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师要想获得专业发展,既需要主动的个人研修,更需要精准有效的团队研训。无论是教师个人成长,还是学科团队成长,都在呼唤新的教研活动。</p><p class="ql-block"> 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了本次“卷入式”教研活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课例+现场互动”的组织形式,将教研组全员自下而,上地“卷入”,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为教师搭建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实现教研从被动走向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5月12日14:00,数学老师们准时来到了大会议室,参加三年级数学组集备展示。</p><p class="ql-block"> 集备开始,孟慧老师介绍了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及教学建议等,本单位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感受本单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 张璐老师主备的是第一课时《年、月、日(例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入年历表,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探究出大月、小月、特殊的二月分别有几天,中间穿插具有趣味的拳头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最后通过多道习题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试讲完毕后,薛老师等各位老师积极发言,踊跃提出改进意见,比如多出示几年的年历表有利于学生观察、区分农历与公历、调动已有经验说说关于年月日还知道哪些知识等。</p> <p class="ql-block"> 最后,程主任和孙主任对备课环节及本节课设计提出建议。备课时可以按环节进行提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练习要有层次性,填空和判断这种常考题型要加上等。</p> <p class="ql-block"> 张立双老师主备的是第二课时《年、月、日(例2)》,张老师通过观察2010~2020年2月份的日历表,得出2月有28天的是平年,2月有29天的是闰年,每4年出现一个闰年。最后通过习题巩固“如何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一重点内容。</p> <p class="ql-block"> 中间张老师对于如何能让学生发现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这一环节提出疑惑,三数组老师积极发言,提出可以通过规律排列引导学生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试讲完毕后,其他年级的老师也都积极参与讨论课件修改和环节设计,为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一堂课而献言献策,仔细打磨。</p> <p class="ql-block"> 刘瑞英老师主备的是第三课时《24时计时法》,通过小丽的一天出现了多次12时引发争议,强调12时计时法必须要加上时间词才准确。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刘老师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帮助孩子们加深理解。</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说课完毕后,老师们就导入环节积极讨论,最后通过解读教参找出了最合适的导入方式。</p> <p class="ql-block"> 柳士笑老师主备的是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柳老师利用复习导入唤醒旧知,通过解决“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这一问题让学生们展开讨论,给予充分的时间去理解题目思考解题方法。最后整理出来解决问题的四种方法,并利用现有经验继续得出了求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的方法,环环相扣。</p> <p class="ql-block"> 最后程主任和孟老师对于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发言,希望通过本次正规的备课活动能引发教师去思考以后的工作应该怎样去做,规范教师的备课方式。</p> <p class="ql-block"> “卷入式”教研不仅是活动形式的改变,更是教师参与意识的洗礼。在“卷入式”教研中,人人备课、人人议课、人人辩课,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有思有悟,有研有得,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伊文文</p><p class="ql-block">审核人:苗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