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上的梁祝故事

明人

<p class="ql-block">莲花山的梁祝故事</p><p class="ql-block">文/乡野村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即谓故事,当然是可以虚构的,或传说,或听闻,或者子虚乌有;故事中的人物,定然杂糅着复杂成分,即鲁迅所说的:“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各位看官读到这个故事,若是觉得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有某些相似,或有雷同,切切不要对号入座,巧合而已,就当看了一出戏,重温了一回“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那是70年代末期。改革的春风刚刚吹拂着神州大地,然春风微弱,还伴着丝丝冷意。农人仍然困在生产队里辛勤劳作,一天赚几毛钱或一块多钱的工分,工人自是自豪,老大哥的身份依然坚挺,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依然存着一条深深的鸿沟。表现在婚姻上面,门当户对,明媒正娶,自是光明大道。自由恋爱当然有了,婚前同居偶然也有,然极为少见,至于未婚先孕、携子成婚的事,自是奇葩,罕见,这档事儿一旦传扬开来,便成为十里街坊的一大新闻,流言蜚语,唾沫子淹死人。也就是说,在那个社会风气相对保守的年代里,人们思想还是比较中庸,因循守旧,规规矩矩,出格的事儿,违背“公序良俗”的事,不做,也不敢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班就部,生活太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阿英恋爱了。</p><p class="ql-block">阿英芳龄二十,生嫩娇美,人们都说她是一朵出水之芙蓉。那年她高中毕业不久,顶替父亲,进了东州一家国营性质的纺织厂当一名挡车工。虽然挡车工这工种属于厂里最基层的岗位,工作很辛苦,日夜三班倒。但阿英很自豪也很满足,胸前别一枚红底白字的圆型厂徽,走在路上,昂头,嘚瑟。那时,国营企业是铁饭碗,医疗、子女幼托全免费,计划经济,企业不愁没业务,旱涝保收。能做一名新长征路上的青年工人,自豪得很。当时东州城有一句流行话语:男娶温针,女嫁冶金。说的是这两家当地最大的国营企业,职工相亲时,很是吃香。阿英工作单位虽然不是温针,却是跟温针系一个行业,同属轻工系统。</p><p class="ql-block">阿英的对象是该企业家属厂的一名工人,名叫阿欧,20出头,年龄相仿。他俩原是城区红旗中学的高中同学,阿欧比阿英高一年级,然他们都爱好文学,他们是在学校图书室认识的。阿英记得,那天她去只有一间教室改建的图书室借书,图书室仅一名管理员,他俩前脚跟着后脚,凑到一起。她借的是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阿欧借的是周立波写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都是革命建设题材作品。因为兴趣相同,就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他们自然就认识了。那时,学校图书室藏书很少,大多是革命题材作品,爱情小说基本没有。阿欧从一同学处借到一本《野火春风斗古城》小说,这是一本革命+爱情的长篇小说。男主角叫杨晓东,女主角叫金环、银环,姐妹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的斗争故事。阿欧看后,觉得这小说很好看。那天放学时,阿欧叫住阿英,悄悄地把书塞到了阿英的书包里,并向她使眼色,示意她别问什么书。然后再三叮嘱她不要对别人讲。阿欧一是觉得把书私下转借别人,不妥,二是觉得学生偷看爱情小说,会被同学笑话,更何况还是与女同学共读“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他们高中毕业时,那时高考刚刚恢复,万军拥挤独木桥,他们双双先后落榜。能找一份在工厂上班的工作,是最好的选择。阿英幸运,顶替母亲,进了这家国营工厂。阿欧的父亲尚未到退休年龄,即便退休,也轮不到他,该由他的大哥顶替,大哥现在还是在父亲所在工厂当家属工。因此,这次阿欧的工作,还是父亲向家属厂领导求情,请再安排一个家属工名额,终于成了一名家属工。家属厂一般属于集体企业,工资福利待遇,跟国营企业无法比,但找一份工作难,总比呆在家里吃闲饭要好。家属厂跟阿英所在的工厂只一路之隔。