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传》

思竹

<p class="ql-block">  李庄回来第一周,那段历史让我痴迷,越来越迷恋旧书。我原本是心浮气躁,沉不下心的。但阅读旧书的过程中,不同的作者却让我走进不同的心理世界。它们常常几易其主,有的还带有读者批注。此时,仿佛与许多读者有了心灵的共通。</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读到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这大概是一个线条式的勾勒,说它是人物传记实在称不上。但后来因此读了《建筑师林徽因》《中国建筑史》,这两本书都是溢价购得的旧书,书中所记深深地吸引了我。朋友知我喜欢林徽因,又分享了《近代哲匠录》电子书稿,里面列举推荐了许多资料性的书籍。对我了解林徽因有了更多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追星是什么感觉,但我对林徽因狂热的喜欢倒有种隔代追星之感。我被这位女建筑学家的精神世界深深打动。李庄归来,这种感情更是达到了另一种升华。要了解真实的林徽因,需把与她亲近的人的书籍、信件都读了。最近一周读的是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她用了散文式的笔触来写林徽因,又时又让我有种读小说的错觉。在这本书里,我感动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感动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伉俪情深和严谨治学精神,感动于那个时代里,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知识分子的志趣品格、真挚友谊。我常想,若是当今社会,还有这样朋友的真挚友谊,也便不枉人间一趟了。</p><p class="ql-block"> 读到徽因的《悼志摩》,难过了许久。那晚,林徽因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的宫室建筑艺术》,许多外国使节携夫人来听林徽因的演讲,志摩却终是未能如约而至。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惺惺相惜远比那些传说绯闻更高尚、纯洁。灵魂的互相欣赏,真诚的彼此相待正是我们这个年代稀缺的。因为稀缺,便多了猜忌。</p><p class="ql-block"> 张清平在这本书里用了大量的笔触写梁思成和林徽因讨论建筑学的日常。既有让我存疑之处,但又让我对作者产生了好奇。张清平何许人?《林徽因传》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搜索张清平,仅有一篇专访:“张清平,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曾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95年到河南教育出版社任编辑至今。”</p><p class="ql-block"> 张清平专访中,被问到林徽因哪些地方吸引她时,她这样答道:“她美貌,她有才华,她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包括建筑史科学,可以说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另外她有一个优秀的朋友圈子,有一个非常爱她的丈夫。实际上林徽因在当时也是很时尚的人,她当时去燕京大学演讲,燕京大学**都是特别洋派、领时代风潮之先的女孩子,当听说林徽因来了,从图书馆、教室、寝室蜂拥而出去看林徽因,他们看的不仅仅是美貌,吸引他们的也有很多东西。”张清平说出了很多林徽因迷的共同想法,“认真读林徽因的作品、资料,我发现她的精神世界和她周围的知识份子群体更吸引我。”</p><p class="ql-block"> 关于梁林的感情,她这样谈到:“他们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梁思成就像一个宏大的结构和支撑,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林徽因就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阑额,他们两个的组合就成为一个艺术品,如果光有厚重,那么就失去了艺术的飞扬,灵动。如果光有灵动和轻盈,就失去了艺术的坚实和厚重。”梁思成的学生曾说:“师母去世后,梁先生的文章在艺术的灵动、飞扬方面已经不如过去了,其实这方面正好是林徽因给他补上的。”&nbsp;</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还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李庄的生活。尤其是林徽因在40年代和梁思成一起风餐露宿,在野外考察古建筑的生活。那个部分是一次又一次打动张清平的,也是一次又一次打动读者的。“她非常踏实做学问,和丈夫一起去山西、华北一带做古建筑考察。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乘着驴车,有时候连驴车都没有,全靠步行,跳蚤、虱子、土匪出没。到了四十年代,在李庄的时候,林徽更是因贫病交加,而且几乎都断绝了经济来源,天天要靠典当度日。但林徽因在那样的苦难环境里,把对自己对建筑终身的爱,化作了学术著作。”</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身上闪现的光芒将永存。从不同人的视角读林徽因,一个更真实立体的女建筑师呈现在我的眼前。她带给我的感动,也将激励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勇敢前行。</p> <p class="ql-block">【5.15 读后更新补充】</p><p class="ql-block"> 读到文友书中一句话:“静观浮云悠然过,读山吟水心不孤。”此句让我印象深刻,对我影响很大。这几日读林徽因,她的散文《窗子以外》更是触动了我。“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的窗子以外展演着。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p><p class="ql-block"> 我又想起了蒋宜茂先生诗集《窗外》,吕进教授作序,他用了谭嗣同的“窗放群山到榻前”“窗外,是显在的外在世界;窗内,是隐在的心灵世界。”蒋宜茂先生自序则写道:“临窗而学,剑华敛鞘;启窗而观,横山入句;依窗而思,忧虑弱势。”那句“忧虑弱势”让我尤其印象深刻,作者在多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了“依窗而思,忧虑弱势”,而他自己也是这般做的,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诗集《窗外》和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思想竟是如此吻合。</p><p class="ql-block"> 如此,我便想到古今思想原本都是相通,所以有了隔世知己。你总能在历史里,找到一位知己。“读山吟水心不孤”。林徽因《窗子以外》是一篇非常有哲理,且对万物怀着悲悯之心的好文。林徽因喜欢交朋友,其中一位朋友便是哲学家金岳霖,在他们的文学沙龙里,哲学思辨的思维想来也影响了林徽因的创作。《窗子以外》不仅文笔优美,且充满了哲学思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还把这样的哲学思维也用到了文学评论里,能言敢评,且有思想有高度。读林徽因,读的是哲学、读的是文学修养、读的是生活美学、建筑美学、读的是社会历史,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