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缘分来源于这些老革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自主创办的宜丰染织合作社(后归编县里管辖,改名为宜丰棉织厂),而有了我们后来的快乐邻居时光</p> <p class="ql-block">创办人姓名:从左到右是:漆迪宸(我的父亲)、刘希林、丁克生、易楚贵、丁乾清、张友芳、谢开奇、刘冬文、刘春梅、周宗和。小孩从左到右是:漆化民(我大哥)、易小云(易楚贵女儿)、谢斌生(谢开奇儿子)、刘玉英(刘春梅的女儿)周继生(周宗和儿子)。</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杨家屋,是一大户人家房子,不知是什么运动,主人家因被打压,产权收归了公有(只给主人家留下了一间居住),我们这些住户也是以租住公有产权的形式入住的。</p><p class="ql-block"> 整幢房子是两层,中堂大气,木板隔墙,雕花门框组成,大厅宽敞、房间楼板高,夏天阴凉、冬天暖和。我们家租住的是靠外墙的房间,原来是两个窗户,透光通风性都相当好。后面因厂里为了解决厂里职工住宿难的问题在靠我们这边的外墙搭建了排楼,我们家的窗户从此被挡,房间白天都要开灯。</p> <p class="ql-block">杨家屋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厅</p> <p class="ql-block">偏房门</p> <p class="ql-block">我家</p> <p class="ql-block">邻居家自制的吊环</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巷子</p> <p class="ql-block">通往棉织厂的熊家巷子(据我哥回忆,棉织厂厂址是原来的熊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 上十户人家住在里面,每家都是三五个孩子,其乐融融、邻里关系相处得胜似亲人。我们常常是嬉戏、打闹、学习在一起,大人上班去了,孩子做完作业聚在大厅里玩打纸板、跳房子、攻城、推铁箍、捉迷藏、跳绳、托香烟盒、踢毽子、翻跟斗、斗鸡……等等,年代的游戏,一个都没拉下</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童年充满了童趣,少年时光无忧无虑、快乐无限。只可惜,那年代只有装进了大脑的回忆,没有现在的美图秀秀。</p> <p class="ql-block"> 我家因父亲的离世,母亲大人被我们兄弟姐妹轮换带在身边相互照顾,回老房子的时间也就相应的少了,只剩下二哥一家住在里面。二哥家后面也自己购了房从杨家屋搬了出来。其他几家老邻居也逐渐地搬出来了,剩下的也是后来搬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我老爸,老革命之一。也是黄埔十六期学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分别因中学毕业后升学学习、参加工作、成家,也有搬家原因,从而逐渐离开了充满了美好回忆的杨家屋。.</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杨家屋的我们兄弟姐妹,只要回到县城,就会过去看看,找找回忆,我妈只要在宜丰,我们回去了就会带上我们,一起看看老房子,分别去拜访那些曾经的老邻居,拉拉家常,聊聊以往,那种感觉就跟走亲戚没两样。</p> <p class="ql-block">我老妈携子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假期兄弟姐妹在我大姐家</p> <p class="ql-block">爸妈都走了,但我们兄弟姐妹只要回到老家,看看老房子,拜访老邻居的习惯都没忘。</p> <p class="ql-block"> 县城原本有很多这种的老房子,前几年县城搞城改,推平了很多,一些有年代感的老建筑瞬间烟消云散,实感惋惜,现在回去还是会走到那,可目睹到的是一堆堆的废墟,杂草丛生,剩下一片荒凉,还有一些虽然清理了,却成了停车场。曾经的那些回忆现在就真的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p> <p class="ql-block"> 老妈走后的第一个清明假期,我们三姐妹跟我二哥还去看了爸妈的老同事(100岁的老人家)。平常回去,偶尔路上遇见邻居也是特别开心,少不了拿起手机赶紧留影。</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清明假期,我们兄弟姐妹去看爸妈的老同事——合作社创办人之一的家属,和我们的老邻居,他们一家四兄弟和我们相处的跟家人一样。赶巧遇上他们的子女从省城回来,相互之间也是多年未见,见面的开心和激动不用细表,你我都懂。省城回来的兄弟热情做东,来了个大团圆</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杨家屋儿时的伙伴(有一些由于其他原因未到),也有棉织厂老职工的后代,清明假期相约一起宜丰老街,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侃侃而谈的都是那些当年的快乐、也有一些囧事:</p><p class="ql-block"> 吃饭时端着一碗米饭,夹上一点妈妈的味道菜,走家串户,吃百家菜的滋味感觉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一起玩游戏,上小学了,都会想着帮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一点大人的负担,井边挑水,相邀去河对面山里刮松毛(生火的引火材)、去城东化肥厂捡废弃的煤球、粮油加工厂挑碾过米后糠皮……早上家里捞了米的米埽去门口池塘洗的时候,还不忘抓抓小鱼小虾,夏天热了,三五一起到南门河里洗澡(大多是偷偷去的,大人担心安全不准下水)。还有相邀打架、看热闹的,也有后面怂恿互斗的……越聊兴趣越高。餐后,正逢一场大雨,天意让大家有机会尽兴聊……以下是聚会花絮:</p> <p class="ql-block"> 篇后,衷心感谢老一辈人的开创精神,是他们的朴实善良的人品,吃苦耐劳的精神,日出夜作的付出,才有了我们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童年和年少时光。在祖国繁荣昌盛时期,随着时光变迁,我们各自追逐梦想,分别奔赴在求学路上,各行各业尽显其能,为祖国添砖加瓦。已完成使命的老一辈人,尽数隐退到属于他们的世界享受生活。我们这些曾经的孩童也已渐渐迈入含吁弄孙的年代。在此衷心祝愿健在的老人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我们同辈人保重身体,幸福常在,开心快乐每一天!也愿我们缘分不断,情谊常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