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2日下午,武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鹏就武安文化丛书编纂出版进行专访。武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武安文化丛书编审孟天顺,武安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武安文化丛书主编刘玉平,武安市第十中学原党总支书记、武安文化丛书副主编牛保增,武安文化学会副秘书长、《武安文化脉系》副主编邵慧敏接受采访。</p> <p class="ql-block"> 孟主任从出书初衷、攻坚克难、丛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孟主任指出,武安文化丛书出版赠送以来,受到领导和社会肯定与好评。其作用:可以使读者,特别是武安人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厚重文化和民间习俗,进一步认识家乡先辈们的聪明才智,进一步热爱可敬可爱的家乡。其意义:通过弘扬武安地方文化,展现武安辉煌的悠久文史,激发人们建设文化强市的动力,更多更好地研讨编写武安文化书籍和影视作品。其价值:留传后代,随着时间的流逝,为后人了解先人的文化足迹提供宝贵的抢救性史料。可以说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后世的好事。 </p><p class="ql-block"> 孟主任强调, 武安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邢乃玉对丛书编写出版予以大力支持,新金钢铁集团董事长高万军,总经理高扬慷慨捐资赞助,我们特表示衷心感谢!</p> <p class="ql-block"> 刘局长回顾了武安文化丛书的编纂出版历程。他说,领导重视是关键,企业赞助是基础,埋头苦干是前提。武安文化丛书共10本,计465.8万字,连同序言后记,篇首附录,共470万字。为确保内容翔实,条理清楚,特色鲜明,经得起时间检验,同时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既可作为工具书,又可作为普及地方文化的通俗读物,服务当代,流传后世,盼为经典,编辑认真负责,倾注了大量心血。武安文化丛书抢救性记录武安历史文化,挖掘武安人生活的文化内涵,可谓当代武安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佳作,必将为传承弘扬武安地方文化发挥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牛主席说,编纂出版武安文化丛书,武安文化志愿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坚定做一件事,就要做成做好,咬牙坚持到底。无私奉献,从不张口谈回报,抬手讲待遇,只说付出,甘当武安文化志愿者。我作为《武安农耕文化》主编,搜集整理资料之难,至今记忆犹新,辛苦奔波在城市乡间,苦口婆心协调采访相关人员,才有了丰富宝贵的资料支撑。孟</span>主任和刘局长在武安文化丛书编纂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艰苦努力,作为编审和总编,整体把控,细节琢磨,没有节假日,一心扑在武安历史文化研究上。执着严谨,千辛万苦,宁愿耽搁家中事务,也不影响武安文化丛书编纂。</p> <p class="ql-block"> 武安文化学会副秘书长、《武安文化脉系》副主编邵慧敏说,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档案,它将失去历史而变成传说。自磁山文化起,武安十大文化脉系里的一街一巷、一匾一额、一粥一饭、一砖一瓦,甚至一字一句的方言均以档案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勤劳智慧的武安人民洪纤巨细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绵亘不断的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 武安文化丛书的出版不仅把美学潜能转化为了物质力量,也把历史积累转化为了现实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