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海岛军营——寻觅我那年轻时的身影(2023.4.26——28)

飞腾一3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飞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撰文/飞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排版/飞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乐/酷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海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座小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是在我梦中 萦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岛上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处军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我心中的 绿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要登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上山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寻觅那 年轻的 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要走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下海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寻找那 留下的 脚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脚……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芳菲春日暖,气候宜人行。2023年4月26——28日,在我心中酝酿多年的“计划”终于开始付诸行动了,我要回来看看,看看那孤悬于黄海海面上的难以忘却的小岛,我要回来探亲,探望我当年曾住过的用石块砌成的军营,去寻觅,寻觅那个在十八岁起时就多次来过、住过这里的年轻的身影,并把一生中最好的青春时光都留在海防、留在这里的每个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三点,我们走入海风轻拂的海港,在很小的候船室里,几名都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妇女是从市里回岛的居民,听说我曾在岛上当过兵,这次是特地回来看看海岛,看看军营,非常的热情和兴奋,忙问是哪一年在岛上当的兵,这些老妇们虽然头发已经花白,皱纹也是满面,当年可都是“英姿飒爽五尺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海岛女民兵,那种海边妇女的炽热、爽快的精气神还是不逊当年。她们对在岛上当兵的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岛上就只有一个渔村几十户人家和驻军的一个连队,在“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风云年代里,海岛民兵和连队战士,经常白天同在操场训练,夜晚同在海边巡逻,一起学习受教育,一起守护海防保卫海岛,军民关系、军地联系十分密切。这都过去四、五十年了,仍然能记得那些年在岛上服役战士的相貌,还叫得出姓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岛的小客船,是每两天开一次,上午和下午各一班,旅游船票(含返程)60块钱,岛上居民收4块钱,她们就跟旅游公司说我曾在岛上当过兵,给我按岛上居民的标准收,因为我是和老伴一起,售票员就让我把返程的票一块买了,一共只花了16块钱。