神,可以从角门走,也就是左右两门,在陵宫内有很多名贵树木,经过了上百年的折磨却还坚强不屈,沿着路往前走,看到“治隆唐宋”碑,这是唐寅写的,“隆”的意思是高于,就是在赞赏朱元璋的治国能力比唐朝和宋朝的皇帝都要好,再往前走就是享殿,始建于1383年,共有56个石柱础。随后便到了内红门,传说内红门前为阳间后为阴间,同时也叫阴阳门,之后便是升仙桥和方城明楼,最后到达宝顶,这里的顶部早已被毁,是后人所填补,里面记载了关于朱元璋的生平。</p><p class="ql-block">最后,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明孝陵为什么至今没有被盗墓过?第一,陵墓所使用的全是沙粒岩,非常不好挖,如果有小贼在月黑风高之夜前来盗墓,能不被孝陵卫发现就已经万幸,晚上顶多七个小时太阳又会升起,孝陵卫发现有一个大洞就派人填上,随后加强防御。第二,随后在太平天国、清朝、日本统治期,为了做政治秀,拉拢人心,都没有挖墓。第三,就是朱元璋的人格魅力,他勤政治国,虽然国号“明”不是他出的主意,但是他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全天下的人民我朱元璋能做得比寒山童更好,他靠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天下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本次文章分三篇,共3200字。耗时2小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