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轮车而说起

福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老友一行去了江苏古镇周庄、同里。在同里见到了几辆三轮车,既熟悉,又陌生。说是熟悉,我们这代人年青时都见过、乘过;说是陌生,毕竟消逝几十年,早已淡忘了。如今,同里古镇上的三轮车不只是代步的交通工具,更多的是一道怀旧的风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入住在湖滨假日酒店,离古镇周庄很近,步行约需半小时。如叫上一辆七人商务车,来去只需10元,仅几分钟。已是古稀之人,恐体力不支,我们是乘车去了周庄。那天,一路上司机推介附近还有锦溪、同里等景点,可以包车接送。去同里车程半小时,每人30元。几位老友颇有兴趣,相约第二天又去同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去农家乐,又想休闲,又想兜兜,有了这种出行的交通方式很方便,也很新鲜,我已不是第一次遇上。这几年,去了江浙地区的农家乐都有这种情况。乘车去同里的那天,我听司机说,还有直接包车去旅游的。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出行不便的人,全家几口一起去青岛、庐山,甚至更远的地方,也不用乘飞机或高铁,包上一辆车全部搞定。这样司机有了挣钱之道,出游者又多了一种出行方式。这种情况只有在物质生活丰富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在脚踏三轮车的年代是不可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年代,三轮车就像现在的出租车,在马路上来来去去,也有的停靠在弄堂口,戏馆、医院、码头等附近,如需要时可以扬招。一般情况下,上海人能省则省不会去叫三轮车。有一年,我外婆来沪回乡,父母亲考虑到外婆上了年纪乘公交车不方便,特意去喊了一辆三轮车。外婆乘上三轮车,不断地回头,眼里噙着泪水。我们看着三轮车渐渐地驶离弄堂,直至无了踪影。从此一别,我再没过外婆。还有,我们小时候生病,实在吃不消,才会喊上一辆三轮车去医院。踏三轮车的挣钱也不容易。有一年,我随父亲去乡下回沪,肩扛手提行李不便,父亲便喊上一辆三轮车,谁知一下子围上来几辆,你争我夺。与出租车不同的是,叫三轮车可以议价,常为几分钱纠缠好一段时间。到了下雨天,坐三轮车可以躲在车篷内,撩开前面的摭雨布探望风雨之中城市景色。踏车的师傅尽管有斗笠、雨衣,但瓢泼大雨之下岂能管用?尽管三轮车是一种落后的交通工具,但在那个年代去戏馆、轧朋友、走亲戚,甚至婚嫁迎娶喊上一辆三轮车也是很风光和体面的。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交通工具,不可能催生出发达的旅游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上海的三轮车逐渐淡出,从业人员有的转行到工厂企业,有的动员回乡。取而代之的是三轮机动出租车、夏利出租车、大众出租车等。不仅出租车的款式愈来愈先进,而且经营和叫车的方式也多样化,如今还有网约车,叫车可以用手机,不再是扬招和电话预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扬招,我想到了第一次在马路上喊出租车时的情形。那时看到出租车,举手时十分拘谨,怎么也抬不起来,很不习惯。当扬招自然成习惯时,要么在马路上看不到出租车,要么出租车不停,当时还纳闷是什么原因,后来明白这是电调的出租车。弄明白,并学会了电调,特别是老人喊起出租车确实方便了许多。可是电调也有失灵之时,如遇上高峰或大雨天就是麻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海这座城市,三轮车已经成为过去。三轮车的消失标志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就是古镇同里交通也十分发达。我听司机师傅说,很快乘上上海的地铁11号线就能来这里。那时,交通会更方便。我们一行还预约了师傅,当天晚上包车去周庄看古镇夜景。听说,周庄的夜景很美,灯光璀璨,色彩斑斓,古老和现代相交织构勒出一幅人间仙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