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美山西行,于4月13日上午九时五十分来到晋祠。晋祠主要是两个景观:即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去晋祠博物馆要先穿过晋祠公园。</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占地近千亩,其中水面约300余亩,绿地约605亩。公园内有晋祠博物馆,是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公园内有伏龙山、德隐斋、仙翁阁、北极阁等景点,还有南湖水乡,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素称“北国小江南”。</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是在四家私人别墅(周家在田别墅、荣家陶然村、王家养年别墅、陈家息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50年春,山西省人民政府派人把久已无人经管的四家别墅管理起来,并进行维修和复建。</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种植雪松、龙柏、玉兰、梧桐,樱花,牡丹,黄杨、铁树等几百个品种,上万株林木,园内鲜花四季盛开,常年飘香,真乃今古名园。</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晋祠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亭子,分立在道路两边。</p><p class="ql-block"> 太 白 亭</p><p class="ql-block"> 晋祠流水如白玉,百尺清潭写翠娥</p> <p class="ql-block"> 乐 天 亭</p><p class="ql-block"> 晋祠古今传佳景,风物依稀侣洞天</p> <p class="ql-block"> 经过石板路和汉白玉拱桥,到达“晋祠胜境”前沿。</p> <p class="ql-block"> 看,前面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唱着歌、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晋祠公园踏青,孩子们的欢歌笑语给晋祠公园增添了春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可以看到 东门牌坊,这是始建于明代,为四柱三楼式建筑。1984年,从太原郝庄乡马庄迁于此,是公园广场和东大门外的主要建筑。正面牌匾“晋祠胜境”由中共山西省委原书记李立功于1984年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 东大门,建于1985年,四柱式牌坊,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柱辟门,南北两侧配有半壁廊,为进入晋祠景区的主要入口。正面牌匾李世民写的《晋祠之铭并序》中“晋祠”二字(御制楷书为唐碑拓下来的),对联是该序文中的“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一句。降祉:降福。意为在汾水之滨,依山傍水建造了唐叔虞之神庙,唐叔虞的神灵就在这里为人们降福,背面国学大师姚奠中题"唐晋斯源"。</p> <p class="ql-block"> “宗唐发轫”:成语“桐叶封侯”的故事:成王与其弟遊戏中拿一叶作唐地封其弟,其后悔,然史告之王無戏言,故唐叔始封唐地,即今太原晋祠之处。叔虞初封于唐,后改名为晋,而有晋阳、太原之称,隋时李渊被封在太原,称唐国公,建立王朝即以"唐“为号。</p><p class="ql-block"> 楹联:“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灵降德,承文继武 ;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p> <p class="ql-block"> 题字的是张颔先生,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后为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考古所所长。</p> <p class="ql-block"> 唐园,建于2007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连半弧廊,北接曲廊。包括:飞龙阁,长寿亭,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建筑。”傅山题匾“唐园”。外面对联:风壤瞻唐本,圣祠阅晋馀。里面的一副: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背面匾额黄克毅题“唐风晋韵”,两侧楹联:摩挲金石珍唐帖,指点水脉说晋宫。</p> <p class="ql-block"> 因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故名唐园。唐园是晋祠公园的园中之园。园门前的一对铁狮子,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铸造这对狮子的功德主、化缘人均为女性,且助缘人也大部分是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值得一观。</p> <p class="ql-block"> 摩挲金石珍唐贴 指点水脉说晋宫</p> <p class="ql-block"> 晋 祠 公 园 照 壁</p> <p class="ql-block"> 屏风正面为“传统福禄寿”</p> <p class="ql-block"> 屏风背面为“八仙过海图” </p> <p class="ql-block"> 飞龙阁,又名主景阁。这是2007年根据北京圆明园绘画中画作仿建的(唐代古晋阳城就建有飞龙阁,被誉为唐代第一楼)。飞龙阁是三层三匾“飞龙阁”“凌云阁”“观汾”,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围栏,整体建筑坐落在假山石洞上,登上主景阁,游人可将唐园内景观尽收眼底,假山石洞下游人又可穿行而过。</p> <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牡丹园</p><p class="ql-block"> 柳暗 花 明 又一景。</p> <p class="ql-block"> 牡丹亭楹联: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赏牡丹》,上面的"牡丹亭"三个字,是傅山先生题的,篆书对联“争奇斗艳朝含露,袒雪铺霞夜染衣”。