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道德经》之十九与二十节浅析</p><p class="ql-block"> 十九:绝学无忧——去伪存真</p><p class="ql-block"> 二十:独顽似鄙——难得糊塗</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2日记)</p> <p class="ql-block"> 上两节讲为君之道与德。十七节把君王分四个层次,强调君王自悟其道自卫其德,尚德之君王即是"无为之治"者。十八节讲若遇第四层次君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其理想是国有昏馈之君时,必有忠臣良将。这其实是很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那真正为君者当何为,我们看十九节如何告诫治世者什么是"绝学无忧",又如何从上德以至"去伪存真"!</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节:绝学无忧——去伪存真论。(典文见截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绎文:为君者一定要舍弃那些自以为是的高招妙智,即少做虚高华美的表面作为,则民众就会得到百倍的实惠。也不必把空洞的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则老百姓自然就父慈子孝了。不天天聒噪要禁绝那些弄巧利货之欺诈之为,则民众反而不会生盗贼之心。此处所谓圣智,仁义,巧利三者,都是一些为君者自以为是高明之作,其实是文过饰非之为,用这类虚幻之"巧"是不足以治理好天下的。所以,应当让民众真正明了遵道而治,尚德而为,老百姓自然会安于纯真与本份,绝少生出私念与邪欲。所以应当拒绝这些虚幻的圣智,仁义,巧利之为,远离浮文饰华之技,则治世也就无忧无虞了。——这似乎有点绕口,好象在"愚民"。其实其本意是拒绝不切实际的虚假作为,就不会发生有虚以委巳之忧(绝学无忧)了,也就是"去伪存真"。用今天的话讲,少讲假大空,多干真实朴,不尚空谈,多干实事,实干兴邦。——这文言文真象迷宫,绕不明白。</p><p class="ql-block"> 体捡:这一节是为上二节之治世者讲的。是把"无为而治"的对立面"有为(违道而为)″的几点虚假胡为指明确。别打着"善为之智"让老百姓吃亏,你不弄这些虚假之高招,实在为民,则民众不就有百倍之利好了么?!你不要总把"虚仁假义"挂在嘴上,则老百姓就有礼义廉耻了。你不宣传那些巧夺豪者之为,又能实际禁止那些胡为,则老百姓也不会效仿去为盗为贼了。一句话,不弄虚作假,拒绝胡作为,则百姓自然归真还朴,这就是"绝学无忧"的俗解!治理天下者要遵大道,尚上德,则天下无虞。反之你玩虚的,则天下就乱套了。上行下效嘛?文过饰非的不为,则君清民纯国安世顺。</p><p class="ql-block"> 历代君王总喜欢用高标之道德诲人,用仁义礼智信约束人,用功名利禄诱人,却不为民增惠,还不忘炫耀其功伟,这民风能正能纯么?少些文饰之虚,多些"无为"之实,则天下无忧!本节就是讲治世者不玩虚套,埋头实干。这对上节中的几层次治世者都有效,特别是末层。</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节:独顽似鄙——难得糊涂论。(见图)</p> <p class="ql-block"> 在表述自绎文字之前,想先说点想法。这段文字的好多种绎法就不罗列了,只说有的诠释家有一种思路我不太赞同,他认为这段文是老子在发牢骚,怨有人攻击他太过猥琐,似乎是前怕狼后怕虎地一味认栽,因为在典文中都是以"我"字来表达的。我不如此认为,若是,那他其中好多段子都是这"大智若愚"的表达,不都成了自省又自辩?那此文还算哲学经典么?所以我认为他这种表达是似自贱而实斥异端之陋罢了,这种表达显得平易近人,多了些劝诫之慰,少了些教训。若一味惧人非议而自贱自省,那写此文为啥?是思想家哲学家么?这叫"大智若愚",难得糊凃,也劝人"难得糊涂"。我就是按此思路绎此文的。</p><p class="ql-block"> 自绎文:若有如下境况,如何应对呢?比如有不可理喻之事发生,是选择顺势不言而退,还是强与之辨是非?这二者差距在哪儿?又比如似善若恶难分之时,你会如何辩识呢?人们都担心害怕之事,我也害怕就不行么?我这些想法是不是与很多人有距离,显得不可接受?又比如人们对有可图利的事都趋之若鹜,就如上享华宴,或如春临佳赏之台,你从么?我选择淡泊无兴,就如一无所知之婴儿,一脸茫然,似无所归,这正常么?当许多人都显得丰华富有之时,我却安于匮乏而无动于衷。这是不是很愚笨混沌?人们都表现出光艳锐智之时,我却昏昏然示以呆拙,人们都明通开窍之时,我还似浑噩愚顽,这是不是不正常?我这种淡泊于苦海,犹若无着落之为是否显得很可笑又可怜?这时一定是凸显了众人的聪明灵巧,而我是猥琐鄙贱的。其实,我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我拥有万物之母本——道呵!</p><p class="ql-block"> 体验: 这样绎出不知是否合乎文意,但我知道此文在告诉我,高贵者愚,卑贱者智。难得糊涂与大智若愚是智者之为,是明道之德!世上总有一些人位高权重势强,就容易发生自以为是,不可一世之表现,洋洋于得意之中,不屑周边或之下的人,甚至动轭斥世人愚,呆,笨,无能,只有他独傲枝头。其实在周边或其下的人群中,一定有高人能明视这类人丑陋无稽的一面。但这类高人不会随波逐流去趋炎附势,也不硬与之杠,而是不图名利,超然于其之外,这样的人才叫"难得糊凃","大智若愚"的有道之人。老子是在告知世人,看清某些潮流涌来时,选择退避不是惧,选择昏昏不是愚。精明过度的人,势在必得之人未必通道!俗人昭昭还是我自昭昭?关键是道在何方,悟于何人而己!所以我安了本节一标题是:独顽似鄙,当是难得糊涂。这是老子教人修道所得。</p><p class="ql-block"> 老子这种思维是否为常人接受,只怕一般人都很难!因为毕竟不是人人得道的。这太过理想化的处世之德可能只有上贤之人通之,一般人只要不妄图不义所获即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本书中还有不少这种告诫人们为人处世之道与德,就往下看吧!</p><p class="ql-block"> 20230514整理(图自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