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日,从深圳乘机经成都中转,于下午5点到达新疆哈密市。来过新疆多次,去过南疆、多在北疆一带出差或旅行。东疆还是第一次来,有着陌生和新奇感。</p> <p class="ql-block">哈密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新疆东部,地跨东天山南北,东西相距约404千米,南北相距约440千米,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4.21万平方千米,有长达587.6千米的国界线,设有国家一类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口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哈密博物馆。史前时期,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可证明,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哈密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前206—220年),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东汉永建六年(131年)顺帝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p> <p class="ql-block">哈密市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重要,素有“西域咽喉,东西孔道”之称。远在古代,哈密市就是汉代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要塞。哈密市历史悠久,自汉代之后,即是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p> <p class="ql-block">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唐朝贞观四年(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亡,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旗,委任官佐。</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p><p class="ql-block">回王领地建置自成体系,不属县衙管理。回王领地一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哈密回王后,方始统一于政府建制。</p> <p class="ql-block">哈密下午6点,相当于内地下午4点。利用仅有的时间参观了哈密有典型特色的维族街区。</p> <p class="ql-block">民居建筑具有以户外活动场所为中心的特点,“阿以旺”式、“阿克赛”式的民居,均是户外场所在中间,周围环以带外廊的房屋,形成了宅院的内向性风格。注重庭院空间,使居室内外互相渗透交融,区域划分细化了生活空间的功能分区,同时形成从户外到室内的多层空间过渡,丰富了空间层次。</p> <p class="ql-block">西域风情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清真食品清真—囊,现烤现卖,香脆可口。</p> <p class="ql-block">各种油炸食品,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4月2日,随团前往中蒙边境的老爷庙口岸。哈密市区距老爷庙300多公里,途经天山。以往车辆需盘山而行,遇有大雪只能封山止步。有了新开通的11公里长隧道,车行变得快捷畅通。</p> <p class="ql-block">哈密市区艳阳高照,进入天山山脉已白雪皑皑,雪不停的下,气温下降了将近10度。</p> <p class="ql-block">天山雪、雪连天,就像一幅雄伟的国画。使我联想起了伟人的那首《沁园春》雪的一些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p> <p class="ql-block">新疆司机师傅在雪山中行车十分有经验。</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天山山脉之中的小平原,云南人管它叫垻子。实际就是经长年雪水冲刷,将四周山上的浮土冲到山下,千百年日积月累形成的小平原。白雪皑皑覆盖下的土地就是当地的草原牧场。</p> <p class="ql-block">越过天山天脉,展现在眼前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车往前开,遇到了第一道围网,进入了边境管制区。</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达中蒙老爷庙口岸,<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口岸国门和边防军的岗楼。</span>据说,老爷庙称谓来自古时这里的一座小庙名称,被马帮驼队当成歇脚的驿站,渐渐成了这里的地名。很可惜,小庙已坍塌损毁但留有废墟,老爷庙地名却因此将它记住。老爷庙口岸(公路口岸)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对方蒙古为布尔嘎斯泰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口岸</span>。老爷庙口岸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蒙古国“草原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契合点,</p> <p class="ql-block">国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爷庙口岸是中蒙间的通商要道,1991年6月24日,中蒙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开放老爷庙-布尔嘎斯台口岸, 为双边季节性开放口岸,允许中蒙双方人员、货物和交通运输工具通行。居住在两国边境地区范围以内的两国公民可以凭边境通行证出入境。</p> <p class="ql-block">这是G539水泥国道的尽头,对面是蒙古国布尔嘎斯泰台口岸,衔接水泥路面的是一条没有生息的土路。老爷庙出境至蒙古布尔嘎斯台57公里,至布格特县城280公里,至戈壁阿尔泰省会阿尔泰市484公里。