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文学家、评论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关于人生三种境界的文字,读后,令人颇有感触,多受教益和熏陶。</p><p class="ql-block">《人间词话》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p><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p><p class="ql-block">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p><p class="ql-block">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p><p class="ql-block">第一境界是出自宋•晏殊的《蝶恋花》,表述的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自己想努力,却不知道哪里是方向,有点迷茫无助。第二境界是出自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借用爱情、相思,表达拼搏的毅力和意志。第三境界是出自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告诉人们,找一个人或理想中的东西,左找右找总找不着,不曾想,它们却在我们身后,那个繁华喧嚣、灯火灿烂边的微暗地方,离我们很近很近。</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将这三种境界归纳为“立志,守护,成功”,我还是赞成“立志,执着,返璞归真”之说。返璞归真,治而无治,为而不为,应是人生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我想到了苏东坡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想到了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想到了宋代禅宗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它们无一不是与《人间词话》一样,表达了同宗同义的人生境界,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看淡看开,不怒不争,不急不躁,超然物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他历经千帆,沉浮宦海,落幕繁华,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时,他没有写下长篇大论作为遗言,交待后事,而是作了最后一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p><p class="ql-block">“庐山烟雨浙江潮,</p><p class="ql-block">未至千般恨不消。</p><p class="ql-block">到得还来别无事,</p><p class="ql-block">庐山烟雨浙江潮。”</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禅意诗。该诗写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汐,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无疑是苏东坡一生的人生感悟,也道尽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句与最后一句,虽然同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其境界却是截然不同的。第一句蕴含着某种执念,期盼着去一看究竟。但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不会因为我去看过了而改变什么,同样,我也不会因为去看过了庐山烟雨浙江潮而有所不同,我仍然还是我。这就是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暗含的禅意。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青年时代有多大的雄心与抱负,不管你中年时期怎样的拼搏努力,奋发有为,辉煌绚丽,都不过是人生的一道风景,一段过往,虚幻无奇,最后我还是我。铅华洗尽,回归自然,追求本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大音希声,静水流深,无愿无所不愿;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无得无所不得;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无所不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了千年,初读断肠,再读沧桑。</p><p class="ql-block">宋•蒋捷《虞美人•听雨》:</p><p class="ql-block">“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p><p class="ql-block">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p><p class="ql-block">诗人借少年歌楼听雨,壮年漂泊异地在小舟上听雨,晚年寄居僧庐听雨三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地点听雨场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感悟,也揭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p><p class="ql-block">少年时,常常流连于歌楼,混迹于“红烛昏罗帐”中,完全是一种“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p><p class="ql-block">壮年时,江山已易主,兵荒马乱之际,流落他乡,荡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西风嗖嗖,孤雁哀鸣,何等悲凉沧桑。这段时间,诗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泊,充满一腔旅恨,万种离愁。</p><p class="ql-block">老年时,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吧。此时的他,壮年的愁恨与少年的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听到雨声,似乎已木然无动于衷,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了。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宋代禅宗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即: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所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之后,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p><p class="ql-block">佛家提倡“入世”、“出世”,渲染“镜花水月”,主张因果循环,将世间万事万物看得虚幻朦胧,似烟似雾,似幻似真,给人以修行与启迪。</p><p class="ql-block">禅宗修禅的三重境界,也是人生所要经历的三个过程,梯次提升的三重境界。</p><p class="ql-block">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p><p class="ql-block">人们初涉世事,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都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因为没有社会阅历,总是用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目光,去看待一切事物。这个时候,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一些事物本原的、表面的状态,而看不到表象背后隐藏的深层的、本质的、复杂的东西,基本是直观的,没有更多的理解与想象,所以,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p><p class="ql-block">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p><p class="ql-block">经历了红尘的磨砺,人生有得有失,有喜有悲,特别是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人们开始思索,揣摩,回归理性,觉得世间万物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么纯粹,我们所见之物之事,并不是如看到的表象一样,它要复杂深层得多。因此,很多人便开始困惑,迷茫,怀疑,不知所措,一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无为有处有还无。也或,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又或,精于多视角透视,洞悉世事的斑斓多姿。凡此种种,致使看到的山,不再认为是单纯的山,看到的水,也不再认为是单纯的水。</p><p class="ql-block">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p><p class="ql-block">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是大道至简。人的一生,沉淀到一定阶段,没有迷失自我的心智,对世事有自己的追求、认知与反省,认识到“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放弃的又是什么。一切简单、平常为好。这时,看山就还是山,看水就还是水。只是这时看到的山和水,包含了另一种内涵,既是平淡的,又是升华了的,既是本真的,又是多彩的。任凭红尘滚滚,自是清风明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说,人生的三种境界:</p><p class="ql-block">阅己,越己,悦己;</p><p class="ql-block">自行,自省,自醒;</p><p class="ql-block">无味,无谓,无畏。</p><p class="ql-block">向外求,越求越痛苦,因一切无常;</p><p class="ql-block">向内求,越求越安乐,因本自具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的尽头,是大道至简;</p><p class="ql-block">事的尽头,是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红尘过往,皆为烟云。春风十里,不如悦己。回归简单,回归善本,人之根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开四季,各有风景,人生几段,感悟迵异。</p><p class="ql-block">其实,人生就是一段苦旅,有高光有平淡,有悲喜有得失,有前行有回归,有守望有珍惜。</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是看清与看淡,是执着与勇敢,是舍得与放下,是善良与本真。</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种味道,人生百味。它是气质,是品格,是心情;它既有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也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坚韧探索,既有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大志,也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从容淡定。</p><p class="ql-block">万千岁月,抵不过一场人间烟火。中国传统文化中,渲染自然、本善、回归的篇章灿若繁星。无论是唐寅的《桃花庵歌》,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是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无不充满人生哲理,自然回归,生命本真,禅意绵绵。</p><p class="ql-block">有一首歌唱得好,愿你漂泊万里河山,归来依旧一汪碧泉;愿你阅览千态人间,归来不改眉目清浅;愿你踏破万丈红尘,归来仍是飘飘少年……</p><p class="ql-block">生命最美的状态,就是人静,物简,心安。岁月浅浅,人生漫漫,予一半烟火生活,许一半诗意清欢,把生活读成诗,唱成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心有阳光</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