这些老姐妹们,还特地叮嘱我,以后,如有当过兵的再要是来岛上旅游,一定要告诉他们,就说是在岛上当过兵,不用花那么多船票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小客船的舱室舷窗向外看,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挺拔圆润的大乳山,西斜的阳光照射在山脚下的海边,停泊着一排排正在休整的渔船,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看到这些,就会被这种景象所感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唐朝诗人杜甫的著名诗句不由自口中吟出。在休渔期和大风警报期间,从海上回港的渔船会更多,那高昂的船头,飘扬的红旗、整齐排列在岸边,连绵数里的阵容,颇为壮观,真的似乎是遥远年代的东吴战船停泊在赤壁的场景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想我当兵第一年春天上岛,是跟随班长等几个老兵来的,班长是牟平人,那时生活标准一天为四毛五分钱,顿顿是萝卜块、白菜汤,很少能吃上肉,一听说是要上岛,可把他们高兴坏了,连队有个小机船,是有驾驶楼、有船仓盖的那种,能在上面睡觉做饭,老兵们知道,船上的人最不缺鱼吃。渔民在海上做鱼不用油,不用盐,不用姜醋,不用葱,没有调料做出来的鱼也挺好吃。就是把刚打上来的鱼,在船台上破开肚子,拿到海水里洗一下(海边的老百姓做鱼,那个鱼肠、鱼肚、鱼漂都不丢的),再舀上几瓢海水,炖熟了就吃。我们上船后就一齐涌入船舱,果然还剩半锅没吃完的鱼,已结成了冻状,老兵们夹起还是冰凉的鱼块就吃了起来,一边说:真好“逮”(“dai”,当地方言),“这要再有个粑粑(玉米面和豆面+苏打揉面贴锅上的饼子),就更带劲了”,我也挑了一块,吃在嘴里觉得非常的咸,这海里的鱼,又用海水煮肯定咸,不过甭管是好“逮”不好“逮”,反正我们吃的是肉(鱼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客船开动了,不一会就靠近了大乳山的脚下,原先北海舰队某巡防区的护航护渔的海军快艇和码头及补给点不见了踪影,正在建设中的跨海大桥高耸的侧索塔柱进入眼睑,这是起点位于辽宁丹东市,一路沿着我国东部海岸向南到广西东兴市的国道G228丹东线,位于威海市乳山的出海口连接点在建的乳山口大桥,是山东省内最大跨径的跨海悬索桥,2024年即可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东连乳山、西接海阳的大桥,为烟台和威海两地人员、物资、经济和旅游文化的交流又增添了一条新通道,两地人民多少年来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到那时,就是我们美篇目前正在组织的《四十天畅游祖国的海岸线》旅行团,也或可能来此地打卡、观海景,过往车辆也再不用绕行50公里,可径直从这里继续“亲海”行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海上,风和日丽,波平浪静,蔚蓝的海水被小客船犁出两道雪白的浪花。此时我想起,四十二年前的一个深秋,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乘“挂机”上岛的“遭遇”。这天岛上连队在晚点名时发现少了一名战士,找遍营区和渔村,都没有找到,只得上报,我是军务参谋当晚正在司令部值班,团首长是姜汝端政委值班,接电话后政委叫别人接替我跟他上岛,由于天又很晚了,岛上情况不明,还要驱车坐船,我背上手枪,又让警卫排送来一支压满30发子弹的五六式冲锋枪,我知道,真要是有事话,还是它好使!与我同年入伍的小车司机是泰安籍志愿兵刘会发,驾驶着吉普车飞快的向乳山口码头驶去,道路两旁都是农村的庄稼地,夜幕下,车灯射出的两束强烈光柱,把一只硕大的野兔给惊着,突然窜上公路上,沿光柱并没有跑出多远,瞬间就被碾于车轮之下,我和刘会发目睹了整个过程,心里好激动,要是平时,一定会大喊:“兔子、兔子”!这时可就像事先约好的一样,谁也没敢吭一声,因为政委就在后座坐着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码头上等候我们的是从渔村来的小木船,说是船,也就是过去那种摇撸的小舢板,在摇撸的位置挂了一个潍坊厂(即现在上市的潍柴动力)生产的195型柴油机连接着螺旋桨作为动力,俗称“挂机”。