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医养结合”,四川省卫健委放出大招!事实上,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医养结合机构,国家及地方早就出台了不少重磅文件……<br><br> 推进“医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成为关键<br><br>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建设,四川省卫健委放出大招!<br><br> 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四川省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br><br> 该项《方案》不仅详细公开了四川省2020年医养结合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社区养老、以及发展中医特色养老方面还额外指明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br><br> 在开展“居家社区健康养老保障行动”方面,该项《方案》表明,四川省将支持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同时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开设老年门诊、老年病科,增设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老年医疗护理床位。<br><br> 在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行动”方面,《方案》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健康养老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以老年病、保健、康复、照护为主的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养老机构以及社会资本等开展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办医养结合机构。<br><br> 至于“突出政策创新”方面,《方案》还着重强调了要: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集团化发展,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相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若社会资本举办的是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则可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土地使用政策,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br><br> 也就是说,无论是土地使用、还是机构集团准入,亦或是社会办医养机构参与中医、康复建设,四川省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激励!社会办医养机构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br><br> 当然,上面这些任务细节之外,四川省在《方案》中,还对“医养结合”的发展目标做出了详细划分,期望到2020年,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比例达40%以上,医养结合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基本建成西部健康养老高地。<br><br> 2020年四川省医养结合发展目标<br><br> 非公医疗机构直接申办,国家“医养准入”持续放宽<br><br> 事实上,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建设,国家早就出台了相关政策。<br><br> 例如说,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就积极鼓励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同时还予以“医疗机构创办养老机构”准入上的放宽:<br><br> 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另行法人登记。<br><br> 在依法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备案后,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只需向其登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办理章程核准、修改业务范围,并根据修改后的章程在登记证书的业务范围内增加“养老服务”等职能表述;<br><br> 而营利性的只需向其登记的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在经营范围内增加“养老服务”等表述。<br><br> 除此之外,该项通知还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社会力量新建医养结合机构,属于社会办医范畴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也可以纳入医保定点。<br><br> 而更早之前,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更是明文支持外资、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等全类型企业(包括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建设——简化办医申报程序,提供土地、融资、床位全方面的政策福利支持,尤其是床位补贴,每张养老床位将按 2 万的标准测算补助金额(每个城市年度补助床位上限10000张)!<br><br> 至于地方上,除了四川省,也有北京等省市表示,要将养老补贴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开放,营利性、非营利性机构一视同仁,消灭医疗养老市场上不良的体制性偏好,使市场更合理、科学地贴合真正的养老需求。<br><br> 医疗康养,社会办医的新蓝海<br><br>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行业方向,还是从从产业前途,亦或是从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来看,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医养结合”正在向世人展现着它广袤无垠的“社会办医”新蓝海!<br><br> 其实,就目前而言,在国内,也有不少民营机构依靠“医养结合”起死回生,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上海莘庄镇敬老院、北京燕郊燕达医院都是很好的例子,前者与社区医院合作,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打通医保报销;后者与公立医院打造康养产业链,把“养老”看作“医疗”的关键一环。<br><br> 不过,建设医疗、康养类型的医院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管理医院,可能重在会诊、治病;但在养老院,则必须要多多聆听老人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