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游河南,走进中华文明的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建军</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万年,一脉相承,有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河南,五千年看陕西,八千年看甘肃之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传说中伏羲、黄帝及尧、舜、禹活动的地方,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建都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6日至14日,我们在河南游览了古都洛阳、开封、安阳及中岳嵩山少林寺,走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之地,感受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洛阳,天下之中,帝王之都,牡丹花城 </span></p><p class="ql-block"> 洛阳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华夏、中华、中土、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洛阳还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后期的都城,偃师商城遗址、洛阳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都是洛阳帝王之都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周幽王在西安骊山为博得妃子褒姒的笑容,玩起了“烽火戏诸侯”和“千金一笑”的游戏,引起战乱,幽王被杀。居住在甘肃礼县的西垂秦人首领秦襄公及晋国、郑国等诸侯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成了天子之地。</p><p class="ql-block">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人文之祖”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4月7日,我们前往洛阳白马寺游览。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比洛阳偃师人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建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早500多年。</p><p class="ql-block">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寐南宫,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身长丈六,自西方而来,在殿庭上飞绕。汉明帝召集大臣,告其所梦。傅毅启奏道:臣闻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者。汉明帝听后信以为真,便派大臣郎中蔡愔、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秦等东汉使者西行到大月氏国(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上正在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佛学大师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恳请二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宣教。于是,他们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东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亲自接待,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并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称之为“寺院”,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p><p class="ql-block"> 洛阳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有大小建筑百余间,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在白马寺的一侧,还建有一处白马寺国际佛院,即印度佛院、泰国佛院和缅甸佛院,其异域风格的建筑,金碧辉煌,别具一格,是洛阳白马寺的又一亮点。</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游览洛阳白马寺是找到了中国的佛源,那么游览洛阳龙门石窟则感受到了佛龛造像艺术的精美。</p><p class="ql-block"> 4月8日,我们在拥挤不堪的人潮中,走进了龙门石窟游览。</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伊水缓缓北流,龙门山、香山东西对峙,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龙门”了。</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成为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齐名的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伊水南行,依次观赏了潜溪寺、宾阳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擂鼓台洞、看经寺以及香山寺等石窟造像,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奉先寺的佛像更加令人震撼,它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佛经里卢舍那意即光明普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解道:唐高宗和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时,一天武则天起了个大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无意中看到了武则天嘴角露出的微笑,夸赞道:梓童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自大喜,她灵机一动,假装抹了抹眼睛。唐高宗便心疼地问道: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就抽泣地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会有谁知道我的模样呢!高宗就说,这有什么难的呢,我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不就行了吗?武则天便又撒娇地说道: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高宗也犯难了,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就问武则天,依你之见呢?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臣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一面命画师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山半崖上开凿露天佛龛。为了把这座雕像雕刻得更加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2万贯的胭脂费。大佛塑造好之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梵语光明普照之意。武则天为自己造字起名“曌”,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之意。因此,这尊佛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就连名字的含义也是完全一样的。当地百姓由于不习惯称“卢舍那”这个字眼,干脆就称之为武则天像,直到今天当地老百姓还是这么个叫法。</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佛真是形态万千,惟妙惟肖。在宾阳北洞中的阿弥陀佛像,手势呈“剪刀手”姿势。据考证,“剪刀手”这个姿势来源于二战时期,当时佛文化和唐朝时期就没有“剪刀手”这个造型。仔细观察这尊佛像,会发现佛祖造像的大拇指处是有脱落的,它本来是一手指着地,一手指着天,意为讲经说法的手势,只是这尊造像经过风化,大拇指脱落就变成了“剪刀手”的造型了,也成了今天的网红佛像。</p><p class="ql-block"> 期间,我们还在洛阳洛河两岸的应天门遗址和中国国花园——洛阳牡丹园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洛河北岸的应天门,是隋唐两个朝代东都洛阳城宫城(紫薇城)的正南门,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又称五凤楼,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朝廷庆典和重要外交活动的场所,功能类似北京紫禁城的午门。