那时在山东这个地方使用这种柴油机很普遍,装配的有拖拉机,挂上皮带,可以带动抽水机、粉碎机、磨面机等,通用型的,动力强,故障少。渔民口中指这种敞开舱的小船叫“挂机”,那种有舱室的叫“机船”。漆黑的海面上有航标灯,“挂机”跑的挺快,一开始还算平稳,可是驶入出海口后,就感觉有明显的风浪了,这天晚上海面风力,大约有三四级,小船在浪涌的作用下,特别是越往外海行驶,风浪越大,小船一下窜上来,一下又跌入浪谷里,就像飞机刚离开地面,在气流中忽上忽下,最最是船头赶上大浪,一个浪头打来,撞击船头迸起的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浇湿了我和政委一身,这时候才想起,来之前为什么没拿个雨衣穿上,既挡风浪又御寒。小船猛烈的晃动,心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就是得死死的抓住船帮不敢松手,心想要是给甩到海里,那可爬不上来。遭这么大的磨难,等我和政委上了岛,这个战士却自己回来了,说是有点心事坐在营房下面的水窖附近的一个陡坡处散散心,哎……,给我们开了一个太大的“玩笑”,搞得我们紧张了一个晚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好了,今天我们乘坐的是工业化生产制造的现代化客船,在船舱里面有座位坐着,每人座位下都放置一件救生衣,也不被风吹浪打,不会日晒雨淋,为了安全,当然也不给上船舱外去观看海景,船上舒适感还好,安全系数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客运港码头开始航行至出海口不久,远远能看见海面上卧着两个绿色的小山,这就是小青岛。小岛面积不大,只有0.4平方千米,由南岛和北岛组成,退潮可以行走。那时候岛上没有电,一到晚上,岛上除了军营的窗口还能见到微弱的灯光外,全岛漆黑一片。连队配有一台发电机,晚上定时供照明用,在熄灯前二十分钟时,灯光会忽闪几下发出信号,战士们即明白马上就要熄灯,得赶快洗漱上厕所,不然就要摸黑。岛上虽有两口水井,但那个水说不上是什么味,要不是口渴的话真的喝不下去;海岛在建营房时,就在陡坡下建了一个很大的水窖,将营区、营房屋顶下的雨水引入存储饮用,井水作为它用,村子居民每家也有水窖,和西北地区建设的那个“母亲水窖”,没什么两样,我上岛去喝那个水窖的水,怎么也是觉得有海腥味,泡茶的茶水,既不是绿色,也不是红色,是暗色的,就连我们从家乡带来的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清代贡茶、今朝国礼的著名绿茶“六安瓜片”,也没得了那特有的清香味来。岛上用水紧张,不用说要畅快的洗个澡,缺水时还得定量分配;有一年的春天到夏天,半岛就没有下上一滴雨,昆嵛山下的米山水库都见了底,小青岛上的水井枯了,水库干了,水窖里的水也用快完了,岛上军民吃水困难,那个时候正好我也在岛上,是跟团首长在这个连队蹲点,向师里汇报后,很快警备区船运队的水船满载青岛运来的崂山水(崂山水库),顺着输水管道注满了连队的水窖、水池、水缸,战士们也是第一次喝上了“崂山矿泉”,暂时告别苦涩海腥味浓的雨水,高兴了好一阵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鸟瞰小青岛的图片来自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上航行半个小时,我们乘坐的客船靠上小青岛码头。四十多年了,小岛变化非常大,沿岛周边的沙滩和礁石,全部建成为海参养殖池;原先连队使用的水窖也被削平,在这里新建了一个更大的码头;南岛和北岛之间,过去遇上涨潮,交通就会中断,现在也建成了一座名为“三八桥”的水泥坝桥,南北连成了一体;原先光秃秃的山顶及坡都成了密密的松林,而北岛几乎全部被松树林覆盖,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小青岛。岛上现在从陆地接上了供水管道,用上了自来水;铺设了海底电缆,海岛通电了;拉上了光缆,岛上现在有宽带,有信号,打电话、上网和陆地无异;岛的山顶处,还安装了一部对海雷达,渔村也告别了过去那种低矮狭小的石块垒砌的石头房,都新建成宽敞明亮大瓦房,现代家电家居一应俱全,渔村也办起“渔家乐”、民宿,有了卫生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渔村的对面就是军营,当年驻防的是我们守备团一营的守备一连,辖八五加农炮排、八二迫击炮排、重机枪排、步兵排、指挥排,配一部电台。