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4日星期日,母亲节🌹立夏后最热的一天,最高气温35度。下午4时后微风,温度稍降,与家人一起带母亲去新郑东徐村农家果园采摘桑葚。</p> <p class="ql-block">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漂泊远方的游子,还是日日相处的陪伴,母亲对儿女的爱,都值得每一位子女感恩,久久回味成长中母亲陪伴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拾葚供母》讲述了汉代蔡顺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则故事。桑葚:桑树的果实,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p> <p class="ql-block">原文: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p> <p class="ql-block">文言文翻译: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葚,用不同的器皿盛桑葚。农民起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葚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葚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起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有个孝子叫蔡顺,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长大后对母亲百般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作乱,赤眉起义,兵荒马乱,人们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一日他出门拾桑葚供养母亲,被赤眉军撞见。赤眉军问他,为何会用不同的器物来装不同的桑葚。蔡顺答道:“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p> <p class="ql-block">桑葚熟透的便会发黑,味道极甜,汁水丰润。而红色的,还没有熟透,味道颇酸。</p> <p class="ql-block">蔡顺把熟透清甜的桑椹给母亲,自己吃生而且酸的桑椹这样的故事感动了赤眉起义军因此赠与他白米和牛蹄。</p> <p class="ql-block">有诗云:</p><p class="ql-block">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p><p class="ql-block">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文化中,桑葚有着孝顺母亲的典故和意涵,也蕴含着对母爱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母亲节之际,正是桑葚成熟时,看着树上沉甸甸、满含水分的乌紫桑实,令人想到千古的孝顺佳话。</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之一的蔡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蔡顺“拾葚奉母”的故事就发生在如今的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北头社区。</p> <p class="ql-block">据《后汉书·蔡顺传》记载,蔡顺是汝南人(现驻马店市汝南县)。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但非常孝顺,与母亲相依为命。为躲避战乱,母子二人曾逃难到许昌。“历史上,椹涧种有不少桑树,所结的桑葚既可充饥,还可以酿酒”。</p> <p class="ql-block">《后汉书》记载了蔡顺孝母的三件事。一是“抱棺回火”。二是“扶老藤生”。三是“拾葚异器”。</p> <p class="ql-block">由于蔡顺的孝顺,他的母亲活到了90多岁才去世。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能活到90岁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据说,也许上天都被蔡顺的孝心感动了。他的母亲还没有下葬的时候,邻居家发生火灾,当大火就要逼近蔡顺家的时候,他不忍母亲的尸体被大火烧了,就伏在母亲的灵柩上号啕大哭,当邻居家的房子烧为灰烬的时候,蔡顺的家却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蔡顺的孝心感动了不少人,汝南太守也一直关照着蔡顺,就想提携他为孝廉,向朝廷推荐他为东阁祭酒,但蔡顺为了守墓坚决不受。</p> <p class="ql-block">曰:“生供养,好的都让母亲吃;死守坟,给什么官也不做。羔羊尚知跪乳义,乌鸦亦明反哺恩”。</p> <p class="ql-block">母亲节快乐🌹🌹🌹2023年5月15日补记,部分文字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