</p> <p class="ql-block"> 晋祠胜境—望月楼</p> <p class="ql-block"> 唐园内长守亭,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高悬匾额“唐宗遗风”为赵望进律书;长守亭背面,赵宝琴篆书题匾“龙兴晋阳 ”。楹联“唐祖虎贲曾发轫 ,晋阳佳丽境天开”“唐皇盛世山河毓秀,虎踞龙蟠胜地钟灵”。虽然它们诗词赋韵、古色古香,但也只有几十年历史,不要被误认为晋祠古建来欣赏哟。</p> <p class="ql-block"> 穿过 “唐宗遗风” 门牌楼,就看到晋祠公园里最为著名的一组青铜雕塑,特别引人注目。李世民雄才大略,马踏青山,凝眸远眺;风掠斗篷,气宇轩昂;众星拱月,“龙兴晋阳”。群雕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勋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功臣。这组群雕反映了唐王李世民进军太原的一段历史,以及和晋祠的一段渊源,雕塑惟妙惟肖,甚是耐看。</p> <p class="ql-block"> 群雕由省雕塑协会主席张熙玉历时3年设计完成,大连金世家青铜艺术公司制作。雕塑高6.99米,代表六六大顺,九九归一,宽9.5米象征九五至尊,重2.5万公斤,寓意太原建城2500周年,这是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十字桥是仿“鱼沼飞梁”而建,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在方形沼内,置12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拱与梁枋,承载石头桥板与石栏杆,石桥面中高两侧面低,木斗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桥梁充分利用材质在3种环境中的特长,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韧性与塑性,石桥板耐磨、防火,达到了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十字桥头前为宝墨亭,亭柱题古篆对联“唐宗御碑留万古,晋祠文墨著千秋”;后有枕泉亭。</p><p class="ql-block"> 在往前就快到了真正的晋祠了,呈现在眼前的《晋祠》座屏石材选用的是北京西山云石,造型参照故宫景仁宫元代大座屏雕刻而成,正面刻有著名散文家梁衡撰写的散文巜晋祠》。《晋祠》一文于上世纪八十年被编于教科书,“晋祠之美,在山,在树,在水”;“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化”;“绿⽔碧波绕回廊⽽鸣奏,红墙黄⽡随树影⽽闪烁”。优美的词句把晋祠的胜境,跃然纸上,成为几代人熟读的经典美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 一祠看六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建筑在晋祠完美组合。来这里欣赏晋祠三大国宝建筑,晋祠三绝,感受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的巧妙结合。</p> <p class="ql-block"> 晋祠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在游览晋祠时,提写过“晋祠”二字,下图国保碑上面的“晋祠”二字是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郑林书写。</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红墙灰瓦、面阔三间,下辟三个红色券门,中间门洞略高于两边,大门两旁两尊石狮蹲坐威严肃穆。正中檐下挂牌匾,题“晋祠”二字,笔锋刚劲有力,飘洒隽逸,是1959年陈毅元帅游览晋祠时左手所书。</p> <p class="ql-block"> 从此门检票口跨入,几步之遥,我们便从现代晋祠公园来到三千年前晋祠古建筑,历史的厚重感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进门后第一处古建筑就是“三晋名泉”,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导游介绍说,这里不是正面,后侧才是正面,它是一座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应变的小庙就是取景于此,看看,庙的二个眼睛多炯炯有神,仿佛看到后面有个旗杆左边摆放着不停,这才露出了猴的尾巴,被二郎神捉住。</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水境”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境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境中昭然若揭。后台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前台正额“水境台”是乾隆翰林杨二酉所题。二人原是伯父与侄儿,所题匾额同悬于水境台上,“水境台”成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积大约200平方米,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p><p class="ql-block"> 古人看戏,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剧场内,而是露天站着看,栏杆上、桥上及各种建筑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满了观众。</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是走进晋祠的第二个古建筑,会仙桥横跨智伯渠,传说明朝翰林院罗洪先与仙女相会,因其出言不逊惹恼仙女,仙女一怒之下将木桥焚毁。重建石桥,取名会仙桥,是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水境台西边。</p> <p class="ql-block"> 今天来到晋祠,必须要通过这座小桥,到达晋祠的主殿一一圣母殿,每一位走过这座小桥的,都好像能感受到往昔仙女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晋祠志》记载:"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古代先民们便集资铸造金神,祈求"风调雨顺",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金人"。</p> <p class="ql-block"> 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这些铁人在金人台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天长日久,承日月之精华,渐渐有了灵性,特别是西北隅、东北隅、东南隅三尊铁人,属当地户,老乡情,而情投意合,产生了偷跑的想法。