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古玩的兴趣始于六十年代初后期,毕业后手里有了点银子便蠢蠢欲动,可惜当时沒市场,只能在文物商店隔了玻琍看。上海文物商店初设在外滩外白渡桥附近,古清花、单色釉、粉彩患数高居玻璃窗柜里,买东西要促侨汇券的,百姓只有看看的份。好在文物商店的几个老法师非常和善,饱看许久也总是笑嘻嘻的。有时还会从玻璃櫃中带着白手套轻轻取出,让你近距离观赏,不解时还会告诉相关知识如年代、窑口、工匠名头、背景、器物名称、藏品的稀缺程度、还有的在那里等。一个老法师的脑子就是一本百空全书。上海老法师还十分谦虚、诚恳、扑实、低调,不像横行在黄河北部的几个大佬张狂、牛B,绝对不会胡说、打逛语,黑的说成白的。所以地道北京人的王世襄先生生前将一生藏品全部捐给了上博,连到京装货的汽车也要沪上派去。大藏家张伯驹伉俪也是。那个时候也是真是懊惱,眼生生许多明青花以极低价到了洋人手里。不过上海也有地下市场,如福佑路鬼市,但囊中羞涩,寻摸点小物件也能一阵欢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