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瞻仰民国海军上将陈绍宽故居 【福建】林鸿坦

美伦居士林鸿坦

<p class="ql-block">民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故居,位于福州火车南站广场西侧,故居掩映在绿树里,坐北朝南。抗战后不愿打内战的陈绍宽回乡隐居,在这里生活了23年。故居为民国初期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正门脸为西洋建筑式样,门额上却堆塑中式狮子图形。外墙是福州传统的马鞍式封火墙,两侧墙上却又开了四个西式窗户。</p><p class="ql-block">故居门前有一处埕,正面墙为西洋建筑式样。高大的鞍形封火墙带有典型的福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主座为穿斗式木结构,前、后天井,单进,进深7柱,面阔5间。故居现辟为“陈绍宽事迹展列室”,展列室墙上挂着主人在不同时期的照片。</p><p class="ql-block">陈绍宽几十年戎马倥偬,1945年,抗战胜利,陈绍宽先以海军总司令的身份任受降官,代表中国海军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出席对日受降仪式,后又以中国海军代表身份,在南京出席中国战区对日受降仪式。因拒绝打内战,作为抗日功臣,民国海军部长、海军上将的陈绍宽被迫解甲归田,回了胪雷老家。</p><p class="ql-block">故居西后侧为后院,正座西侧为花园。花园内茂密的树木下由一座月型的水池,一座日型的池塘和一座四周环水的亭子组成,三者间水道相连。这正是主人的职业的再现,日型的池塘象征大海,月型的水池象征军港,四周环水的亭子象征指挥塔,相连的水道象征江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满江红.瞻仰民国海军上将陈绍宽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福建】林鸿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水千寻,碧云护、海涛如戟。步胪雷,躬身瞻拜,声声低泣。松影叠重青映屐,家山花自香成袭。百年功过自有评论,英雄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谁持有,如此力,谁能跃,风云檄。正春风习习,艳阳无极。航母扬波前事杳,而今大道多良策。望故居不语立多时,情难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陈绍宽(1889—1969年),字厚甫,闽侯县人。“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投身中国海军建设,从“镜清”练习舰上尉大副累升至海军部上将部长。抗战胜利后因反对内战被罢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陈绍宽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年代为民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配乐诗词朗诵《满江红.瞻仰民国海军上将陈绍宽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林鸿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诵读:张 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水千寻,碧云护、海涛如戟。步胪雷,躬身瞻拜,声声低泣。松影叠重青映屐,家山花自香成袭。百年功过自有评论,英雄色。 </p><p class="ql-block">谁持有,如此力,谁能跃,风云檄。正春风习习,艳阳无极。航母扬波前事杳,而今大道多良策。望故居不语立多时,情难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2日</p> <p class="ql-block">陈绍宽(1889年10月27日—1969年7月30日),字厚甫,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中国近现代海军将领,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陈绍宽早年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14年任海军总司令部副官。1915年派往美国学习。次年赴欧洲各国参观战事。1918年任驻英使馆海军武官兼留学生监督。1919年以中国代表团海军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会。</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时随海军总司令杨树庄归附国民革命军。1929年任国民政府海军部政务次长兼第二舰队司令。1931年升任海军部部长。任内在争回测量、引水等多项主权和西沙群岛的领土,以及对海军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多有贡献。1935年晋升海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执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7年指挥江阴海战,翌年改任海军总司令,并参加武汉保卫战。1945年5月赴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8月代表中国海军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出席盟军对日受降仪式。9月再以海军代表身份参加南京受降。年底归隐福建。</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后期拒绝赴台,并策动一部分海军官兵起义。</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是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及民革中央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69年,陈绍宽病逝,终年80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绍宽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年代为民国。</p><p class="ql-block">简介:民国十年(1921)陈父伊犁主持兴建,1960年重修。