也就是这三尊与西南隅质地不一样的原因了。现今东北角的铁人(即偷跑的)是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的。但补铸的不好,该金人造型呆板僵硬,头身比例失调,瑕疵较多,铸造技术较差。从四隅铁人图片,大家可以看出谁是逃跑的铁人,对!就是下面那个断臂的。</p> <p class="ql-block"> 整体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它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虽经历900多年风霜雨雪,至今完好无缺,明亮不锈。经检验,铸铁中含有铬、镍等合金成份,被誉为是宋代的不锈钢,说明我国北宋时的冶炼铸造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曾经这里是《西游记》扫塔辨奇冤中鱼精毒害白龙马的场景,鱼精想毒害白龙马,不料被沙僧发现,白龙马怒闯龙宫…</p> <p class="ql-block"> 查阅金人铭文可知,它们除了镇水之外,还有作为保佑家族及乡社,保护圣母殿中圣母邑姜的作用。古代百姓们把铁人当做圣母的守护神奉献于圣母,并让它“永充供养”。</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西邻“ 对越坊”,这是晋祠中轴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对越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年 (1576)。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 ,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 “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于是捐资白银三百两,在金人台西,筑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对越”、“万古流芳”为匾。此坊与钟鼓楼分峙对称,如坊之两翼。“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 一句。“对” 为报答,“越” 为显扬,意即报答显扬圣母之功德。</p> <p class="ql-block"> 献殿,位于晋祠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是千年不倒的建筑瑰宝。梁思成先生在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橡献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 献殿当心间前后辟门,四周设低矮槛墙,门扇为直灵栅栏门,其余各间在敦厚的槛墙上安直灵栅栏,为《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中的实例。献殿造型,体量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不愧是千年不倒的建筑瑰宝。</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位于晋祠献殿与圣母殿之间,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p> <p class="ql-block"> 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水经注》所谓“结飞梁于水上”,即指此桥。此桥宋代重修。1953年翻修,将灰砖桥身,改砌为汉白玉,显得更为雅洁严整。</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对晋祠中的“鱼沼飞梁”赞誉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重建于1102年(宋崇宁元年),为晋祠的主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大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在全祠处于独冠中居的地位,是晋祠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 这也是我在晋祠这座古老的建筑群里花费时间最长、看得最细、最叹为观止的地方,以至于还有其它很多的古迹未及观赏。</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亭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p><p class="ql-block"> 以下两图分别为左、右门廊廊顶。</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建筑群的主体,它位于祠内中轴线西端,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桥,南北两侧“难老”“善利”二泉呼应,坐西朝东,冠于全祠。</p> <p class="ql-block"> 在圣母殿中还有余廊、库房、厨房、从屋等附属屋舍。</p><p class="ql-block"> 这是圣母殿上的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在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大殿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是现今宋代遗存木建筑宫殿中,建筑结构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品,也是现今宋代遗留下最大殿堂建筑之一,堪称北宋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不愧为晋祠三绝之一,光是在殿外回廊中的八根立柱,都叫你赞叹不已。每根立柱上都是用木头雕成的飞龙,个个仰头摆尾,张牙舞爪,形态各异,跃跃欲飞的样子。从宋建立到现在历时八百多年,还保存如此完好实属罕见。而整座圣母殿又是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瑰宝,不说它的装饰绘画是多么的色彩艳丽,就是它的整座建筑内竟没有一个柱子,也不用一颗铁钉,全靠外边的立柱,和层叠有致的榫卯相互叠加咬合而成,从宋天圣年建起到现在八百多年,经历过多少天灾人祸,而今依然威严 矗立,简单就是古建筑的奇迹!国宝之一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上挂满了各个年代的匾额,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便是正中的这一块 “显灵招济圣母”,寓意圣母有求必应。