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p><p class="ql-block">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薇观”;左右连阙,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其中两侧阙高120尺(约35.3米),有今天十三层楼高,比北京的天安门(34.7米)还要高。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在的应天门是2009年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城楼下隋唐时期宫城的地基砖瓦犹存,似乎述说着昔日的辉煌。而今,应天门作为洛阳一景,依然显得宏大磅礴,特别是灯光夜景,更显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位于洛河南岸的中国国花园里,牡丹正在盛开争艳。我们到洛阳的时候,正是人间最美四月天,也正值洛阳牡丹节,是一年一度观赏牡丹的最好时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花开时节,各地游人纷纷前来洛阳,花海人潮,人面花容,人间美景,神仙羡焉!我亦感叹,不虚此行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登封,五岳之冠,天下少林,大乘胜地</span></p><p class="ql-block"> 4月9日,我们从洛阳出发来到闻名天下的郑州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旅游。</p><p class="ql-block"> 登封因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而得名。登封境内的中岳嵩山、少林寺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也是登封的两张金字名片。</p><p class="ql-block"> 嵩山,地处中原,故称中岳,分太室、少室二山,各36峰,主峰海拔1492米。嵩山以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繁多,居五岳之冠。嵩山景区包括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等。</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跋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敕就少室山为跋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电影《少林寺》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背景演绎的。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寺旁有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的塔林,有塔220余座,是少林寺历代高僧安息的墓地,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还有众多的参天古柏大树。</p><p class="ql-block"> “日出蒿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扬的电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依然让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丽景色早已通过这首优美的歌曲走进了亿万人的心扉。</p><p class="ql-block"> 嵩山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开封,魏都大梁,宋都东京,河图胜景 </span></p><p class="ql-block">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亦有大梁、汴梁之称),简称汴,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也是一座“城摞城”的城市,地下叠压着六座古代城池。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一幅《清明上河图》,勾画出北宋汴京的盛世繁荣,一部《东京梦华录》让人禁不住感叹昔日的皇城胜景。</p><p class="ql-block"> 4月10日,我们来到开封旅游,主要游览了以“宋文化”为主的几个景点:龙亭、包公祠、开封府衙、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及中国瀚园等。</p><p class="ql-block"> 龙亭公园是清康熙年间仿照宋皇宫建造的,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等,还有潘家、杨家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整个景区建在宋、金皇宫和明代周王府遗址上。龙亭大殿高26.7米,基高13米,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八间朝房,与大殿组成完整的宫殿院落,其内建有中国首座大型宋代蜡像馆。</p><p class="ql-block"> 4月11日一大清早,我们刚到龙亭公园的午门,就有古装文艺节目表演,演绎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宗赵光义(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并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宋真宗赵恒(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宋仁宗赵祯(“狸猫换太子”的太子,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任用王安石变法)、宋哲宗赵煦(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岭南)、宋徽宗赵佶(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爆发了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靖康二年为金兵俘虏。宋徽宗是一个败国皇帝,但却是一个艺术家和书法家,他工画花鸟,书法首创“瘦金体”)、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与徽宗同时为金兵所掳)9位皇帝及包拯、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杨业、杨延昭、狄青等著名文臣武将的历史功过。</p><p class="ql-block"> 走到龙亭御道处,又观看了古装表演,演绎的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成功,黄袍加身、文武大臣拥戴皇帝坐朝即位的情节。赵匡胤是后周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河南商丘)。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北40华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杯酒释兵权,黄袍加身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开封)。登基仪式上,赵匡胤还虚情假意地告戒文武大臣,要善待后周皇室柴氏家人,并给柴家许多特权,故而北宋时期,柴家人受到特殊的优待。</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龙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当地一些人来到龙亭,并不是游览,而是面朝龙椅宝座虔诚地行叩拜之礼,默默祷告着什么,并不时发出打嗝之声,不知是何用意?</p><p class="ql-block"> 包公祠位于包公西湖西岸,是为纪念历史上廉洁奉公的宋朝丞相包拯而建,陈列着大量关于包拯的历史文物。同样,在包公祠里也有人向包公塑像行跪拜之礼,并递呈诉状,陈述案情,期冀秉公执法,还其公平正义。</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位于包公东湖北岸,是北宋京都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史料记载,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以包公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遐思神往。曾有三位皇帝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登基前担任开封府尹,先后有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苏颂、曾公亮、苏轼、司马光、沈括等一批不世之臣在此任职。