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雁阵惊寒”有感

童猫35116419

<h1><b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3月我收到《雁阵惊寒》——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上下册),这已是第三集了。前面二集《雪泥花黄》、《云涛千帆》我不曾看过。关于这套从书对我最大的吸引之处,在于“复转官兵”这几个字。尽管在以往“知青”作品中,有涉及“复转官兵”的文章,但有关“复转官兵”系列丛书的专籍,还是比较少见的。郑加真写的《北大荒60年》大家只是泛泛了解一些老兵们的历史,更深层“复转官兵”背后的故事,或许我们只能从书籍内容来读懂它的本质,补充一些历史的空白和陌生的认知。</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屯垦戍边,古已有之。历朝历代,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军队的复员安置,边疆荒原的开发建设和安全稳定,都是为政者必须面对的大事,而屯垦戍边多为首选之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那特殊的历史年代,转业官兵与知识青年两大群体,构成了北大荒垦区社会的基础风格,形成了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本书真实的讲述了那个历史阶段,老铁兵行行出塞,寂寂衔枚,平沙夜宿,列队“杀”入大荒,为的是那一声号令。知青当年奔黑龙江兵团来,行为也是乱象的、思想是单一的。两大群体是一样,他们不能自主屯垦戍边的命运,都是处于无奈与被动的年代,有着自己先天的不足。本书是想通过一段段往事的故事,传递出两个群体间的互动是有血有肉,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远甚于其他群体,似近的命运和十年的血肉交融,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认知,观念比较靠近。本书最后的“跋”里这样写:……我们努力做的,就是尽量跳出局限,不囿于个人的情感束缚,努力向历史的真实靠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当今在社会学、历史学、政治与思想领域,有分量有担当的学者大抵当过知青,有知青背景。老兵们希望通过知青们的话语,传达老兵在北大荒艰辛的经历和坎坷的命运。更想通过知青们写的书,让更多人感悟顽强生命和莫测的命运远甚于对军垦功业的赞颂。我特别能理解这段话里面的含义。复转官兵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最糟糕的往往不是艰苦,而是求生的心境和看不到希望的精神痛苦,处于一种疲惫折磨的心里状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本书呈献给读者82篇文章,他们是十万大军中活生生的九十位老兵。老兵们艰辛的人生经历,有辉煌也有蹉跎,他们不像城市知青后来还有了退路。这些农民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铁道兵具有一种坚韧和隐忍的特殊品质,至今仍被北大荒人称为“老铁兵”。他们在中国的文坛上一直默默无声,也很少有人撰写回忆,讲述自己的北大荒历程,但在他们手上却实实在在地建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军垦农场群。我想不管作者是写老兵还是写知青,把许多零碎的记忆,融会贯通到一个历史脉络之中,把共同的历史变成对历史的共同感受,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雁阵惊寒》的上册主要是讲述垦区的政治运动。老兵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政治环境和强体力劳动下,使一些人丧失了原有的尊严,对于这些人来说,如果没有北大荒二次“柚”的发生,他们的生活刚刚开始,正是生命之花蓬勃怒放的好时节。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一场运动从此一路下滑,坠入黑暗冰冷的深渊。他们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荆棘丛中度过的,直至20年后才重建曙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雁阵惊寒》本书策划者金继昌写到……“我不是想给这些人树碑立传。他们这些人很多在部队时就是连、营级的基层干部,到北大荒以后,又在生产队几乎当了一辈子队长、指导员。他们身上既有亮点也有负面的品质,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生产第一线,身先士卒、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对农场的建设的功劳和苦劳也是最多的。但他们中有很多人来北大荒却另有原因:有些人因战争年代“说不清的原因”不受信任而遭放逐;有些人因没有文化而被淘汰;更多的是因家庭成分“高”或本人有“柚”言论甚至已被打成“柚”,而不宜留在部队。还有些人因来北大荒后发了些“牢骚话”而被二次“运动”中被抓了。命运如此的老兵并非少数,如二次“柚”,仅牡丹江垦局就有一千五百名老兵,遭遇惨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十万复转官兵中的一员,一个比较了解垦区发展轨迹的作家和史学家郑加真记录《北大荒移民录》……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我植根北大荒的切身感受。一些局外人所不知历史的本来面目:当年号称10万,实际是8万,其中在8.15转业军人中,军官高达6万。多名尉官有柚、准柚或家庭出身,个人历史、海外关系等等问题,从部队“刷”下来,送到古称“黑水靺鞨”的蛮荒之地,甚至有人直到1978年莫名其妙地“平反”后,才知道自己来到北大荒时档案上有浓黑的一笔。</b></p> <h1><b style="font-size: 20px;">读《雁阵惊寒》下册,看到贾宏图写的“我用生命为北大荒立传——怀念郑加真先生”。让我知道了郑加真老先生于2021年11月24日去世的消息。回想,2011年我随上海代表团,参加了黑龙江省政府邀请的“哈洽会”,考察佳木斯、建三江、同江、抚远、黑瞎子岛之外。另一件让我最难忘的事,通过翁德坤的介绍,我有幸拜访了郑加真老先生。他正在写《北大荒流人图》,他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我们就有了书信往来。这样一位“北大荒教父”人物,这样一本“北大荒历史文化系列丛书”竟把我的家庭也写进了书中。注:《北大荒流人图》(长篇纪实文学,约30万字,120余幅照片。