一九八零年调整编制,又增加了一个高射机枪排,是我受领的任务去胶州湾口南侧的黄岛后湾营房接领的,我带领这个排三个班的战士和装备,乘坐船运队的登陆艇,从后湾出发,在海上航行了近九个小时,把这个排接到了岛上。乘登陆艇在大海的浪涌中航渡,真的不好受,刚驶到崂山附近,就都晕船了,东倒西歪的偎在艇上甲板边侧,我怕人掉到海里,告诉他们紧紧抱住艇边护栏的竖柱,把头朝向海水,吐也不要弄脏了舰艇,不久除了我们的高射机枪没有“吐吐”(突突)之外,所有人都把早晨送行的“滚蛋饺子”(战士语)全部吐出来了,最后吐出来的都是水……。那时我们戴解放帽的陆军,非常羡慕海军的大檐帽,通过这一次亲身体验,看来海军的大檐帽,真不是那么容易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除迫击炮排驻守北岛外,连部及其属所有班排都住在南岛北面坡下一侧,因为地形限制,营房是建设在北麓陡坡一线,上了码头后,抬眉就能见到照片上的营门,“海防前哨”这四个大字,还是那么醒目,营门背面上写的是“海岛战士之家”,依然十分亲切,只不过年代已久,蒙上一层沧桑感,但是这种沧桑和陈旧在当今,凸显得多么的珍贵,她记录的是我们的军旅岁月,维系的是我们的情感纽带;门前这个小小的广场,是岛上放电影的地方,放电影时,部队和老百姓各占一半,热闹非凡,彰显的是军民一家,鱼水深情。走进营门,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那伴随我们军旅中嘹亮的军号和“一二一”、“一二三四”雄壮的口令!仿佛看到在炮场上,一声“开架……”,炮手们在十几秒的短暂时间,分别揭去炮衣,打开大架,安装好瞄准镜的敏捷身影,仿佛还能看到一队队战友行进队列向我走来,仿佛……,仿佛……,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一切,仿佛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营房保存完好,原来八五炮排住的房子现在被岛上村两委,做为办公房和海岛卫生室,市公安、海警派出机构和海面监控室也安在这里,原来的火炮训练场,新建了一座民居;连部和及其它班排居住的房子,还有伙房、饭堂都搞成了海岛军营文化园和渔家乐,由于三年疫情原因停止开放,一把把大锁和铁门关的严严的,没能进去看看原先我们住过和工作过的宿舍;只是北岛那里,由于居民少,那几间营房成了养殖户的仓库,外面荒草丛生,我看了觉得有些伤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国后五十至七十年代,为防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国家投入巨资在海岸、海岛建设大量的国防工程,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岛上也很早修建了环岛路,用于火炮、车辆、人员机动,构建了观察哨、坑道、地堡、堑壕和交通壕,这些设施现在都还存在。小青岛是乳山港出海口的屏障,守护着航道,是我海岸防御的前沿阵地,地理和战术位置非常重要。我任团保密员时,五九年入伍的山东泰安籍炮兵参谋孙永顺给我说过,美蒋匪特对我袭扰,两次从小青岛东南数海里处,乘橡皮舟在海阳的大辛家登陆,孙参谋是换防之前的五十一团留下的,对防区情况非常熟悉,说一次是1963年10月6日晚上,敌一个16人的特别行动队,在我守备师防御地域海阳大辛家登陆,刚上陆不久即被我包围,打死2人,余下全部俘获;第二次是1964年夏天的一个夜里,有12个人约一个班的匪特身着我军干部战士的服装,也是在此地域登陆,上陆后其携带的美式枪械和言谈举止很快就被我军民发现识破而被迫缴械投降。当时我军情报工作做得好,这几股敌人从台湾出发的日期、人数、坐什么船,登陆点,他们一出发我们就知道了,部队早就严阵以待。我们师驻守这个重要地区,也是毛主席曾经圈定的战略“要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如今,呈现在我的面前这些淹没在荒草、树藤中的坑道工事和设施,在向我们昭示:那个诱敌深入、人民战争的年代已经结束了!当年我们用桩砦、三角椎、铁丝网拦阻,用加农炮、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及轻重机枪打击抢滩上陆之敌的作战手段用不着了!