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古籍中的各种“本”

青阁·船长

<p class="ql-block"><b>古籍就是指古代书籍</b>。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因此,古籍也泛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p><p class="ql-block">那么,古籍中的孤本、善本、蓝本、话本等各种“本”,都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版本。<b>版本指一种书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b>。版本过去大多指书籍的雕版印本。后来版本含义扩大,包括影印本、铅印本等。一部书,无论是经抄写、刻印或其他方法制成,由于时代、地区、条件、写刻人等有所不同,各种本子之间必然产生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写或印的形式、年代、版次、行款、字体、纸张墨色、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变化,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而留存于书上的题跋、识语、批校、藏章印记等。这种特征即构成一书的不同版本。研究书籍版本特征,辨别其真伪优劣的学科则成为版本学。这样,就可以辨别什么是孤本、什么是善本……了。</p><p class="ql-block"><b>孤本,是被认定为世间只此一本的古代书籍</b>。孤本不仅要“孤”,还要有一定的价值。举例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本来是写完了的,但被乾隆皇帝毁去了后面的四十回,现在的版本的后四十回系高鹗续写。如果发现一部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便是孤本。“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但具体要评估其确为本“孤”且意“重”。一本内容无足轻重却是唯一的手稿,则未必认为是孤本。</p><p class="ql-block"><b>善本,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无文字讹误的古籍</b>。后来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判断“善本”的标准,一是内容上无错讹。所谓无错讹,是指内容完整,既没有遗漏,也没有多余;书本身与原文文字符合。时间越早的版本在文字上应该越接近原书。二是注解上能更接近文章本义。由于许多古书因成书久远,读起来文字障碍多,往往需要借助前人注疏。例如,阅读的先秦著作大多都需要借助汉代以来的注解。因此,这个注解的版本也相当重要。一般而言,学问越高的人作的注解越好,注者不受政治干扰、思想独立也至关重要。除以上两个标准,也有人从印刷、纸墨、装帧等技术方面考虑,认为古代成书质量高的也算是“善本”。实际上,真正的善本应主要着眼于书本身的内容、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b>蓝本,是制作书籍过程的底本</b>。在古代,人们称雕版或活字版印刷的图书为“版本”。因版印书一般为墨印,故又称墨本。明清之际,技术进步,出现了红色、蓝色印本,分别称“朱印本”“蓝印本”。这种朱印本、蓝印本并不批量印刷,而是在用以印刷的模板做好之后,刊刻人先以红色或蓝色印出几本,用作校对之用,以改正模板中的错误,相当于现在印刷过程中的“校样”。定版之后再用墨印正式批量印刷。因这些本子是一部书成版以后最初印制的,常称为“初印红本”“初印蓝本”。而“初印蓝本”最为常见,久之,人们便把印刷工作底本简称为“蓝本”。后来“蓝本”一词逐渐演变,不再局限于印刷领域,又引申为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原始的参照物。例如,《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书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b>话本,是指一种文学形式或体裁</b>。“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语言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社会生活为题材,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有《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早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等大城市,娱乐场所兴起的一种“说话”的节目,由民间艺人口头为观众讲述一些小说、历史故事、佛经故事等,近乎现在的“说书”。而“话本”便是这些说唱艺人所用的讲故事的底本。话本根据“说话”的内容分为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等种类。“小说”的话本,从题材上分为公案、爱情、神仙鬼怪三类,为短篇小说。话本中一般都穿插不少诗词。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说经”的话本,内容一般是讲佛经故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便是小说《西游记》的雏形。“讲史”的话本,又称“平话”,如《三国志平话》。一般讲长篇历史故事,每次结束时故意卖个关子,吸引听众下次来听。讲史话本一般在开头有一首诗,以总括历史或以评论发端,结尾时又有一首,用于慨叹历史。在语言上,则半文半白,通俗易懂。“合生”也作“合笙”,一般是两个人插科打诨,相当于后来的相声。另外,在广义上,宋时的诸宫调、影戏、傀儡戏的脚本也可以称为话本,还有人把明清短篇白话小说统称为话本。</p><p class="ql-block">我在孩童时期,把“小人书”(连环画)叫做“话本”或“画本”,或许是因为小朋友们常一起“看图说话”吧。这里说到的“画本”,应该有别于现在的舶来品的“绘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