他们又一次碰在了一起。这会儿,他俩开始恋爱了,并逐渐在工友间公开,并告知了双方的父母。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段从读书时就萌生的自由恋爱,却遭到双方家长的强烈反对。阿英的父母对阿英说,你是国营职工,端的是铁饭碗,找一个家属工,门不当户不对姑且不论,阿欧家有三个兄弟,只一间房子,单位里分配的公房,30多平米,阿欧是老二,老大尚未结婚,一家五口挤在一起,一间房子,隔开前后两间,父母睡前半间,三个未婚儿子睡后半间。你俩要是结婚,公房是不能改建抬楼的,你们住哪儿?这门亲事,完全不匹配,没什么好商量,你要是执着要嫁给他,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女儿!阿英父亲说完,砰的一声,关上自己房门,算是对阿英的“最后通牒”。想不到,当天阿欧把恋爱的事告知父母后,也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阿欧母亲愁云满面,她说,虽然阿英的家境比我们好,但阿英聪明漂亮,又是国营职工,担心这门亲事,匹配不起。再说,阿英父亲是“酒涂人”,发起酒疯来,骂骂咧咧的,谁都敢骂。这亲事,即便娶过来了,恐怕也是难以和睦相处。劝阿欧死了这条心,路湿早脱鞋。</p><p class="ql-block">好事多磨?不是,恋爱遭到了拦路虎,姻缘走进了死胡同。次日晚上,当阿欧和阿英相约公园一偏僻山坳,靠在石椅上,他们紧紧拥抱,放声痛哭。想到这几年来的相亲相爱,想到他们一起捧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他们熟悉的戏文《梁山泊与祝英台》。今天,这一幕古代的爱情故事桥段,竟然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这一晚,他俩越说越伤心,泪流成河,随身的手帕擦拭透了,只能用手背拭泪。那晚,夜空无月,乌云密布,阵阵秋风夹带冷意。阿欧和阿英的心好冷啊,恋情走到了尽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他们当然抗争,跟父母打“憋气”(斗气),一个多月不说话。但是,所谓的抗争是没一点儿用处。在那个年代,父母的权力和威望,往往还是很大,门当户对的思想依然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阿英的亲戚得知这事后,纷纷找上门来,站在父母一边,劝说阿英“回心转意”,悬崖勒马。阿英的姑妈来了,拉着阿英的手,对阿英说:“听爸妈的话,他们反对,纯粹是为你好。你条件这么好,不愁找不到比阿欧更好的对象,过几天姑妈给你介绍一个好的……”亲戚当中,阿英找不到一个同盟军。</p><p class="ql-block">他们也想过私奔,到异地它乡,过隐居生活。但在那个年代,私奔是一桩比上天还难的事,放弃国营工作,异地谋生,没有户口(户粮)想找一份工作,是很难的事儿,或许连吃饭都成一道难题。阿英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人必须活着,爱才有附丽。想着私奔将带来颠簸流离的生活,他们最终放弃了私奔的念头。</p><p class="ql-block">想着自己已有三个月的身孕,眼看着肚子将一天一天微微凸起,阿英绝望极了,她想到了死,只有一死,才能解脱这无尽的绝望,才是生命的最终解脱。</p><p class="ql-block">“不,不能让你一个人死,要死,让我陪你一起去死!”面对阿英的欲绝念头,阿欧泪如雨下。他也觉得万念俱灰,唯有陪她一起殉情,才是他们的最好归宿。他俩紧紧拥抱,泪流满面。想不到啊,想不到,这桩恋情会是如此结局。他们将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像梁山泊与祝英台一般,只能以殉情捍卫自己的爱情。阿欧想起,自己的名字叫欧,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他的人生就是罗密欧一样的命运。阿英也想到,她的名字叫英,是否也是命中注定最终要走祝英台的归宿。</p><p class="ql-block">“生命化蝶双双飞,坟头相会把家回。”阿欧和阿英,似乎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带着哭腔,哼着他们以前自己改编的这句梁祝唱词。这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声音,也是留给世人的最后遗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时至深秋,秋风送爽,层林尽染,群山披上一层金色衣裳。