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黄华街

心坪

<p class="ql-block">  随着我年龄渐长,更加清楚自己的意图,我就不怎么记录个人的观点了,我多半是趁着记忆还清晰的时候记录下一些风土人情及淡淡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黄华街北起人民广场,南到南寨村口,即今天的凤台街和黄华街交叉口,虽然是老晋城有名的商业街,但是狭窄拥挤,车辆难以通行,两侧商铺多为两层民居式建筑,灰暗陈旧。</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从老家进城有两条路,从中原街到黄华街南路金华岔路口,如果走大路,就向东面的瑞丰路直走,然后向水陆院左拐。要是走小路,就向西面左拐一截,再向北面的南寨街往上走,走了一段僻静的路程,才可以看到黄花街(现在的黄花街是把原来的黄花街和南寨街合并了,黄花街在上面,南寨街在下面)。走到金华,如果运气好遇上马车,就和师傅招呼一声,坐上马车,轻松愉快,直接走大路。想节省时间就走小路,不过小路行人不多,而且是坑坑洼洼的土石路,远没有柏油马路的大路宽敞好走。印象中南寨街两边多是破烂不堪的土胚房,街道两旁少有整齐鲜亮的青砖大院,多是紧紧凑凑、或高或矮的小房子。出于好奇,偶尔进去看看,院子里面也是空荡荡的,冷冷清清,远没有乡下那些四合院的热闹场景,无人招呼。路上行人很少,有时一个人行走,甚至还有点害怕。猛然间望到一大片五颜六色的菜园地,心里才感到一丝敞亮。那时南寨街西边的菜园比乡下的园地要大的多 ,看上去一望无际的。园子里的蔬菜品种要比乡下的品种多,那些一排排红彤彤的西红柿和长长的绿油油的大黄瓜,让人很是馋嘴。园地里种菜那些人不是农民,有人说他们是菜民。烈日炎炎下,那些人头顶上戴的阳帽有的就是普通草帽,有的像是乳白色棉布渔夫帽,看上去很是时尚。他们虽然也不是市民户口,总感觉比农民要高一个层次,属于新型农村人。那时候的户口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份。乡下姑娘能够嫁到那里,等于攀高枝了,身份上高了一截儿,令同伴儿羡慕。因此每逢走到那个地方,就感觉环境不同了 ,层次不同了,离城里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直至看到有陆陆续续的小商铺出现,那便是黄花街了,离人民广场不远了。小路有参差不齐的青石砖块铺垫着,两边房子似乎比南寨的房子更加紧凑,没有规划可言,所以小街弯弯曲曲,北高南低,错落有致 。渐渐听到了吆喝声,行人也多了,吆喝叫卖声夹杂着自行车铃声,才觉有了城市繁华的景象。沿街都是卖杂货的小商店,黄花街二圣头小磨油坊、黄花街居委文具店、综合公司综合商店、土产日杂公司第二门市部、黄花街理发店等等,街道狭窄,拥挤不堪。那时小汽车极少,多数自行车,牲畜车。如果遇到一个由小毛驴拉着的拉粪车,恰好堵车,算你倒运,只好捂着鼻子忍耐一下。等街道上人流稍微松散,第一个目标就是先找到招牌比较醒目、店铺门面比较大的唯一一家收购站,进去和收购员讨价还价的卖掉两支牙膏皮,大概是一个二分钱,两个四分钱,可以买上一根冰糕,看上一本小画书。小小四分钱,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同时拥有,享受着口里含着雪糕,手里翻着小画书的惬意,瞬间就可满足一个小小少女的欲望。不由分说,迅速穿过人流,向人民广场直奔。</p><p class="ql-block"> 过去黄华街的生意人多数为晋城本地人,不像水陆院那样好多外地商人。家喻户晓的黄华街二圣头小磨香油油坊,经营油坊的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晋城人,并且买下了那个门面房。实际上做香油的是老板张德润儿子张原平,夫妇二人皆是我中学同学,自然熟悉。因此每逢走到黄华街,买不买香油,都会不自觉的走进那里。脚步还未踏进门里,鼻孔里就会闻到一股浓郁的焦香芝麻味儿,迎面而来的就是原平正在满头大汗的摇动着机器炒着芝麻。那些焦香酥脆的粒粒金黄芝麻,在一口大金锅里欢快的跳跃着,有淡淡青烟缭绕着。原平满脸的笑意,热气腾腾、忙碌且快乐的烟火气息聚集了人气,也带来了消费。纯正浓郁的香油飘香四溢,蔓延在黄华街每一个角落。如今的原平已经是一个药店老板了,曾经那个滑溜溜的磨油机、那口黝黑大金锅、那些焦黄芝麻的焦香味儿、那丝丝缕缕冒着的青烟缭绕 ,伴随着原平夫妇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那些老物件如今不知挂在哪个墙角旮旯,诉说着流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县城里开通了新的商业街——新市西街。