</p> <p class="ql-block">354号界碑界定了两国的边界终点和走向,也彰显了国家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p> <p class="ql-block">团体国门留念</p> <p class="ql-block">对面白房子是蒙古布尔嘎斯泰台口岸。戈壁阿尔泰省矿产资源丰富,也是畜牧业大省。盛产铁矿石和煤炭等,与哈密地区的制造业形成优势互补经济。</p> <p class="ql-block">老爷庙口岸办公区原位于中国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境内,现已搬入新办公地址,留下了海关印记。</p> <p class="ql-block">到巴里坤县途经巴里坤湖。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是一个高原湖泊,</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属封闭型内陆湖,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丰水期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据说,古时曾有800里湖面之说,只是近代水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蒸发超过</span>注入量,才导致湖面不断缩小。</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湖主要靠周边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流入补给,长期以来的积淀形成了各种盐类和矿物质,形成了特殊的地质环境和独特景观。巴里坤湖也是有名的盐湖,蕴藏着丰富的芒硝资源和卤虫资源。</p> <p class="ql-block">由于是冬季枯水期冰封湖面,景色逊色一些。找两张夏季的照片展示一下。天山雪与清澈湖水形成一副美丽的画卷,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p> <p class="ql-block">关于巴里坤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p> <p class="ql-block"> 湖边草场牛羊遍地,这里的牛分奶牛和食用牛,成群的马匹在巴里坤不是用于赛马和农用力马供给,多为肉马即食用马。</p> <p class="ql-block">牲畜品种及种类有:巴里坤马、巴里坤双峰驼、驴、骡子,牛品种有:黄牛、荷斯坦奶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等,羊品种有:巴里坤哈萨克肉用羊、巴里坤绒山羊、阿尔泰大尾羊、细毛羊等。巴里坤有大型牧场和现现代化的屠宰场,羊肉品质优良优,供不应求。</p> <p class="ql-block"> 当晚到达巴里坤。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属哈密市。巴里坤,一说系突厥语“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一说系蒙古语“巴尔库勒”的谐音,意为“虎前爪”,以地势险要取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35%。巴里坤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现已探明煤、石油、芒硝、黄金、膨润土等30余种。煤炭资源远景储量预测资源量712亿吨(巴里坤煤田312亿吨,为国内稀缺煤种,是煤焦化和煤化工的良好原料;三塘湖煤田400亿吨,是优良的动力、发电和煤化工原料),已探明资源储量25亿吨(巴里坤煤田18亿吨、三塘湖煤田7亿吨)。</p> <p class="ql-block"> 从巴里坤酒店向天山望去,城市居民区就在雪山脚下。当夏季哈密骄阳似火,温度接近40度的时候,巴里坤气温也就在25度左右,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巴里坤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旅游景点,其中八大景点最为出名,吸引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4月3日,到巴里坤文博园考察。园区正在等建和试营业。</p> <p class="ql-block"> 园内展示了巴里坤13个民族历史、文化、习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镇西府。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区域性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也展示了古代巴里坤统治者理政概况。</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自古以来就地处交通要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里也修建了当初为驻守而生的古城,催生了古城墙、庙宇、古民居等大规模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古城。又称巴尔库勒城。位于巴尔库勒淖尔(又称巴里坤湖)东南,以水名城。雍正九年(1731)岳钟琪创筑。城周8里2分有奇,高2丈(一作1.9丈)。有4门:东承恩、西得胜、南沛泽、北拱极。四周有瓮城门楼四座、角墩楼四座,敌台铺楼20座。原为防御准噶尔兵营,乾隆三十八年(1773),定为镇西府治所。城内有万寿宫、文庙、城隍庙、钟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百年,古城墙经历了刀光剑影、连天烽火,述说着古往今来。</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最古老的一个遗址是汉代古城墻。2000年前,有可能卫青或者是霍去病曾率部屯兵在此。</p> <p class="ql-block">早年间巴里坤由汉满两城组成城市布局,两个城垣毗连而成。东边的叫满城,是驻扎满族八旗兵而得名。巴里坤满城修建于公元1772年(清朝乾隆37年),驻扎满州旗兵,而得这个名称。上世纪未,随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城墙周长3公里,高6.6米,原来也有4个城门及四个角楼、炮台12座,垛口1161个,四门都筑有四座小翁城。</p><p class="ql-block"> 清代满城在许多地方都有,清王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镇压与防范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反抗,或抵御外族的入侵,还不断地派遣八旗官兵驻防各地。