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与后街巷的交界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这个院子坐西朝东,四周有风火墙,共有三进。在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的旁边并列着翠竹。第三进的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有南北两院。林觉民就曾经住在西南隅的一厅一房。房前有一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小厅东侧的门通往“紫藤书屋”。这就是我们可见的林觉民故居的全景,也是冰心的故居。在这典型福州民居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怎样令人动容的故事?林觉民,据说少时就过目不忘,聪慧过人。其父林孝颖曾泯灭的“入仕”愿望因林觉民日渐坚定,他认定,如果林家要重振雄风,那么这个人就是林觉民。</p> <p class="ql-block"> </p> 童年时期 <p class="ql-block">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嗣父林孝颖对林觉民的教育非常用心,从小就告诉林觉民咱们汉人要努力学习博得一第才不受旗人欺负。林觉民也没辜负嗣父的期望,幼年时期就展示了聪颖的天资。</p> 少年时期 <p class="ql-block"> 林觉民在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对科举嗤之以鼻。当时科举考试被认为是征途,也是政府搜寻人才的最佳方式。但是林觉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民主,于是在参加13岁童生试科举考试的时候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几个字后离考场。林觉民对于清朝的腐败教育不认同,但是对于具有革命思想的人的文学极为推崇,比如邹容的“革命军”就是林觉民的最爱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为开启民智,林觉民和几个同学一起开班了新式学堂。林觉民认为应该男女平等,于是他在家中办女学,没有生源,他就动员自己的妻子陈意映和自己的堂妹林孟瑜等人,组织了十几个亲友来学习。在这里教授的都是新式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这些亲友影响都是很大的。介绍她们新时代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支持她们大胆挣脱封建枷锁做新时代女性。除此之外,还创办各种书刊如 《民报》《苏报》《浙江潮》以及和秋瑾一起创办的《中国女报》等。</p> 青年时期 <p class="ql-block"> 在日留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成为福建分会骨干。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的绝笔《与妻书》,字字滴血,感人至深,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从容就义。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参加广州起义被俘后,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他的这一壮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对于民主革命有极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林觉民故居之后,越发认为林觉民是一位铁血丹心,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英雄。林觉民生于中国发生巨变和列强侵略中国之时。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以及岌岌可危的中国形势,作为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他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报名参加广州起义,就算被捕,在面对审问时,他依旧慷慨陈词,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最后也因为宁死不屈,而英勇就义,以身殉国,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英勇事迹,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救国精神,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将小家之幸延伸到民族命运,国之大义,虽死犹生。是当代年轻人的榜样。</p> 从左往右依次为李腾祥,刘嘉昊,陈诗清,郑乔璐,刘语涵,吴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