陈绍宽退出国民党海军后,一直居于此。故居为三进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4平方米。一进为门房立面做拱券门窗,女墙,立面墙体刷海军蓝。二进设前天井、披榭、主厅。三进设天井、披榭、后罩房。主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山墙。明间厅堂内条石铺地。花格门窗上雕有“周公六行、管子四维”“世守共和、家传孝友”等字。西侧有花园,园中设凉亭、假山、鱼池等。陈绍宽(1889-1969),字厚甫,闽县(今福州)人,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被选送英国留学,历任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策动海军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长等职。</p><p class="ql-block">2018年,陈绍宽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东、北至火车南站西广场,南至道路,西至胪雷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光明磊落的陈绍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绍宽(1889—1969年),字厚甫,闽侯县人。“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投身中国海军建设,从“镜清”练习舰上尉大副累升至海军部上将部长。抗战胜利后因反对内战被罢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光明磊落当好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绍宽说:“不论做官与做人,都要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还说,“当官不是终身职,而做人却是终身的事。不当官,人还是要做的。”民国18年(1929年)陈绍宽以海军署中将署长的身份,亲自率“应瑞”旗舰护送蒋介石第二次西征,大获青睐,民国21年(1932年)便升海军上将,正式出任海军部部长,可以说是当了大官,但他对蒋介石仍然若即若离,不肯同流合污。陈绍宽的妻子早逝,此时仍然是孤身自守。蒋介石想用美人计收买他,便让宋美龄出面,把前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女儿介绍给他,好让陈绍宽对蒋介石感恩戴德,成为蒋氏王朝的“死党”,可是陈绍宽却不想拉帮结派,不领这份情;婉言谢绝了这一桩的亲事。这样他不受蒋介石的笼络,蒋介石手下的人做了坏事,也敢于揭发。比如说海军电雷学校校长欧阳格,是蒋介石的亲信,但在布置鱼雷阻塞线中贪污巨款,破坏抗战。陈绍宽义愤填膺,无情地揭发欧阳格的罪状,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逼得蒋介石也不得不忍痛枪决了欧阳格。此后陈绍宽更不肯让蓝衣社、军统等特务组织打入海军,一旦发现谁是特务分子,立即开除。</p><p class="ql-block">这样,陈绍宽自然要得罪蒋介石。蒋介石先是想让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取代陈绍宽。民国31年(1942年),美国海军上校梅乐斯访问中国,拜会陈绍宽。第二天军政部便有公文转到陈绍宽手里,说以后接待外国友人需经军政部批准。于是梅乐斯便被戴笠接走了,气得陈绍宽要向蒋介石告状。以后有人告诉他这是蒋介石意思,他悻悻不乐说:“真是怪事,海军的人来不由海军接待,这是什么道理!”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不让陈绍宽接收敌伪海军。陈绍宽的肺都气炸了。他知道要同蒋介石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了,便用海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命令曾国晟和李世甲分别为“沿(长)江至上海接收敌伪海军大员”、“厦(门)台(湾)接收敌伪海军大员”。以后同蒋介石派出的陆军接收大员闹了许多矛盾。但陈绍宽觉得这是顺理成章,海军应该做的事,他就做得光明磊落,不落旁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反对内战罢官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陈绍宽也知道蒋介石要在海军“换马”,但他仍然泰然处之。这一年的初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山东半岛北渡辽东半岛。蒋介石电令陈绍宽率“长治”舰前往堵截。副官把电文送给陈绍宽的时候,陈绍宽气得手都发了颤。他对副官等人说:“抗战后,海军元气尚未恢复,且绍宽在抗日期中,报效无多,已愧对国人,若再参加内战,内疚殊大。”便借口军舰要修整,率“长治”南下台湾,远远地躲着蒋介石。蒋介石大怒,免去陈绍宽海军总司令职务,还指令军政部海军处副处长周宪章武装接收“海军总司令部”。陈绍宽并不留恋这一项“一品顶戴”,通电辞职,搬到南京扬子江饭店里去当寓公。当蒋介石觉得处理欠妥,要到南京召见陈绍宽的时候,陈绍宽不愿再见到蒋介石,即提早离开南京南下福州,隐居在胪雷乡。这时候的陈绍宽觉得“无官一身轻”了。当蒋介石两次派福建省主席朱绍良到胪雷,请陈绍宽“赴台共襄国是”的时候,陈绍宽说:“我年已逾花甲,心同死灰。岂不闻鸟返故乡,狐死首丘之说?若逼我去台,定从机上跃下,葬身闽海波涛之中!”他是何等的光明磊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廉洁自守品自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为官为民,陈绍宽都廉洁自守。别看他穿着将军服衣冠楚楚的样子,但他贴身的内衣都是旧的,甚至是补了又补的。有一次他的勤务兵郑依标替他缝补内衣的时候哭了:“部长,你为什么不买一件新的衣服穿?我们海军没有人穿像你这么破的衣服。”陈绍宽倒笑起来说:“傻孩子,这有什么好哭的?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吧!我们不要忘本。”他吃的也都是极其平常的饭菜。每月的薪俸800大洋。他只花120元左右,余钱全部寄在军部。有一次他参加庆贺英皇加冕典礼,蒋介石赠予巨额旅费,他一分都没有用,全部交给海军买军舰。到他解甲归田,带回30多箱行李,竟全部是书籍。以后这些书都贡献给福建省立图书馆,编为“厚甫书目”。</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绍宽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要职,但他依然俭朴如旧,把剩下的钱作为修建胪雷村“胪峰一桥”和“胪峰二桥”的经费。