在这一过程中,或圈占原有城池的一部分,或规划建设了新城池,以驻扎八旗官兵,与原汉人聚居的城市并存,因而被称为满城。</p> <p class="ql-block">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翁城,半径为35.4米,基本保存,其余三座翁城已毁。据史料记载,汉城是由岳飞第二十一代孙、陕甘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督军修建的。据说当年筑城时,岳钟琪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这个山包得名“岳公台”。</p> <p class="ql-block">巴里坤汉城实际上是巴里坤老城,现在仍是最热闹繁华的地段。汉城区有许多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众多的汉族建筑及佛教寺庙,成为新疆少有的景观,这些来源近代中原政权设立都府行政单位,而不断扩大和“繁衍”的。</p> <p class="ql-block">巴里坤汉城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清代遗址,其中清代粮仓就是一处值得参观的地方。这里有清代粮仓遗址,文旅局将其开发成内容丰富的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粮仓虽是由厚重土坯建成的房子,但其坚固度使其有了两百年历史。粮仓<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囤粮</span>。主军供应清朝军兵。</p> <p class="ql-block">有多间编号库房。有些库房成为了展览实物的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仓房内木制架构,经历了多次地震而屹立不倒,地面铺着厚厚的地板,防潮、防鼠、防虫,保证了仓库和粮食的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盛水用具</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保留了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邮局,人民邮电是老人家繁体手书。牌子上“镇西县邮电所”几个字,使人忆起民国二年(1913年),撒厅设镇西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哈密行政区。1954年,恢复巴里坤县名,</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汉城里的地藏寺仙姑庙。新疆的东疆与南疆北疆不同的鲜明特点就是宗教。在南、北疆到处都能看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很少有佛教庙宇。而东疆的哈密地区有大量的佛教寺庙。这些都与古代汉、满驻军以及毗邻甘肃汉族居住区也很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 汉城里雪中的仙姑庙更显肃穆而远古。据说,哈密地区的佛教寺庙有100多个,有的保护完好,有的已成遗址。众多的汉满寺庙与清真寺共存,说明当地各族文化的融合度相当高。</p> <p class="ql-block"> 仙姑庙就是保护完好的一座,据县文旅负责人介绍,曾有一位港商生意失败,来仙姑庙许愿膜拜,之后生意有了转机兴隆起来,之后常来庙里还愿,还捐钱包养保护庙中古树,从此信徒捐钱包养古树成为一种还愿习惯。</p> <p class="ql-block">红墙“白瓦“现当年。</p> <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大河镇还有一个湖,严格意义它是一座水库,不同于巴里坤咸水湖,它是一座淡水湖,水源来自天山源源不断的雪水,是城市重要的水源地。夏天这是成为房车游客的所爱。</p> <p class="ql-block">冬天,这里冰封湖面一片洁白。</p> <p class="ql-block"> 4月3日晚,返回哈密市,4日参加相关活动。活动结束由于航班原因延误一天离哈,有半天时间到巿内景区参观。首先参观历和文化史博物馆,这是了解一个地方重要的一环。馆内收藏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12000多件文物。</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陶瓷文物</p> <p class="ql-block">青铜礼器</p> <p class="ql-block">新疆的特色面食</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府,是在原蒙古府的基础上于清康熙四十五( 1706年)重建。民国19年(1930年)6月,沙木胡索特病故,次年,农民暴动,驻哈密省军进占回城,为寻找财宝,乱兵将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回王府“付之一炬,。现址为在回王府废墟上修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府始建于1705年,是清政府任命的首任哈密回王组织工匠历时7年修建而成,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风格,是新疆当时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风格最独特的宫廷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哈密维吾尔族首领额贝都拉摆脱准噶尔部归附清朝,翌年擒献准噶尔叛乱首领噶尔丹之子,被清圣祖封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即第一世哈密回王)。回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进京,第二年返回时,从京城请来了汉族工匠设计修建王府和回城,费时7年方竣工。重建后的王府规模宏大,建筑构造既体现了伊斯兰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汉族建筑艺术的特点。王府土墙高台,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园林交错,是当代新疆境内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一座宫廷建筑。</p> <p class="ql-block">光绪八年(1882年),沙木胡索特袭位后,对王府进行了扩建禾翻修。