1999年,总投资10亿元,动迁面积60万平方米,全省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黄华街改造工程在晋城市正式启动。2003年,黄华街西区城中村改造工程也相继展开,昔日破烂拥挤的黄华街如今成了晋城市最繁华的地段。</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六月,晋城市城区政府开始对黄华街进行拆迁改造,当时规定了拆迁范围:东至建国街,西至新华巷,南至凤台街,北至广场。</p><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黄华街辖区东至瑞丰路,南至中原街,西至二环路.北至新市西街。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全区三产发展的“领头雁”。黄华街像一条巨龙贯穿着凤台街、红星街市中心两条繁华街道,四通八达,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凤展天桥和圣亚天桥投入使用后,晋城人过街告别了“钻地”时代,市容市貌也得到很大改善。缓解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车流量和交通拥堵压力。行人站在上面,极目远眺,圣亚广场、晋城五中、黄华街书店、舒兰眼镜店、好伦哥、德克士、豪享世家牛排等,不仅满足了现代人的味蕾,也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老晋城人众所周知,说起水陆院,就会想起东巷。那么谈起黄华街 ,不得不啰嗦一下西巷,1986年它原本是隶属于南街街道一个村民委员会 ( 1986年1月,南街街道,辖黄华街、驿后2个居民委员会,西巷1个村民委员会 ),位于黄华街上段的西部,巷口紧邻黄花街,西巷两个醒目的大字,高高的悬在门楼上空。巷子里的生意人没有东巷繁多和杂乱,但是有些大型工厂和公司不可小觑,像西巷机械厂、西巷脱粒机厂、西巷天鹅工贸总公司,一定程度上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新市街原来的迎宾大楼、天鹅商场都隶属于西巷管辖,可以说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界崛起的几个新型现代化购物大型综合商场 ,商场里上班的员工多数为西巷村民,令人瞩目。西巷村的风云人物焦乐生,曾任西巷村委副主任,西巷建材厂厂长、任白云商场总经理、白云商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城区人大常委、市人大代表、市区工商联副主席,他以12万起家修建了白云商场。2000年10月,投巨资建成了集洗浴、餐饮、超市、医院、幼儿教育、老年公寓等为一体的白云社区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 黄花街是一个凝聚商业智慧、充满着无限商机的地方,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厚重的商业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一些有识之士、各路商贾必争的风水宝地。培塑了“白云”、“金华”、“瑞丰”等一面面三产业的旗帜。太平洋大酒店、凤展商场、圣亚广场等众多驰名企业汇集于此。通过几届领导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形成商业零售,餐饮、洗浴、文化娱乐服务业,专业市场,物流储运四大板块。人气也是商业活动的生命线,没有人流的到达,缺少足够的消费群体,再好的商业设施也丧失了刚性需求和硬性支撑,最终成为空中楼阁。黄华街的黄金段位 ,注定这块宝地会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黄华街已然变得街长楼高,一片繁华景象,从北端的人民广场一直延伸到了南段中原街,长度增加了几乎两倍。让我们穿行于她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定格她的旧貌和新颜,在影像中领略着她的沧桑巨变,一路风采。</p> <p class="ql-block">作者:周翠翠,笔名心坪,山西晋城人。喜欢摄影写作,擅长于老城人文历史故事和乡愁记录。</p> <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除最后一张自己拍摄 ,其它均来源于百度,感谢摄影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