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千万万个同学群中,我们是其中一个,但又有自己特色,并以几个花絮文图展示。</p><p class="ql-block"> 就我这个在外乡的德化人由外向里看的感觉,先说个题外话。</p><p class="ql-block"> 常在抖音、各媒体上浏览,我们福建省德化人在对外介绍自己时,往往比较矜持,先往大了说是福建人,然后再拉上泉州,最后才说自己是德化人,说的都没错,但总觉得哪里怪怪,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地说是德化的、是德化人?我就不同了,我到哪里;加上我的口音,对方总会问:你是哪里人?我总是自豪回答:我是德化人。也强烈建议我们所有的在家乡的德化人和在外乡的德化人,以后,在各类媒体上,都要大大地写出、大大地说出“是德化的”、“我是德化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高调亮出“是德化的”、“我是德化人”?德化,全国全球唯一的白瓷都。德化,傲居闽中,山青水绿,环境优越。德化,县城中心一条丁溪末段水流由南向北流淌与由西向东流淌的浐溪交汇,呈现极其难得的独特景象。德化,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出色众多……,能有幸成为德化人,当然自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出福建省德化县城标志。</p> <p class="ql-block"> 浐溪、丁溪交汇口照片,横向为向东流的浐溪;左下方为向北流丁溪。</p> <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5日,是德化一中迎来百年校庆的重要日子。</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 德化一中的前身是德化县立初级中学,始创于1923年2月,校址在当时的德化文庙(现在的一中校区)。自建校起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中经历了更换校名、搬迁、并校、回归等等曲折,1952年秋,增设高中部并由省教育厅正式定为现名“德化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德化文庙</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76年9月初,命运之神将52位少男少女的“肖岭南”(闽南语:少年郎)栓在了一起,牵进了德化一中凤凰山腰第一排西侧第一间的教室里。被告知,你们小学的、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结束啦。该知道身体会发育成长、情窦懵懂会红脸害羞、需求愿望会天意安排等等,是要在遵守纪律、同心友爱、认真读书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出息滴。还被告知,从那刻起,我们被一起编入了德化一中初42组五班,成为了同班同学。</p><p class="ql-block"> 当班主任点名完毕后,将那张点名表放在桌面上时,似乎还有一个声音相随,“哐”的一声,是印戳的声音,我们呀,从此成了永远的同学啰。</p> <p class="ql-block"> 德化一中有着完备的学籍管理制度,正是依据校方保存完好的学生档案,我们手持手机上拍下来的五班《花名册》,本着名册上有你就是你的强硬,寻找和想办法寻找每位同学,寻找回来的同学各个感动、开心。</p><p class="ql-block"> 在分别了44年后, 2020年10月,在五班同学微信群里发出了一则消息,是否一聚?快速得到热烈响应,实现了2021年3月27日在德化的首次同学聚。</p><p class="ql-block"> 三年防疫防控后,今年又赶上了德化一中有百年校庆活动,作为曾经的一中学生,怎么样也要有所行动做出点喜庆的前奏、怎么样也要汇入庆贺母校百年华诞的人潮中。所以,再次发起同学情、欢乐聚倡议,反应同样高涨,终于圆满完成2023年5月五班在德化的第二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 当年金钗的女同学们和总角的男同学们,这一眨眼再一盯睛,呵,都跨步一甲子了。</p><p class="ql-block"> 转身回眸,打开曾有的经历记录,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很多高光时刻。比如,升学了、工作了、洞房了、为人父母了、有积蓄了……,等等等等;而且,同学们中间的英雄、人才、明星等等毕竟是少数,同学们之中太多太多的绝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寻常人。因为平淡无奇,我们就不进行同学聚会了吗?不!</p><p class="ql-block"> 我们默默无闻,是因为我们遵纪守法、重友情持爱心、不计较会取舍、能豁达常乐观,是最合格的中国公民。再看当下,同学们大多都光荣退休喽,退休,既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业绩成功收尾的褒奖;也表示着在未来,有着大把大把的休闲时光。</p><p class="ql-block"> 因此,今年5月3日在德化的第二次同学聚会,正是每位到场同学的又一个人生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叨叨多了,马上展开下面花絮。</p> <p class="ql-block"> 德化大卿宫座落在德化县城龙浔镇丁墘村界内,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一个活动场所,现在,在这个宫里供奉了保生大帝等诸多神仙。</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北宋在前 南宋在后),有个叫吴夲的民间医生,因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救人无数,被百姓记念,朝廷也因其感人事迹,追封为“保生大帝”。