</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开封府,是2001年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宝馆等五十余座大小建筑。开封府大堂上包拯使用的刑具——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明晃晃地摆放着,给人一种执法无情的威严之感。</p><p class="ql-block"> 大宋御河全长1.9公里,贯通开封市龙亭湖、包公湖两大主要景区,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开封新开发的旅游景观。</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著名的国家5A级景观,是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于1992年修建的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集中展现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汴绣、官瓷、年画等现场制作,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等京都风情,并根据宋代历史故事表演“文包武杨”及宋代婚礼习俗等节目。徜徉其中,有穿越千年游历大宋东京都城的感觉,我们观看了盘鼓表演、斗鸡、童子练武及“岳飞”在校场骑马比武的表演。</p><p class="ql-block"> 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位于开封市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因杨业忠心报国,杨家将世代忠良,宋太宗赵光义爱其清正刚直,不善巧言谄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门的金水河边建无佞府一座,赐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并亲笔御书“天波杨府”匾额。走进天波府,北殿是孝严祠,即杨家家庙,殿内设置神龛,有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宗保、文广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还有近现代著名杨姓英烈杨靖宇、杨虎诚、杨开慧、杨根思的神位列在其中,一些游客在殿堂洒酒祭拜,以表示对民族英雄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位于杨府中院的天波楼,一楼大厅是杨业处理军机要事的白虎堂,内有一大型雕塑群“杨业发兵幽州救主”,主帅杨业在大堂中央发号施令,两侧是七郎八虎待命出征。东配殿是以杨家将历史演义故事为主题的五组大型雕塑,有声威显赫、战功卓著的“金刀杨令公”;有单枪匹马、独闯敌营,与辽兵主帅韩昌所杀的“七郎闯幽州”;有置生死于度外、化妆成太宗,代主赴会,后被害死的“大郎替主,龙棚赴宴”;有忠心耿耿,不受诱惑,仁义服人的“六郎出兵战韩昌”;还有出家为僧仍忠心保宋的“五郎斧砍萧天佐”。而西配殿的五组雕塑故事,则主要表现了杨门女将的忠勇,有武艺过人的巾帼主帅“百岁老人佘太君”;有打败辽帅的“烧火使女杨排风”;有飞驰入阵,刀砍辽军先锋首级的“七娘战马吐温”;有众姐妹奋勇杀敌的“八姐九妹杀败耶律方”;还有穆桂英勇破中阵,辽军败北的“穆桂英刀劈萧天佐”。这些雕塑,集中表现了杨家保卫北宋王朝江山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位于开封龙亭湖西畔的中国翰园碑林,是一处新建的景区,有山水风景区和碑廊布展区两大部分,分设现代名人碑廊、中山碑廊、宋代碑廊、帝王名臣碑廊、友谊碑廊等十大碑廊区。园内有一尊高大的孔子塑像,像前摆放着许多木橙,常有学校或单位组织来此进行国学教育,游客也可参与其中,寓教于游。</p><p class="ql-block">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初名“建国寺”,距今1400余年。唐睿宗李旦为纪念其“以旧封相王即皇位”诏改“大相国寺”,并亲书匾额。北宋大相国寺达到鼎盛,殿宇瑰丽宏大,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誉,皇帝常至巡幸,故又称“皇家寺”。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重修,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建筑结构严整,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安阳,商都殷墟,文字之始,周易之源 </span></p><p class="ql-block"> 安阳简称殷或邺,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奴隶傅说拜相、女将军妇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门豹投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三朝宰相韩琦、抗金名将岳飞等名人轶事层出不穷。历史学家郭沫若曾以诗咏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p><p class="ql-block"> 安阳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商后期,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p><p class="ql-block"> 4月14日,我们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红门,这个门就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而建。向里走,大殿前院子里面有一个仿制的司母戊大方鼎,这是迄今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青铜器。进入大殿,里面有许多甲骨展柜,以及1936年出土甲骨片的地坑,这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最多的一个坑,总共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也有一些是动物骨头,上面刻画的文字,记载着商人占卜的结果和商朝天象、历法、农业、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中国文字之始,是中华文明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重要证据,从此中华文明从史前传说进入到了信史时代。</p><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殿,我们来到妇好墓参观。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一名女将军,在她的墓穴里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和宝石器、玉器及殉葬人骨。商朝殉葬制度盛行,遗址另一区域有一大片殉人墓,透过玻璃罩观看,一堆堆殉人的骨头,让人有毛骨悚然之感。</p><p class="ql-block"> 在车马馆里,我们观看了出土的商代马车,精美的车马,显示王权的高贵。</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走进了殷墟博物馆,里面陈列着甲骨文及商代青铜器、玉器、陶罐、兵器、贝币等文物。中国汉字始于殷墟甲骨文,因而安阳还建有全国首家文字博物</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又驱车20多公里,来到汤阴县的羑里城参观,这里是殷纣王囚禁周文王的地方,可以说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记载,商代末期,国君纣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引起了殷纣王的疑虑。恰在此时,崇侯虎告知纣王防之,纣便囚西伯羑里。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奋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64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p><p class="ql-block"> 相传周文王在羑里演易时,被殷纣王得知,为试其真伪,竟残忍地将其长子伯邑考杀害做成肉汤逼其吞食。周文王明知是亲生骨肉,却强忍悲痛将其咽下,尔后再到演易台后吐出。后人在此堆起一个土冢,取名“吐儿冢”。</p><p class="ql-block"> 现存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台上有文王庙,座北向南,古柏苍翠。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吐儿冢,还有姜太公封神馆、伏羲先天馆、儒学馆、道学馆及八卦阵迷宫。</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走进羑里城,高大的周文王塑像前,一群学生正在观看古装表演,演绎的是“文王拉车八百步,大周江山八百年”的故事。在文王庙大殿,又是一群学生在观看八卦展示表演,几个学生穿着写有八卦符号和文字的服装,在老师的讲解下表演,这是很好的课外活动,生动的国学教育,学生们在游玩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