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饶古道藏“蟠龙”

郑继红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徽州大地山岭纵横,先民们为了生存,走出大山闯荡天下,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饱经风霜的商道,至明清时期,徽商逐渐发展壮大,富甲一方、闻名天下。群山幽谷中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古道,是见证徽商历史文化的“徽商之路”,也是一首首悠远绵长的诗。</p> <p class="ql-block">  从徽州府城至江西饶州府的“徽饶古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全长百余公里,自安徽歙县起到休宁县城西行,经黟县渔亭,再过休宁县右龙村,翻越右龙岭,进入江西境内到达瑶里。这条古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是古代徽商入赣的经商要道,也是沟通皖赣两省经贸活动的黄金要道,徽州的茶叶和饶州的瓷器由此流向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  右龙原名蟠溪,作为当年徽州至饶州的要津,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僖宗乾元年间,浙江富阳张氏迁徙至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  俯瞰右龙,似一尾鲤鱼顺山势侧卧群山之中,一条小河如鱼骨由西至东横贯,村中小巷似鱼刺南北分明。鱼头朝西北,鱼尾在东南,四周翠绿青山环绕,酷似盛开的莲花。晨雾缭绕或烟雾迷蒙时,当阳光从东边的山凹里试探性照射过来,红光罩在山尖尖上,慢慢地向下浸润。山峦在阳光下显得起伏跌宕,层层叠叠。</p> <p class="ql-block">  山岗上一条青石古道在一片青翠的茶园地里穿行,十几株百年的马尾松挺拔苍劲,错落有致,仿佛就是园艺师刻意的安排,赏心悦目。村庄周围到处都红豆杉、银杏、樟树、枫香、马尾松,石楠、狍皮樟、香榧等古树名木,村口的水口林中至今还立着一块80厘米高,40厘米宽的古石碑上,上面刻有“误砍荫木,勒石示众”八个大字。早在乾隆时期张姓宗族就立下了这样一个规矩,谁要是违犯了乡规民约,砍了村周围的风水树,就要用绳子将这块“勒石示众”碑挂在脖子上游街示众。这些古树也因为这块禁碑而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右龙村,昔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风光不再。村内除了张氏祠堂之外,也没有大户人家那种典型徽派的高墙大院,曲曲折折的古街上依稀保留着少许古老的店铺,店号的广告残留在墙壁上,只有古道锃亮的石板记录着往日的荣光。村中一段建于明代的石板水街,沿河护栏是用整块青石板连接而成,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洪水冲刷,水街已是斑驳陆离、沧桑满目,可那些石板依然挺立在河边,保护着村民往来的安全。这些石板是“徽州大路”通衢的见证者,也是右龙村岁月轮回的无字史书。</p> <p class="ql-block">  出右龙村头有两溪,一条发源五股尖,称“母溪”,跨溪有单孔石拱桥,桥上有四脚凉亭,两边沿石栏杆建有条凳,供来往行人小坐歇息。另一条发源虎头岗,汇聚七股山溪而下,称“公溪”。两条溪水在村头相汇,环绕着右龙村而下。张氏先祖选择在此开基建村,繁衍子孙,不出几代便兴旺民达,成了这大山深处的名门旺族。</p> <p class="ql-block">  过“母溪”河的屐桥,沿着“公溪”溯源而上,是“徽饶古道”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沿途植被茂密,古树参天,石砌古道在规整的茶园间蜿蜒前行,许多村民正在采摘茶叶。这好山好水自然出好茶,古时由于交通闭塞,外界知道较少,一个茶季下来,村民收入并不高。随着右龙被新安源茶业公司的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主产区之一,其“有机茶园基地”得到国际认证,茶产业成了右龙村民主要经济来源。</p> <p class="ql-block">  跨上步步豋高的规整石阶,穿过茶园,古道进入一片杉树林,快到岭时有座石亭,亭子右边有一线清泉盈盈而下,这就是“虎泉”,泉水四季不枯不溢。古往今来商旅过客,喝上几口山泉,便又精神抖擞,翻越垭口的虎头岗,走向山的那一边。</p> <p class="ql-block">  右龙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地处新安江源头的皖赣交界处,群山环抱,生态极佳,有“黄山生态第一村”的美誉,古驿道上有保存完整的古亭、古庙、古桥、古祠堂和古民居,文化底蕴深厚,是个典型的徽文化古村落。尤以舞板凳龙传统习俗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每逢元宵佳节右龙村都会按照村规习俗举行大型板凳龙表演,村民家家户户齐上阵,共同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右龙板凳龙,为古徽州传统文化的一绝。板凳龙由右龙村一户一节板凳链接而成,每节1米多长,上装3盏红灯笼,花灯上贴有剪纸,舞动起来十分威武壮观,气势恢宏。爆竹声声,锣鼓阵阵,一条长100多米的巨型板凳龙时而翻滚,时而穿梭,时而盘曲,时而昂首而去,巨大的板凳龙穿梭在山村中,为节日里的鹤城更添喜庆祥和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相信这条藏于碧绿茶海竹浪间的“龙”会一直舞下去,舞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