</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有个德化知县可能在丁墘村这里捐资建桥,并题写了“大卿宫记”碑文,大卿宫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又传说,也是在那个时期,丁墘村一村民在一棵桂花树下,拾到一鸽子叼来落到树下的一根骨头,与骨头一起的,竟然还有一张'保生大帝愿落户德化,并保佑德化平安、昌盛'的纸条。</p><p class="ql-block"> 两者一结合,就有了延续到今天的德化大卿宫和保生大帝。</p><p class="ql-block"> 还有,保生大帝的出生地不在德化,但在时间的长河中,民众为记住他的功德,在海峡两岸建起数千座庙宇供奉保生大帝,所以,德化大卿宫也成了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巧的是,我们五班同学张国强就是德化大卿宫管委会主任。在他和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将如今的德化大卿宫道教文化操办的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又巧的是,今年的5月4号(农历三月十五),是保生大帝的诞辰日(1044年)。同学们决定,参与这个活动,为自己、为家人、为所有人、为德化祈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按照约定,我们一队同学准时抵达德化大卿宫。</p><p class="ql-block"> 在一番准备酝酿后,在大卿宫正殿的祭台前,我们每位同学右手指捏住一支已被点燃的香,左手指放在右手前(道教手势)分列前后两排,在一位道长带领下,在唢呐、锣、鼓等乐器响起的烘托下,开始了我们的祈福仪式。</p><p class="ql-block"> 道长是戴冠、身穿红色镶蓝边领道袍,祭台上摆放香炉、燃烟片、芴板(也叫朝简,像宋朝官员上朝时手捧那种略弯长条板)、法铃(三山铃)、净板(五雷号令牌,类似古代官员桌上惊堂木)、法印(也叫道印或经师印)等。</p><p class="ql-block"> 仪式前段,是一套道教祈愿的规定动作,燃烟片被点燃投掷于香炉中,升起袅袅白烟,唢呐、锣、鼓声响起,道长念念有词,并在手中不断变换台前摆放的各种法器和做出各种动作。时尔站着弯腰拜;时尔跪在垫子上弓身拜,什么叫三跪九叩?这就亲身体验了。说来奇特,不要打招呼,道长怎么拜,我们怎么拜,整齐划一。</p> <p class="ql-block"> 仪式中段,道长将芴板与我五班《祈求平安》的贴子一起捧着,一改前段用德化话的念诵,改由用普通话将贴子上所有文字逐字逐句念诵出来。其间,道长还时不时地抽出右手,抓起净板(惊堂木)拍击台面发出声响。我正站、跪在道长身后,道长的几次动作细节被我观察捕捉到。道长腰间右侧系了两根绳子,两根绳子的另一头各栓了一块筶板,型似月牙状,道长起身时,两块筶板离地;跪拜时,筶板落于地上。道长念诵我五班《祈求平安》全文是跪着念诵的,两块筶板自然落置在地面上,念诵中,道长多次提绳、放绳,并快速低头瞥看。后来,问张国强等同学,这是何意?他们回答:每块筶板都有正、反两面,道长每次提起、放下两块筶板,是要观察筶板朝上的一面是正、是反?如一正一反,祈福有效;如两正或两反,那就不好玩喽。还好、还好,两块筶板每次对着我五班,皆是一正一反。</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道长当时提绳、放绳动作力道,可以洞察到,道长与我们五班同学及所有人,内心祈盼美好愿望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 道长提绳、放绳和瞥看筶板瞬间。</p> <p class="ql-block"> 仪式后段,道长念诵好五班《祈求平安》后,将祈文折叠好,拿起法印,“嘭嘭”两声,将祈文前后页盖上法印递给五班同学。随后,又是一通道教通用念诵和道教规范动作……。</p><p class="ql-block"> 随着锣鼓收尾声响,道长抬起双手摸向头顶,拨出发簮,取下法冠,即宣告我五班祈福仪式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 坦诚讲,国家法律已规定了人人都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但我个人想,无论你是思想境界高大上;还是你内心隐藏的小九九“算盘”,本土的宗教(道教)、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还是可以接受和传承的。若没有了发自心里的,崇善向善和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这个基本、基础,再扯出什么多么高大的理想,扯蛋吧。</p><p class="ql-block"> 再有,我们五班这队同学在进行整个祈福仪式的过程中,周围尽是人群人潮,中间也有小孩子。过程中,每一个景像,都会被这些孩子们看在眼里、映在心里(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我想,这正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最好传播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上图的糥米大龟,是德化大卿宫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德化大卿宫最大的糯米大龟出自于2021年4月,高1.2米,宽3.18米,长4.75米。大龟用糯米1800斤,糖1200斤,重达3000斤。</p><p class="ql-block"> 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工作人员现场测量核实,符合挑战要求,认定为“世界最大糯米龟”。</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德化大卿宫每年都有的摆出糯米大龟习俗,2020年5月,德化大卿宫接受了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陈孝旭。</p><p class="ql-block"> 三巧的是,制作这个糯米大龟的工匠之一,是我们五班同学陈孝旭,陈孝旭的父亲,之前也是在大卿宫里制作糯米龟,他子承父业。 </p> <p class="ql-block"> 丁墘村界内,还有一个奇观,全球最高的罗汉松。</p> <p class="ql-block"> 丁墘罗汉松,高度28.6米,胸围近5米,地围约11米,要有五六人才能合抱一圈。