这就是陈绍宽的“做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故园春草(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一瞻仰陈绍宽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林鸿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南站的列车轰鸣声里,藏着一片被铁轨切割的寂静。陈绍宽故居的绿漆铁门半掩着,铜制门环上爬满暗红铁锈,恍若三十年前那个拒绝签发内战命令的黄昏,将军的指节叩击过的金属余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厅的西洋雕花门楣下,蹲着两只明代样式的石狮子。它们的鬃毛间落满梧桐叶,斑驳的脊背驮着"海军总司令部"的鎏金匾额残片。讲解员的手电光束扫过墙面,光影在泛黄的戎装照片上游移——1945年东京湾的咸涩海风,似乎还凝结在将军微皱的眉宇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院的月池泛着冷光,锦鲤搅碎倒映的云絮。我蹲下身细看,发现池底铺着青砖的"楚河汉界",当年设计者竟将整个东海舰队缩微在这方寸之间。月影西斜时,日池突然泛起粼粼波光,像无数未启封的作战地图在涟漪中舒展。穿亭而过的水道幽深潮湿,苔痕爬上木栈道的裂隙,恰似岁月在军港防波堤上咬出的齿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厢房陈列着半支断裂的派克钢笔,玻璃柜里的怀表永远停在凌晨三点。解说词说这是签署《海军抗战宣言》那夜的物证,我却听见铜制怀表盖轻轻弹开的声响,混着闽江的潮声漫过耳际。廊柱上的壁虎突然惊窜,带落几片褪色的作战地图残页,飘进天井积水里,化作小小的诺曼底登陆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故居屋脊的鸱吻在夕照中忽明忽暗。穿堂风掠过十二扇雕花木门,送来远处货轮悠长的汽笛。将军当年亲手栽下的白玉兰又开花了,花瓣飘过布满弹痕的青砖墙,落在"还我河山"的墨迹上,洇开淡淡的硝烟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瞻仰陈绍宽故居(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林鸿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火车南站广场西侧,一片绿树掩映处,便是陈绍宽故居了。那门额上堆塑的狮子图形,睁着圆眼,张着大口,却不知是向着谁咆哮。西洋式的正门脸,偏生嵌着中式的魂灵,倒像是主人一生的写照——西装革履下,裹着一颗中国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踱进故居,木地板在脚下吱呀作响,仿佛不堪历史的重负。墙上挂着主人各个时期的照片,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老者。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那张在"密苏里"号上受降的照片。他身着戎装,腰板挺直,目光如炬,与眼前这幽静的居所,恍如隔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的布局很是奇特。前、后天井,穿斗式木结构,分明是福州老宅的模样,偏生两侧墙上又开了四个西式窗户。这中西合璧的构造,倒像是主人一生的隐喻——学贯中西,却终归要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他站在"密苏里"号的甲板上,代表中国海军接受日本的投降。那一刻,海浪拍打着钢铁巨舰,他的心情想必比太平洋还要汹涌。谁曾想,仅仅一年后,这位海军上将就因不愿同胞相残,解甲归田,回到这小小的胪雷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花园的设计最是耐人寻味。月型水池,日型池塘,环水亭子,水道相连。这哪里是寻常的园林?分明是一个老水兵的梦境。日型的池塘是浩瀚的大海,月型的水池是宁静的军港,那亭子便是指挥塔,水道则是奔流的江河。二十三年隐居岁月,他的灵魂想必时常在这微缩的"海洋"中游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花园里,看阳光透过树叶,在水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忽然想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海军司令,晚年竟在这方寸之地,用一池清水寄托对大海的思念。他不愿让同胞的血染红海水,宁可让自己的壮志沉入这小小的池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的展列室里,解说员正对一群学生讲述着他拒绝内战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懵懂,眼睛却亮晶晶的。我想,这或许就是故居存在的意义——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险些被遗忘的选择,重新浮出水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故居,火车南站的喧嚣扑面而来。现代的铁鸟呼啸着掠过天空,而那位老水兵的灵魂,或许正乘着花园里的"军舰",驶向永恒的海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陈绍宽故居,则是一首未完成的交响曲,中西乐章交织,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交替,最后在一个老水兵的田园梦中,渐渐归于沉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诵读者简介】:</b>张勇,籍贯福建闽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多次在国内各地各级的戏剧、小品和歌曲比赛中获奖。原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书记,退休居南平。《石路花语》微刋特约播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林鸿坦,词曲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香港当代文学艺术协会理事,香港诗人联盟永久会员、《石路花语》微刋总编。现居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