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2023年三亚市中学生物学“好课堂”教学评比暨观摩活动

张佳艺

<p class="ql-block">  为推动我市中学生物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为我市参加全省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选拔参赛选手,2023年5月10日-12日,在海南中学三亚学校举行了三亚市中学生物学“好课堂”教学评比暨观摩活动。三亚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省级学科带头人韦和平,三亚市民族中学副校长陈廷文,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生物教研员陈坤,海南中学三亚学校生物高级教师王建云,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王亚芬担任本次比赛评委。来自全市十七所中学的20位生物教师参加了本次评比。</p> 高中参赛教师风采 <p class="ql-block">  三亚市第一中学黄萍老师《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本节课主要分三个环节:①认识细胞器;②鉴别细胞器;③组装细胞器,层层递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模型建构与辨析等方式,一步步加深对细胞器结构、功能和分布的理解,有效达成了本节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  海南鲁迅中学朱敏老师《DNA的复制》:通过假说-演绎法让学生得出DNA复制的方式,同时建构DNA复制的平面模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p> <p class="ql-block">  三亚市民族中学黄琴老师《DNA的结构》: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了磁力贴材料构建DNA模型,使学生从“点”到“线”,一步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科学史引导学生用证据说话,再完成到“体”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最后通过构建的模型,总结归纳DNA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在体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的同时很好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p> <p class="ql-block">  三亚市第四中学段丽敏老师《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本节课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细胞核的功能,并通过组装模型认识细胞核的结构,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念。</p> <p class="ql-block">  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秦续航老师《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大熊猫种群的保护为切入点,引出种群的数量特征。并以大熊猫相关材料贯穿整个课程,通过材料呈现种群的数量特征,在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课堂活动运用不同颜色的豆子模拟标记重捕法,比较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培养学生能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预测种群结构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并尝试提出种群保护的合理措施。</p> <p class="ql-block">  三亚市第二中学王英老师《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本课主要讲解适应的含义,适应的特性,及适应性特征的形成中的经典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生通过举例子来说明适应的含义和特性,通过模拟实验来构建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海南中学三亚学校李琴老师《血糖平衡的调节》:这节课依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构建模型—模型运用”的流程,以糖尿病的调查数据为导入,以相关资料为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构建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概念模型。以进食后和运动中血糖浓度的变化为背景,以模型建构为主线,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并利用构建模型分析出了糖尿病发病的原因,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好地落实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人大附中三亚学校杨文欣老师《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本节课以过氧化氢酶为代表作为酶单元的研究主线,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饲料添加剂——具有生物活性的过氧化氢酶(CAT)投入生产可行性研究”,杨老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改进,自制了两套新的实验装置供学生们进行研究和使用,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实验方案,对PH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进行定量实验研究,并通过测量数据完成相应的图表和曲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绘制和解读坐标曲线和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在探索和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核心素养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三亚华侨学校朱宝兰老师《DNA的结构》: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通过资料了解科学家们对DNA结构的探索历程,让学生提炼出其中的主要信息,通过得出的信息利用材料由简到难来一步步制作DNA的结构模型,通过模型归纳其结构特点,最后通过希沃活动来归纳DNA相关知识及与RNA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等来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体验中获取知识!</p> <p class="ql-block">  三亚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林小红老师《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释核酸怎样携带遗传信息,和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以学生熟悉的核酸检测导入,提出问题,达到引入课题,再以资料分析、模型构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得出基础知识,并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p> 初中参赛教师风采 <p class="ql-block">  南滨中学徐发吉老师《预防传染病》: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旧问题,设计新问题,各小组互助学习新知识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者角色。</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吕晓文老师《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本课设计了演示实验探究淀粉和葡萄糖透过蛋壳膜的差异、探究性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思维方式、探究实践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荔枝沟初级中学王琴老师《尿的形成与排出》:以生活情境导入这节课的内容,引导同学们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重点在肾脏,从宏观到微观讲解,宏观角度通过猪肾脏观察和解剖来学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体现结构功能观,微观主要是讲肾单位,通过小视频初步认识肾单位,然后逐一讲解,再通过组装肾单位模型加深同学们对肾单位结构的认知,最后总结并引导学生要保护肾脏,培养健康意识。</p> <p class="ql-block">  海南中学三亚学校张文盈老师《眼和视觉》:通过让学生动手实操学习眼球的立体模型与平面结构,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眼球各个结构的功能。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动手制作视觉形成的过程模型。通过水透镜实验对近视的成因与矫正做深度探究。同时在整节课的学习适当的穿插了所学知识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杨琳老师《尿的形成与排出》:杨老师以“火龙果引发的血尿”这一真实生活情境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尿的形成动态模拟,引导学生完成本节重难点内容的学习,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生成,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崖城中学黎俊榆老师《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本节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依据新课标“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及倡导探究性学习”思想,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质疑—猜测—解疑”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尤其注重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为学生提供发现探索的空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三亚五中苏利沙老师《生物体的器官、系统》: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解剖和观察鸡翅,认识鸡翅上的组织,从而引出器官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利用器官的概念判断皮肤,胃,心脏等是不是器官,很好的突破重难点。接着通过展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让学生自行归纳系统的概念。最后,明确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分析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体会生物体是统一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  三亚市海棠区林旺中学马华阅老师《血液的组成》:马老师以“有没有抽过血”这类贴近生活的例子导入课堂,激起学生兴趣。又以“介绍信”的形式让学生扮演血液中的血细胞,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学生反映良好。</p> <p class="ql-block">  三亚市海棠区进士中学符芳源老师《预防传染病》:本节课第一个环节以视频导入新冠肺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第二个环节设计三组资料引导学生找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第三个环节通过设计面粉模拟体表传染病的传播,让学生上台演示,加强学生的实际感官体验,总结得出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p> <p class="ql-block">  在市教培院陈坤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在承办方海南中学三亚学校的周密安排下,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20位教师呈现出的优秀课例均体现了对新标的正确理解和充分实践,课堂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师生互动有序,</span>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通过创新实验、模型建构、实物解剖等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能很好的与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好课堂”没有严格的标准,也没有止境,希望参赛和观摩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生物学课程本质,在师生和谐互动、张扬个性中达到“教-学-评”一致,在创新课内外实践活动中让生物课堂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p>

学生

老师

中学

三亚市

本节

通过

模型

三亚

结构

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