这是一个登高远足的好时节,也是年轻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好时光。然而,在城郊莲花山麓的石径上,一对青年男女正手携着手,走走停停,摇摇晃晃,往山巅方向“摸”去。他们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什么。对,他们在寻找一个安身之处,他们生命的最后归宿……</p><p class="ql-block">“不好了,莲花山上有人殉情了”“听说是一对青年男女,双双服毒身亡!”当这个消息像秋风一样,迅速传遍温州城乡的大街小巷、村头巷尾之时,很多要看新闻的好奇者,不管旅途遥远,从城里拔腿,向七八里外的莲花山赶去,有乘公交车去的,有骑自行车去,到了山脚,把自行车往农家院子里一横,就沿着当地村民指引,或跟着人流,往出事的半山腰赶去。莲花山的山道上,但见看客三三五五,隐现山间。毕竟,这样殉情的故事太罕见了,除了以前只在戏文里听过“梁山泊与祝英台”,在他们生活的几十年里,从未听过或见过东州城里发生过这样的新闻事件。</p><p class="ql-block">出事地点发生在半山腰一处向阳的小山坡。但见坡地上茅草萋萋,枯黄一片,边上几棵小松树稀稀拉拉,迎风轻晃,一片萧条。草地上,躺着一男一女,衣冠整齐,男的藏青色西裤灰色中山装,女的着墨绿色红卫装。他俩并排侧面躺着,呈半拥抱状态,男的一只手搭在女的身上,女的一只手勾着男的脖子,他俩的嘴边均沾着一坨白色吐沫,身子边上的草地上,歪倒着一瓶尚剩小半瓶药水的农药。这农药有人说是甲胺磷(也有人说是山奈),是当时农田普遍使用的杀虫剂,剧毒,但人们可以随便买到(现国家禁止生产销售)。无疑,他们是服用农药双双身亡。也不知什么原因,从人们发现他们起,时间已过二三个小时了,看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尚不见有警察到场处理现场,也不见有家属在场抢天呼地。或许,家属可能不知,谁也想象不到自己家的儿女,会干出这等蠢事来。后来,当然是警察来了,现场勘验,排除他杀可能,初步认定是自杀身亡。这时,有看客认出了他们的身份,说,那男的不是某某家属厂的阿欧?那女的不是某某人的女儿?待殉情者的家属赶到出事地点时,早一刻时辰,他们的遗体已被警方的车子运走,莲花山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记</p><p class="ql-block">莲花山,是东州城郊最高的山峰,海拔800多米,山巅终年白云缭绕,山麓间有一座白云寺,门联云:进步是神仙境界,入门结喜欢因果。另有传说,春秋时期王子晋在山巅设鼎炼丹,然后得道升天。山顶有一方平坦的方台,绿色如茵,是王子晋吹箫的琴台,所以又名吹台山。传说吹台山曾梧桐遍生,树木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系传统的优质琴材。当地民谣:“天外有天天又天,白云里面出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是对莲花山仙境般景色的赞叹。如今,莲花山已开辟建成一个郊野公园。到了新世纪初,有好事者曾向公园管理处和政府方面提议,在那对殉情者的山坡上,立一个爱情纪念碑,植一片爱情林,把公园更名为爱情主题公园。据说,意大利的朱丽叶原型故居,已成为有名的国际游客打卡地;在宁波高桥镇,早已建起梁祝纪念公园,游客如云。可以这么说,东州的现代版“梁祝”故事殉情地,若建成主题公园,更具现实的警示和纪念意义。只是东州有心者的这项建议,如今尚躺在决策者的抽屉里,等待某一天的天赐机缘,某个领导萌动发心。</p><p class="ql-block">有趣而又奇怪的是,在殉情者那块坡地上,次年春天竟然长出两棵梧桐树来。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同生同死,厮守相望。或许,当时阿欧和阿英选定莲花山殉情,看中的莲花山寓意好,莲花高洁,出于污泥而不染。他们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想让这浑浊的世界沾染纯洁的灵魂。另外,吹台山上象征爱情的梧桐传说,让他们的感情和来生有了寄托。这会儿,这两棵突然冒出来的梧桐树,似乎真的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像梧桐般相随相依,天长地久。诗经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p> <p class="ql-block">千年梧桐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