</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2021年4月,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工作人员现场测量,被认定为“世界最高的罗汉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背景故事:据丁墘村陈氏族谱记载,丁墘罗汉松,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科举人、时任河南南乐县知县的丁墘村人陈应奎,卸任回乡后带回来亲手所种植,树龄至今约320多年。</p> <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盆景中就有罗汉松,是因为它生长缓慢,树高普遍不是很高。</p><p class="ql-block"> 德化丁墘村的这棵高达28.6米的罗汉松,需有独特的土壤、温度、湿度等等的客观生长环境;更须的是人为的呵护和运气的主观条件,才能在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奇特景观。如果大家有机会能到这棵罗汉松树下站站,定会接到树上落下的福气、运气。</p> <p class="ql-block"> 前面说了,德化有很多自然、人文景区,德化九仙山就是其中的自然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九仙山,国家4A级景区,在福建戴云山脉南麓,在距德化县城很近的西北部,最高峰海拨1658米。</p><p class="ql-block"> 据德化县志记载,历史上,曾有九位道士在山上居住,故得名九仙山。</p><p class="ql-block"> 说到九仙山,就一定要说到建居在九仙山最风光位置的、德化另一个人文景点-----九仙山气象站。</p><p class="ql-block"> 德化九仙山气象站,现今,福建省唯一的高山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五班同学一行16人,加导游一人,乘坐一台中巴车到达九仙山地标、九仙山大门口。在购买门票和等待景区内转乘旅游专车间隙,大家托请五班同学秀蛏是否能想办法进入到九仙山气象站参观?秀蛏同学曾在群团组织工作过,她快速拨打出电话,与相关方面客气协商。说,今天五班同学上九仙山,其中有由外地回德化的同学,想到气象站看看,可否?得到答复:可以。</p><p class="ql-block"> 到达气象站门口等待开门时,听同学们说,九仙山气象站的水好。</p><p class="ql-block"> 出来开门的是这个气象站的杨庆波副站长。我们一行进门后,杨副站长要求我们,有序参观,尽量不要随意乱摸东西,大家满是点头应允。哈哈,这让我想起当年五班常到校外单位、企业参观学习进行课外活动的场景,看看身边大家规矩的样子,仿佛当年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 到气象站接待大厅落坐后,杨副站长即烧水沏茶。当斟上茶汁的小小的茶盅放在我桌前时,我即拿起呡了一口。哇哇哇哇哇……,看真想用无数个“哇”字,来赞美这个茶水好喝。</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高度赞叹这个茶水好喝呢?是有原因的。</p><p class="ql-block"> 一是事先被同学们转告,这个气象站的水好,有了一个心里铺垫准备;二是我居住在安徽的西南部,我们这里多喝绿茶,我又在安徽的山区县,岳西、潜山、太湖县的高山里喝过不少茶水;三是我回到德化后,又是逢坐必茶(乌龙茶),可以说,我是什么茶水都喝过。茶叶再好,但要有泡茶的载体,水好,才能泡出好茶水。毫不夸张地说,德化九仙山气象站的水,泡出来的茶水,是我迄今为止,喝到的最好、最棒、最美的茶水。</p><p class="ql-block"> 不是我一人说德化九仙山气象站茶水好喝,我们这个十七人的团队,人人都说好喝、好喝、好喝。以至于,杨副站长那个盛水的透明水壶,被我们装了一壶再一壶……。(也不知,我的这段文字描述,能不能为九仙山气象站带来独有的广告效应?如果有,大家福。)</p><p class="ql-block"> 聊天中,杨副站长说,前些天,他的一个同事需定期检查九仙山气象站水源安全和疏通情况。那天,当这个同事准备拨开一簇矮竹欲前行时,猛然发现在自己眼前、躲在竹子上的一条竹叶青蛇,万幸万幸,幸亏及时发现,双方皆安然无恙。呵呵,好水,要喝到,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问杨副站长,山高雷击时,要不要出去观测?杨副站长没有任何停顿的回答:越打雷,越要出去观察。他接着说,新中国牺牲的第一个气象烈士,就在九仙山气象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一起来到站里宣传展板前,看到了这位牺牲的气象烈士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 1967年7月20日吃午饭时,乌云罩住了整个气象站,一声巨大的炸雷,把气象站西边的木栅栏轰得粉碎。气象员赖开岩恪守工作职责,披上雨衣,带上观测记录簿,快步登上了观测台。又是一声惊雷炸响,赖开岩不幸被击到牺牲,年仅28岁,后被国务院(国家级)授予“革命烈士”称号,成为共和国“第一气象烈士”。</p><p class="ql-block"> 站在事迹展板前,禁不住对烈士和常年坚守高山、默默奉献的气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挑选出来的德化一中初42组五班,五月在德化的同学聚花絮图文。</p><p class="ql-block"> 结束语,五班长许丽萍和我这个班副反反复复讲,在我五班里,没有大小、肥瘦、高低、贫富之分,大家都有自己尊贵的人格。回到同学群里,就是回到当年同学的样子,当年啥样,现在就啥样,不带任何其他。</p><p class="ql-block"> 举办同学聚会,我五班有倡议者、有组织者、有服务者、有相随者……;更重要的是,我五班同学人人心胸宽广、豁达开朗、团结友爱,这就是五班特色。</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冷 胖</p><p class="ql-block"> 2023.5.10</p><p class="ql-block"> 于安徽安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