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敢当故里在徂徕

泰山松

<p class="ql-block">石敢当故里在徂徕</p><p class="ql-block">对于“泰山石敢当”五个字,有人念作“泰山——石敢当”,有人念作“泰山石——敢当”,还有人念作“泰山石敢——当”。前些年曾有人在《泰汶春秋》上撰文说,因泰山是地名,石敢当是人名,应当念作“泰山——石敢当”。笔者认为极是。记得多年前看过一文,说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泰安夏张镇人)曾对人讲起“泰山石敢当”的读法,也说应读作“泰山——石敢当”,“为什么不说黄山石敢当,不说华山石敢当?盖石敢当是泰山人,而非山名也。”(大意)。</p><p class="ql-block">凡事刨根问底,是人们常有的习惯。石敢当既是泰山人,那么是泰山哪里人?在众多传说里,早有桥沟石敢当为汉武帝护驾之说,人们自然想起徂徕山西麓的桥沟村石姓人。“桥沟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六世祖自沧州乐陵县迁焉,今为兖州人也。我祖初迁而南,得邑曰乾封(后改奉符),乡曰梁父,里曰云亭,村曰商王。”(石介著《宋.石氏先茔墓表》),(笔者注:商王即今北望村。石氏初居北望,后北移新建桥沟村,两村相距不足千米)。”该村有石、聂、程三大姓,且以石姓居多。民间传说中,泰山石敢当故里为桥沟村。“石敢当”的形象与徂徕石氏有着重要的文化根源。徂徕石氏虽是五经世守的儒学之家,但同时也曾是以武为重的地方豪强。“且五代兵冦之时,中原用武,诸祖又敏有材力,习战尚武,骑射格斗,豪于乡里。”(石氏墓表)在陶阳等人编著的《泰山民间大观》中收入了好多篇“泰山石敢当”的传说,其中有一则云:“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他家住徂徕山下桥沟村。......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很有名,都知道他很厉害。有人被欺负了,就找石敢当替他打抱不平。”(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其他相关故事中,也均称石敢当的家是桥沟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享有“石敢当”之美誉的是宋初名儒石介之三曾祖父石路宾。“赵将军也,巨盗也,众数千人,张旗鸣鼓,攻掠郡县,其锋甚盛。尝过吾里,不敢为寇,遣使乞具一饭,诸祖诺之。行人更其辞,贼愤,乃来战,遂阵于南门之外。我不素备,犹杀敌数百人。方战时,遇力疲则憩于门内,苏而后战,贼势已削,将引去未得,尚酣战。三曾祖鞋系断,投门,门内有奸,闭门不纳,遂败。......三曾祖善战,既败,贼入门升堂阶,又斩贼副(¨¨¨¨花头),乃攀堂檐而¨¨出里余,息于栗林西数十步,渴,就沟水饮,眼皆血出,滴水上,苦战如此,然竟免。呜呼!石氏之迁,其当唐季乎!战之岁在晋开运三年也。”(《石氏墓表》)寥寥数语,一个不畏强暴,英勇善战的硬汉形象,就活脱脱地站在人们面前。清人王逢尧曾论称“泰山说石敢当,即徂徕先生石介之三曾祖石路宾也。.......(石路宾)骁勇善战,保障一方平安,时人将其比拟于西汉‘石敢当’,称之为‘泰山石敢当’。”数十年后,人们把石敢当的桂冠戴到了石介头上。石介(1005——1045)字守道,二十六岁举进士甲科,先后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他师从范仲淹,与欧阳修、苏轼均为好友,著有《石徂徕文集》二十卷,杂著四十篇,论十二篇,诗词若干,是北宋著名学者。宝元元年(1038年),因母去世,在徂徕服丧期间,建书院于徂徕山长春岭下,聚徒讲学,以《易》教授诸生,名徂徕书院,鲁人号曰徂徕先生。徂徕书院与金山、岳麓、石鼓书院齐名,共称宋代四大书院。其间,还与孙复创办了泰山书院,名声远扬。石介是儒学名士,无神论者,曾著《怪说》猛烈抨击佛、老之道为“汗漫不经之教,妖诞幻惑之说。”在《根本策》中直指当时社会十大弊病,并著《辩惑》,积极进行反佛兴儒的斗争。在太学时,宋仁宗启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组成新内阁,他喜不自禁,欣然提笔写下《庆历圣德颂》褒贬大臣,称杜衍等人为大贤,斥夏竦等人为大奸。庆历五年(1045年),石介卒于家中,享年四十一岁。夏竦等奸佞之人乘机中伤,说石介诈死,北走契丹,欲开棺验尸,多亏师友据理力争,才免于此祸。苏轼、刘概含泪写下诗作祭之,欧阳修撰《徂徕先生墓志铭》曰:“鲁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石介不仅是泰安的名人,也是山东乃至全国的名人。后人将石介列入泰山五贤之一,在泰山建有“五贤祠”奉祀。在泰山神祇中人们追溯碧霞元君的身世,其一为“民女石玉叶说”,为石介之妻金氏所生,由此可见其名声之大,影响之深。石介不畏强暴,感与邪恶势力抗争,又以其声威护佑当地百姓,称其为泰山石敢当,真是当之无愧也。又若干年后,石介的名声日趋淡化,其嫡孙石珪“有臂力”,于金元之际负险自守,称雄一方。《岱览》卷二十《附览三•徂徕山》云:“石氏于金元末造最豪强,石珪父子承变握兵,为方乡雄。时人为之语曰:“先有石家林,后有徂徕山,若得石氏败,山倒汶河干!”可见其族之强,其势之威。石珪在当时被人尊之为“石将军”,金元之后,在“石敢当”日趋“泰山化”的过程中,石珪又被誉之为泰山石敢当。至此,在民间传说中,“石敢当”纳入了徂徕石氏家族,泰山石敢当的故里也被座实到徂徕石氏聚族而居的桥沟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