扩建后的王府面积占回城四分之一,有房88多间,大小九道门楼。正门楼为中西合璧结构,飞檐起脊,画栋雕梁,绿琉璃瓦顶。整体建筑分为内外二宫,内宫地面与城墙同高,外形是城楼式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哈密回王是清代哈密地方维吾尔族的封建领主,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额贝都拉受封起,至民国19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逝世止,共传9世,长达233年,爵位经历札萨克一等达尔汗、镇国公、固山贝子、贝勒、多罗贝勒、多罗郡王、和硕亲王,是清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封建王公中维持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新疆及哈密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萧熊曾感叹到:“王宫台榭旧繁华”,并且他在《西疆杂述诗》中又对回王府有较为详细的追述:“王府在城东隅,附墙筑台,高出城墙,山门内,正宅三层,皆在平地,宅之右,即拾级登台,台上屋舍回环,悬窗下瞰,其内院也。宅左,步长廊,更进一门,则园林在焉,亭台数座,果树丛杂,名花异草,盆列成行,俨然内地风景。</p> <p class="ql-block">回王还在小花园的东北角,筑有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商宅建筑风格的万寿宫,坐北朝南三面粉墙,正面是木质嵌花隔扇门窗。宫内陈列着从清世祖到德宗等皇帝的彩色画像,像前均设台案,上有朱色牌位,上写皇帝名号和生年卒月,每年春秋雨季,回王及哈密官员均到此祭祀。</p> <p class="ql-block"> 回王府不远处就是回王墓。是清代新疆哈密第七代、八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回王坟”、“王爷坟”。</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六年(1867),七世回王博锡尔被哈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军杀死。1868年,清政府追封其为“和硕亲王”,并赐银2万两为其建陵墓,历时20年始成。</p> <p class="ql-block"> 此墓为阿拉伯式建筑,拱北下方上圆,高约25米,四隅建半嵌入墙中的邦克楼,墓后右侧邦克楼中空,内有螺旋式阶梯通往墓顶平台,可供游人登临绕行眺望。外部以白底蓝花瓷砖贴面,内壁通体彩绘花卉和几何图案,穹窿顶则覆以苍绿色琉璃砖。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色泽素雅,为新疆著名伊斯兰建筑。</p> <p class="ql-block">回王墓安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p> <p class="ql-block">保留下来的回王墓夯土古围墙。</p> <p class="ql-block">回王墓正殿</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名为“艾提卡”,坐落在墓园大拱北西侧,相传为四世回王优素福(1740~1766在位)所建。</p> <p class="ql-block">内部由100根木柱支撑密肋式顶棚。墙壁和藻井或彩绘花卉、图案,或以阿拉伯文艺术体书写《古兰经》文。可容纳1800余人礼拜。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和维吾尔族穆斯林举行会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距哈密机场不远处,有一处红色旅游景点— 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p><p class="ql-block"> 1936年秋,长征胜利结束。中共中央认为,要形成西北地区的抗日局面,必须打通通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争取共产国际的物资支援。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红三十军、红五军、红九军先后在甘肃靖远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于1936年11月13日开始西进。</p> <p class="ql-block"> 西路军2万余名指战员深入河西走廊,披荆斩棘,与以马家军为主的反动军阀10万悍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依然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先后消灭敌军2.5万多人,在战略上起到了有力策应河东红军和友军的作用。由于西路军孤军深入,既无外援,又无补给,终因寡不敌众,于1937年3月在祁连山惨遭失败,从渡河时的2.1万人锐减到3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西路军部分人员分散辗转回到了陕北。左支队在李卓然、程世才、李先念的率领下,沿祁连山向西行到达星星峡。星星峡地处哈密市最东部,东与甘肃省的瓜州县、敦煌市接壤,东南与马莲井相邻。</p> <p class="ql-block"> 4月5日中午乘机经郑州飞广州。飞机飞过天山尽头,向祁连山脉飞去。天山,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350千米,最宽处达8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天山向西在乌兹别克斯坦结束,向东就在我们眼下的新疆哈密“停止”。</p><p class="ql-block"> 天山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母亲山,她用甘甜的雪水孕育了森林、河流,也孕育了生命。她的景色美轮美奂,景点景区众多,使人们追求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机上河西走廊清晰可见,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主要涉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通道。古代将仕出征西域从这里通过;红军长征进入新疆,也是从这里通过。现代通往西域的高速公路、铁路、油气管道都是从这里通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