随着综合国力上升,新型装备列装,我们已经由海岸、海岛防御向远海、高空、太空推进,制敌形式、手段已经多样化,能更有效的保卫祖国安全、领土主权不被侵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岛的最大不便是交通问题,就像影视节目反映的一样,过去有来队家属十几天的假期可能会因为遇到大风开不了船,人还未上岛假期就到,还没见上面就得回去了;岛上的报纸、信件投递时间也比陆地时间长,十天半月的不算个事;岛上的大姑娘往外嫁,不愿留在岛上;连队战士下岛也不容易,就有战士上岛当兵,三年之后下岛退伍,服役期间就没有下过岛;如遇大风不能开船,岛上的人要是突发重病,是没有办法的事,考虑这些特殊情况,海岛守备连编制有军医,岛上文化枯燥,还配有一部十六㎜的电影放映机。岛上主要是渔业,年轻力壮的出海打渔,一出去就是二十天两个月的,年老体弱的在岛上种地,妇女们织渔网。海岛虽然艰苦,但海里东西多,礁石沙滩什么螺什么贝类、螃蟹有的是,我在岛上跟着赶过海,在北岛的浅滩里,可以说挪动一块石头里面就有好几只螃蟹,这种名叫“赤甲红”的螃蟹还挺大,四五个人一起赶,很快就能抓满一水桶,其实岛上连队生活比陆地连队生活好,生活费比陆地连队高一角钱,还能经常吃到鱼。有干部战士还想来岛上,在海岛上服役有海岛补贴,干部能提前五年带家属。那时候,在海边和岛上的渔村,像现在市面上每斤五、六十的琵琶虾(比大对虾肉好吃),因为海产品丰富,人们都不稀得吃,而用来攒了粪了(沤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当地养殖海蛎子成了主业,打鱼的不多了,现在岛上年轻人除了上大学后在外面工作的,都不会离开岛,养海蛎子收入很高,最多年收入能达四五十万,少的也有二三十万,谁还用去外地打工,倒是岛外的人来海上打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他们在城里买房,孩子在城里上学,自己在海上干活,下班后上陆即开着车回城里住。岛上只有那些一直生活在岛上的老人们,他们是觉得闻不着海腥味,听不着海浪声,睡觉不踏实,不愿离开海岛。老人们有的也办起了民宿,我们住的是个退伍军人的家中,我和他们聊天,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一起回忆当年军民的往事,也是感慨万千,民宿主人要我在岛上多走走、多看看岛上的新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走在海边,一个看海人热情招呼看他的海参池。我了解海参,最先是团里山东栖霞籍的管理股刘桂林股长,他也在这个岛当过连长,我们团原来驻烟台,电视剧《父母爱情》江德福当团长的那个海军要塞下属蓬莱守备区换防时,我们团是顶替它们一个团到半岛南部来的,刘股长说六十年代他在烟台倥侗岛当兵,有段时间不知道什么原因鼻子老流血,后来去医院才晓得是连续吃了好多天海参吃的,海产品是发物,年轻人本来阳气就盛,再火上加火不流血才怪呢;八七年,我去威海刘公岛参加“守备连海岛防御战斗演练现场会”,看到海水里的海草中都是海参,我伸手在里面一摸,就抓了两三个,刘公岛是军事禁区,捕的人少,听说之前岛上有个连队司务长特地买了潜水服,在岛的偏僻位置抓海参,一年能收获几十斤的干海参。今天这个看海人,要我们看他的海参,是把我们当成北京来的有钱人了!海参是贵重补品,岛上生长五、六年的活体一斤只能称上两只,池边交易每斤就超过百元,养殖海参效益非常的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参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前期投入大,是因为建池的水泥沙子都要由陆地运来,在海里拦截海水修建,成本高,只有那体制内有权、有钱、有路子或那财力雄厚,势力大的人才能入圈。在岛上养海参,基本不用管,自然生长,雇个人看着,勿须自己亲力亲为,在全国无论哪个大城市的家中,可随时通过“海康威视”观看参池及附近海景,持股的坐等分红就行。十多年前,当地有一个交通局长,用国家下拨的岛上码头建设款,私下为自己建了两个池,后因码头工程质量暴露被举报。地方这些事啊,如同参池里的海水波平水浅,参池外的海水深的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天到了,我看网上讲现在就是出参的时节,说春天的参肥,我们住的民宿主人说,春天的海参肚子大,看的很肥,当地人叫“花参”,是肚子里有籽,杂物多,看似很肥,其实肉薄,秋天的参肉厚,才是真正的肥,买参还是买秋天收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登上海岛的山顶看大海(见照片),海洋养殖科技的发展,已使现在的海岛,全被养殖区包围。