据导游介绍说,“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室内匾”,真是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 站在晋祠圣母殿门口,可以近距离欣赏正面八根下檐柱上分别缠绕着八条形态各异的木制雕龙,头上有角,无角,双目圆睁,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身体极其随性自然与柱子盘绕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以下从右至左,依次观之。</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八条盘龙各有其名。</p> <p class="ql-block"> 最右边柱上无角者谓之螭龙。</p> <p class="ql-block"> 右次柱上为蟠龙。</p> <p class="ql-block"> 右再次柱上为蛟龙。</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居中两柱的为应龙。应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是上古十大神龙中唯一长有翅膀的龙。应龙,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相传,黄帝战蚩尤时,应龙斩蚩尤、夸父,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在这里用应龙镇殿,可能有威震四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左再次柱上为蛟龙。</p> <p class="ql-block"> 左次柱上为蟠龙。</p> <p class="ql-block"> 最左边柱子上无角者谓之螭龙。</p> <p class="ql-block"> 看完以上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有腾空欲上九天之灵气,无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来到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此匾之下尺许,檐口处另有一横匾,上题“晋阳第一泉”。</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现在晋水的三个源泉中,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这是晋水的源头,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 伸首望一眼,泉眼幽深,深不见底,也未见泉涌,由于人多涌挤,损怕手机滑落泉中。遂后来到紧连着的水母楼“沧浪之水”。</p> <p class="ql-block"> 沧浪之水、缘起“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沧浪之水”匾文出自《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p> <p class="ql-block"> 今晋祠难老泉边的水母楼里,水母娘娘端坐瓮上,如常人一般束髻举梳,十分祥和,亲切、美丽。</p> <p class="ql-block"> 在太原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座建于公元1526年,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这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有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足以证明太原王氏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始祖。</p> <p class="ql-block"> 王氏开宗祖庙子乔祠,是晋祠内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是中国现存的少数的帝王家祠之一。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是明朝大臣王琼的别墅。王琼生于1459年,卒于1532年,太原人,字德华,号晋溪,明成化年间进士,曾任工部郎中、右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后督陕西三边军务,有军功。晋溪园系用其号命名。园建成于明嘉靖五年(1526),园内正室翁溪堂曾设王氏列祖灵位,为王氏祖堂。</p> <p class="ql-block"> 王琼非常重视王阳明的学说,晚年因遭受排挤而告老还乡。王琼之子於是在晋水之源修建了“晋溪园”,其原址就是晋溪书院。</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太原王氏海外宗亲和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晋溪书院重修工程动工。历时一年,于1993年6月告竣。书院共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书院大门上方高悬“晋溪书院”原匾额,落款为“王琼十四世孙王宪敬写”,时间是“丁丑秋八月”(1937年9月)。</p> <p class="ql-block"> 周柏是晋祠三绝之一,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历经三千多年的周柏偃卧在石阶旁,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参天蔽日的唐槐象历史的巨人镇守着晋祠的一切。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唐槐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犹如苍龙欲飞 阅尽晋阳沧桑。</p> <p class="ql-block">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p> <p class="ql-block"> 时至中午,遗憾不能穷尽晋祠的历史典故,粗略的一观,让我们感叹跨越几千年的历史之美,文化之厚!无不感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晋祠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浓缩和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