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川沙镇

淳朴至真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0日</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全家一起去过川沙镇,感觉不错,印象不深,今天和老伴又去逛了一逛。</p><p class="ql-block"> 走出川沙地铁站1号出口,我们径直来到川沙公园。</p> <p class="ql-block">川沙公园</p> <p class="ql-block">川沙公园由通城河分成东、西两部分。河西部分以江南传统的造园手法,通过绿化造景和叠山理水,利用廊、榭、墙和树木划分空间,组成景区、布置景点。西部在北、西、南三面设园门,以北门为主要入口。北门建门楼、曲墙,置石狮一对。围墙仿无锡“蠡园”,为半透花格有檐墙,墙头上复小青瓦,白粉墙上漏窗以小青瓦片组成梅花、兰花、双钱、鱼鳞等多种图案,古朴淡雅。园路为自然式,干道多以石板铺砌,小径则用青砖。河东部分为现代化游乐场地,但建筑均为混凝土结构的仿古样式。</p> <p class="ql-block">鹤鸣楼座落于川沙公园内。1993年6月落成开放。楼有五面七层,高54米,总面积4200平方米。上用琉璃盖顶,下砌石玉平台,画栋回廊,连80立柱,飞檐翘角,系60金钟。</p><p class="ql-block">楼题鹤鸣,蕴意有三:一是楼仿于武汉黄鹤楼。唐诗人崔颢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一去千载空悠悠”。二是浦东滨海一带,古代产盐,地名下沙盐场;又多沼泽,产鹤,地名又称鹤沙。宋代科学家沈括称此地所产鹤为下沙鹤。浦东尚有鹤坡里,鹤窝村古地名。三是《诗经》有“鹤鸣于九臬,声闻于天”之句。鹤鸣楼之建,象征浦东开发,名闻天下。</p> <p class="ql-block">鹤鸣楼没开放,隔着玻璃拍了里面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川沙公园,我们徒步来到川沙镇老街。</p><p class="ql-block">川沙镇老街</p> <p class="ql-block">川沙老街,位于川沙老城厢(川沙护城河围合而成)的东部区域,由修旧如旧、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南市街、中市街、北市街及西市街组成。 南市街的南街口,因东邻川沙古镇景点的内史第,成为老街最热闹的街口,大多游客由此开启老街的漫步之旅。 中市街,是川沙老街的核心区域,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都是川沙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在当地有"不到中市街,不算到川沙"之说。漫步其间,古朴石板路延绵伸展,临街店铺鳞次栉比,红红火火的灯笼和古色古香的窗棂门框相映成趣,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南市街和中市街的交叉口,一座青石牌坊-钦奖武功坊赫然耸立,檐下刻有"彪炳千秋"。为明万历末年,朝廷为褒奖御倭挖河筑城有功的川沙抗倭英雄乔镗而建,201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样的店铺当今已是凤毛麟角了,见到这些久违而熟悉的商品,令人感慨,勾起了诸多往事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老街上兜兜转转,我们信步来到了川沙营造館。</p><p class="ql-block">川沙营造館</p> <p class="ql-block">川沙建筑业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1880年,29岁的杨斯盛创办起上海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建筑企业——杨瑞泰营造厂, 成为中国建筑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杨斯盛在经营营造厂期间,带出一批高徒,如顾兰洲、张兰堂、赵增涛等等,他们形成了上海建筑行业中举足轻重的“浦东帮”,使浦东川沙成为上海建筑人才荟萃之地。</p><p class="ql-block">1891年,杨斯盛承建江海北关总署大楼,运用石头、混凝土、玻璃和钢筋等新型建材闯出了一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巧妙结合、优势互补的道路,在沪上树立起了由川沙人执掌的“海派建筑”旗帜。</p><p class="ql-block">紧随杨斯盛的步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由川沙建筑工匠领衔掌舵的营造厂在上海滩诞生,相继在外滩、南京路、延安路等重要地段承建了中国银行、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楼(七重天)、杨树浦发电厂、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哈同花园、英国领事馆、垦业银行大楼、和平电影院、杨树浦煤气厂、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华东医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地标性建筑,为上海建设成为远东现代大都市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先辈的丰功伟业需要褒扬传承,川沙营造馆的建成和开放,为川沙历史文化名镇增添了一笔浓重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了川沙营造館,我们又去川沙古城墙公园一游。</p><p class="ql-block">川沙古城墙公园</p> <p class="ql-block">川沙古城墙位于新川路171号观澜小学内。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古城墙建时有2千米长及4座城门,现尚存城墙近60余米,城门1座。占地约2000平方米。城墙上有一座岳碑亭(区级文物),亭内保存着拓刻岳飞手迹的石碑。该手迹是岳飞勉励友人振作抗敌的一首七绝。其书法笔力雄浑、挺拔超脱,与诗文内容相称,流露出一股英风正气。城墙上另有魁星阁、文笔塔等建筑,掩映于古木繁花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黄炎培故居,已错过开放时间,无缘进入参观。</p><p class="ql-block">黄炎培故居</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5年参加同盟会。</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1952年兼任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1954年9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2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和1965年1月,分别连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今天再度游览了川沙镇,对川沙的历史人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对川沙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极具聪明才智的川沙人为保卫上海,建设上海,发展上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川沙是值得上海人骄傲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