照片下半幅是岛的西北方向,那是海阳市的大辛家,上世纪六十年代美蒋匪特就是从那个地点登陆的,现在岛屿陆地之间除航道外都成了海上养殖区,左边是海阳核电站,再往左出了照片位置,是凤城海上卫星发射基地,可在那里的近岸水域发射多种轨道卫星;照片的上半幅是海岛的东面海域,在肉眼能看到的几十公里的海面都是红红绿绿的浮漂,下面悬垂着海蛎子笼。这种笼过去是养扇贝的,八五年我们守备团在总后提出伙食要达到“斤半加四两”(蔬菜+肉、油、鱼禽蛋、豆制品)标准时,向县里在烟墩山以东要了一块海面也养过扇贝,在投苗和收获时,由我们营派一个连的兵力去帮忙干活。现在养殖多改成养海蛎子了,按广告语说海蛎子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而身价大增,这里已成为北方最大的海蛎子生产基地,一年四季销往全国各地,我在这里向美友们悄悄的说:“秋后春来时,口味才最佳!作用也没那么大!”,如果大声说,哈哈,可能就影响销售了。再往前看,海天一线上,矗立在大海中的巨大风叶及风机塔隐约可见,那是海上风电场,建设在离岸很远的海上,这里成为全国第三大风电机生产基地,从岛上回来时,正填海扩建的泊位和高大厂房建设的场景,可看到山东省提出再建一个“海上山东”目标,在当地的发展势头正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7号,上岛的第二天中午吃饭时,民宿主人说海事局发布了大风暴潮消息(岛上的老百姓不但能接到气象局的气象预报之外,还能接收海事局的消息),明天(28号)不开船,客船属于交通部管理,有严格的规定,海上超过规定的风就不得开船,自山东省气象厅发布了大风黄色预警后,我也有思想准备在岛上再住几天,不知道大风什么时候停,才能有船离开岛。28号一早却有了好消息,主人告诉我们快吃饭,说是怕我们在岛上避风着急(是真的急),为我们找了一条船,其实主人还有一个考虑,是她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一家“五一放假回来,这样正好大家都方便,他们联系好了给陆地送海蛎子小船,要我们吃完饭就去码头等着,还没等吃完饭,来电话告诉船到了,我们也不能叫人家等的时间长了,什么也不顾了,一路跑向海边,道边的人和码头的都在喊,快点快点!海水不停涌动,船也随之左右上下晃荡,上船要紧,我老两口都近七十,也快速来了个“跳帮”,刚踏上了船,船就离开了岸,装运海蛎子的笼子堆满了船舱,实在是无处立足,只能将就着背朝前坐在湿漉漉的船头,这真是:“老两口坐船头,在海上晃悠悠,只要能下岛,那管那海风吹的后背冷嗖嗖”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重返海岛军营之旅历时三天,在岛上,居民都说老兵们经常有回来看看的,就在我上岛的前一次班船才下岛的有曾在岛上担任机船驾驶员,七六年入伍山东广饶籍战友李焕才和炮排的七五年入伍安徽灵璧籍战友齐建刚,原岛上的战军医见了他们俩。在岛上当过兵的,因为对岛、对军营的热爱,对青春、对军旅的怀念,是很多岛上的老兵们要回来看看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我这次经历,如果老兵回岛,为船期原因,就得待上三天住两晚,只为故地重游,一天足矣,乘上午八点的船上岛,四处看看,下午坐三点半返回的船即可,如需住在岛上,民宿条件不是很好,只能将就着,但可以吃吃农家饭,像地瓜汤(用鱼汤做卤下的地瓜面面条)还不错,吃海鲜的话得提前告诉主人准备新鲜的,行前一定看好那几天的天气预报,要是赶上风暴可就得在岛上多住几天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次得亏民宿主人的女儿回来,给找船下了岛,不然,就得在岛上过“五一”。我们下岛不久,风暴如约而至,海上风大浪高,在此引用毛主席《浪淘沙 北戴河》的诗词一段:“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场席卷黄渤海的风暴潮至海上所有的船只都回到了港口避风,海岛与陆地交通又暂时中断,我已离开了小岛,但是对我们这些曾经驻守过,有着太多回忆的老兵们,对海岛军营的那份情感!对过往军旅生活的那种思念!是永远中断不了的!(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