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名 篇 咀 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登 鹳 雀 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唐·王之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 日 依 山 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 河 入 海 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欲 穷 千 里 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 上 一 层 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书之法,有不求甚解者,有刨根问底者,有逐类旁通者……。故而,前人有“诗文百解”之训。我常喜“诗文要品,字句要嚼,情趣要揣,事理要悟”之习,每于读书多作随记,集成《惑知录》一叠,不揣浅陋,以抛砖引玉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白 日” 考 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文/子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围绕着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一诗,不少学者对“白日依山尽”句中的“白日”作了诸多探讨。如刘树勋先生在《唐诗选讲》中说:“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就变成了白色。”其心先生在《愿君更上一层楼》(《光明日报》1980年6月29日)一文中说:“‘白日’不是写夕阳西下。……是说前瞻中条山,只见太阳好象依傍着绵亘起伏的山势升起、运行、直到落下,极言山势之高大,故云‘白日’而不说‘红日’”。段佩简先生在《“白日依山尽”新解》(《小学教学研究》1981年6期)中说:“‘白日’是悬于高空的太阳。‘依山尽’不是写实,而是指出太阳运行的方向。……也就是说,诗人没有看到黄河入海,也没有看到太阳落山,所看到的是历历明川,滔滔黄河。”并说:“诗人用一句‘白日依山尽’——高高的太阳将依偎着极远的西山落下,一下子把读者的视线牵向极远的西山之西。”袁行沛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赏析》(《文章选讲》)中说:“这句诗里的‘白日’,其实就是夕阳、斜阳。但夕阳、斜阳都显得萧瑟些、暗淡些,而‘白日’给人的感受却是辉煌的、灿烂的,正符合这首诗的情调”,因为“‘白日’二字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这些先生的意见虽各有异,但在‘白’字上寻意境,这一点却是相同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白日”就是太阳,无分其为朝阳、夕阳、斜阳或当午之阳,也无分其光色之鲜暗。这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多有显例。如用“白日”写朝阳的,有张协《杂诗·其四》的“朝霞迎白日”。用“白日”写夕阳、斜阳的,有曹植《名都篇》的“白日西南驰”。《赠白马王彪》的“白日忽西匿”,陶渊明《杂诗·其三》的“白日沦西阿”,鲍照《代东门行》的“杳杳白日晚”,陈子昂《感遇·其二》的“迟迟白日晚”,谢翱《西台哭所思》的“白日下荒台”。用“白日”写光色艳丽的太阳,有左思《咏史·其五》的“皓天舒白日”,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白日丽飞甍”。用“白日”写色彩暗淡的太阳,有古乐府《古杨柳行》的“浮云蔽白日”(此句在秦汉诗文中是习见的譬喻),高适《别董大》的“千里黄云白日曛”。此外,阮籍《咏怀·其十九》的“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袁枚《苔》的“白日不到处”,魏源《江南吟十章·其八》的“昼不见白日”,这些例句中的“白日”都是明显地指太阳。再如李白《古风·其三十四》的“白日曜紫微”,《梁甫吟》的“白日不照吾精诚”。这里的“白日”虽系比喻,但其本义还是“太阳”。综上所录,可见“白日”是一个固定词组,它与“日”同义。正如我们常把“象”、“虎”称为“大象”、“老虎”,而这“大”“老”并非修饰语一样。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一句中的“白日”,语出上述例句之中,前有先例,后有承者。这些“白日”句中的“白”字都无修饰作用,王之涣岂能特立新意?如果说王之涣“白日”句中的“白”字有修饰意义,那末,在历来写“白日”的诗句中唯“白日依山尽”影响最大,为何后人诗句中的“白日”一词,竟丝毫未受其影响而有别于前人,却仍把它当作一个固定词组用呢?一些学者之所以在“白”字上寻意境、作文章,显然是对词义不追根寻源,而舍本求末。把“白日”这一固定词组误当偏正调组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王之涣的《登鹤鹊楼》本身是一首不加修饰、不作比喻,只是以最质朴、最简洁的语言道出眼前实景的“白描”写实诗。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也非设想,更非说理,而是写登楼的行动,也属写实,只是其中自然而然地包含了高瞻才能远瞩的道理。这就是它丰富深刻、耐人寻味,艺术手法达到臻美的地方。全诗犹如一幅质朴的自然风物素描。对一幅“素描”画,硬要品评它的鲜艳色彩;对一首写实诗,却去臆测它的想象,这是难免要误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实生活中的深义奥理都蕴藏在朴素的物象中,艺术的至高意境都蕴含在简淡的笔墨里,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大道至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注:此文1982年发表于《甘肃教育》第7期</b></p>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