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0日、11日,由东华理工大学主办、湖口县教科所承办的“国培计划(2022)”原中央苏区乡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帮扶项目(湖口县)培训班二期活动在湖口县教科所继续举行。</p> <p class="ql-block"> 县教科所在总结项目活动一期成果基础上,不断扩大参训教师现场参与的覆盖面,强化深化参训教师讨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两天来,培训活动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得到了东华理工大学、讲座专家以及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10日 上 午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宦振宇博士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为题,给参训教师带来了一堂知识覆盖面广、理论素养深厚的讲座。他从“全民读书日”的实施意义开始,详细阐释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内涵,实施路径及案例分析,既有新鲜的前沿理论词汇,又有精彩的身边生活实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宦博士三个小时的讲座是全程站立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东华理工大学讲师李晓兰博士为宦振宇讲师颁发证书。</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临川二中的邝胜孙老师执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示范课。邝胜孙是“抚州名师”,有着丰富的临场控制能力。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知识解析细腻扎实,现场听课学生受到的启发清晰印证了本堂示范课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东华理工大学讲师李晓兰博士为邝胜孙老师颁发证书。</p> <p class="ql-block"> 示范课结束,宦振宇博士主持了参训教师的讨论活动。全体参训教师表达意愿强烈,纷纷与大家分享了执教语文学科的得与失、喜与忧。</p> <p class="ql-block"> 青年教师当场向专家、名师请教名著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把自己的成功做法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 参训教师一致认为,名著阅读从高考必考拓展到上游的初中学考,这是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向、新使命,是文化自信伟大工程在教育领域的投射,语文教师承担着新课标背景下的光荣使命,没有退缩的空间,只有不断开拓,勇毅前行,才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 11日上午,临川一中高级教师廖志瑜为参训教师带来题为《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解析》的讲座。廖老师连续八年担任国家级名校临川一中高层次班的班主任工作,有深厚的教育情怀。他首先介绍了江西省初中语文学考试卷的演变轨迹及推动改变背后的逻辑因素,接着以自己长期担任班主任的生动实践为例,重点讲述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 廖老师的讲座饱含情感,令人感动,充满了对教师职业、对语文学科、对自己学生的爱。尤其是谈到中考前夕,因请假为父亲治病而不得不离开朝夕相处三年的学生时,廖老师情绪难以自制,泪湿眼帘。参训教师为廖老师的真挚情感所动,为廖老师的教育情怀所动,纷纷长时间为他鼓掌。</p><p class="ql-block"> 廖老师来自一线教育岗位,参训教师也都来自一线,绝大多数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班主任。因此,这样的讲座形式更接地气,也更能引发参训教师的共鸣。正如习近平说的那样:“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的黄春英老师执教了《驿路梨花》示范课。黄老师以初见小茅屋--驻足小茅屋--凝望小茅屋为情节线索,用唯美、充满诗意的PPT,给大家展现了新形势下社会渴望回归的、在雷锋精神熏陶下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黄老师所在的学校获得过省级“书香校园”等荣誉,这与该校长期以来大力开展学生阅读有很大关联。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参训教师畅所欲言,细数阅读给社会环境、学校氛围、学生学习以及家庭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东华理工大学讲师李晓兰博士为廖志瑜和黄春英老师颁发证书。</p> <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参训教师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多倡导阅读,自己多阅读、多写作,这样的教学才更丰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经过这两天的培训,参训教师真切意识到,语文课堂关系到学生的品性修养、关系到学生的听说读写、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等方面的素养,就这些角度而言,未来的语文课堂将愈发显得灵动、鲜活而又人情味十足,这样才能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p> <p class="ql-block"> 研讨结束时,参训教师纷纷与专家讲师互加微信、留下联系方式,表达对后期加强学术交流的期待以及适时参访抚州第二实验学校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需要沟通,教育需要交流,教学中的互学互鉴有利于双方共同成长。这是我们做好教育的前提,也是我们做强教育的法宝。</p> <p class="ql-block"> 付垅中学参训教师陈金元发言实录。</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两天的参训,我深深领悟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职责与光荣。专家学者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辟阐述,于我而言是一种思想和理论上的提升,开阔了我的视野,解除了我的困惑,增强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朝闻道,夕死可矣!”明年,我将退出教学岗位,但这次参训却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期待,尤其是在阅读方面给我指明了方向:我将在职业生涯的后阶段,积极向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新理念、教学新科技和管理新方法,认真对待语文教学的每堂课,珍惜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 湖口中学参训教师沈文娟发言实录。</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位教学岗位上的新兵。可以说,这两天的参训我收获满满。我感受到宦振宇博士幽默的谈吐、邝胜孙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廖志瑜老师饱满的教学热情以及黄春英老师流畅的语言表达。正像一位参训教师说的那样:文学之光照进了我的心灵。 历经六天的参训实践,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想当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多看书、多写作;想当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要扑下身子,走进学生心灵,想当一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就要团结众多同仁,取长补短。总之,参训的时光短暂,而教学的铃声漫长。青年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时刻提醒我们,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经常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p><p class="ql-block"> 古语有云: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我将勇敢面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也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这些困难,历经六天的参训,我找到了力量之源。</p> <p class="ql-block">参训带来的收获 </p><p class="ql-block">1、参训让我强烈感受到,自己知识更新的速度落后于优秀教师。在教育科技和教学手段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一线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掌握前沿科技,把最新的理念和科技应用到课堂。只有思想理念的更新才会有实践的创新创造。</p><p class="ql-block">2、参训提升了我做一位语文老师的勇气和信心。在农村学校的二十年教学生涯中,我担任过英语、历史、政治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有时是哪里缺人就到哪里。进入县城中学后,我也曾对自己选择任教的语文学科有过动摇,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让我慢慢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收获了一点点成功。这次,很幸运听到廖志瑜老师的讲座,我更加笃定自己的选择。深知语文教学的天空无止境,语文教学的实践却大有可为。 </p> <p class="ql-block">参训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曾经给年轻老师有过三点建议:一是教师要永远将不敬业视为失职;二是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三是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廖志瑜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了湖口的参训教师。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给自己一把教育的尺子,量一量教学生涯的过往;也会给自己一架教育的天平,称一称教学时光的轻重。</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苏东坡先生写下《石钟山记》的湖口,在浩瀚的鄱阳湖边,有一群人身背行囊,跋涉前行。他们分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鼓声,随后望向身后高高的船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