黑龙江农垦总局宣传部等部门统筹策划、组织专家编写的纪念垦区开发建设65周年,北大荒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共六部图书)</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认识郑加真老先生之前,我看过他写的《北大荒60年》。2009年3月9日,我发表过一篇“读《北大荒60年》有感”,后被网“红”了。这本《雁阵惊寒》——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又让我想起《北大荒60年》,特别有插入这篇读后感的冲动。这篇虽是写兵团的经历,前面提到“复转官兵”与“知青”是二大群体,有着相似的经历。通过兵团八年经历,也映衬出那段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文学的魅力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这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北大荒“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浓缩的是一种情感与坚强。在黑龙江“密山” 县有一批中国知名文化人,90年代中期,他们自筹资金,收集文物,在“青年水库”旁,兴建了一座“北大荒碑林”,为北大荒流人史留下了印影。来惊醒千年的荒寂,不忘历史,北大荒的今天来之不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郑加真写的《北大荒60年》里有这样一段话:“不管是复转官兵,还是城市知青;不管是下放“柚”,还是大专学生;也不论是生者或死者;留下来的还是走了的;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的根已深深地扎下来,即使离去也经历了阵痛,灵魂的一部分便永远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北大荒时间久了,对这块保留黑土地的感情色彩越浓,形成忘不了、说不清的情怀”。 郑老写的书,能够尊重历史、敢于直言不讳。在他的书中曾这样写到:“抗美援朝转业的十万官兵下放北大荒,国家历史不应是空白。知青们的“屯垦戍边”应该加上四个字“忍辱负重”。郑老一直坚持真实、正面、没有瑕疵的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一直非常钦佩敬仰郑老的一个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这批转业官兵的主体,7个预备师的分配去向最能反映这支军垦新军的分布特点。预1师和预7师被派往萝北地区,创建起军川、江滨、名山、延兴等5个新农场。预2、3、4、5、6师被分在牡丹江垦区(原铁道兵农垦局),其中预2、6师被分配在856农场,预3、5师负责在乌苏里江畔扩建851农场,预4师在852农场的一个分场的基础上,在七星河和饶力河穆棱河三角地带扩建了858农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万转业官兵”中的大部分人走过同样的创业之路:从密山县城步行前往目的地、背负物资走进荒原、砍树割草搭起窝棚栖身、在苍莽野地里迈出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在扩建和新建农场的过程中,他们除了当年开荒345.7万亩之外。还在“完达山”以西的“七虎林”河上游建起了“云山”水库,在“密山”和“虎林”之间铺设了114公里长的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干部下乡”。和后来在“文革”中的“五七干校”式的干部下乡相比,他们这次下乡不仅没有明确的归期,而且条件更艰苦,肩负的农业责任也更大。几次政治运动,更是让他们在北大荒的政治和生活处境历经波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顾兵团八年的历史,我们看到是从1968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乡到1978年返城,兵团连续11年亏损,总额达到37亿多元。今天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评判那段历史,一位原兵团副司令员顏文斌三十年后重返北大荒,看到当年磨难的黑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今昔,不觉感慨万千。他内疚地说道:“我在这里呆了八年,办了几件错事。一是批判农垦《五条》、《十六条》,把农场的规章制度批倒了、搞乱了;二是把农场干部统统下放,都是党的干部,却不信任;三是搞什么‘小镰刀打败机械化’。”当年组建兵团的性质和任务是:以“六一八”指示为准绳,“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兵团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问题,军队不像军队,农场不像农场。军队干部不安心,不懂生产,地方干部有怨气敢怒不敢言,两套班子互相摩擦,还有几十万知识青年,即不像军人又不像农场职工。在这场浩劫中,十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于历史只是一瞬间,而对一代知青人来说却是整整一生的青春年华。知青的历史连接着北大荒,整整十年的苦难历程。对任何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段相当漫长、曲折并布满荆棘和炼狱之火的人生道路。我们没有理由忘却这段经历,这些是烙在我们个人和整个群体刻骨铭心的烙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原四师三十三团的北京知青,所在的四师师部地处密山裴德,这里曾有“两院一校”。组建兵团之后1969年4 月,地处密山裴德的黑龙江“八一农大”,接到兵团电话,让69届毕业生提前毕业,农大的教学楼要在五月初腾出来,作为兵团四师师部机关。后来兵团二师师部的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于1969年被撤销,干部师生全部迁出。二师师部迁入教学楼,地处三师的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由三师兵团派“宣传队”进驻。兵团期间还决定将科研所撤销,80%科技人员都下放生产队劳动。这个号称大农业,大机械,大马力,大全民……几个‘大’字的国营农场仅一年的时间从盈利开始亏损。从1968年的159万吨下降至1969年的117万吨。经营状况:1968年盈利3461万元,1969年却亏损8628万元。兵团八年到1975年才扭亏为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随着四人帮的倒台,拨乱反正政策的落实。撒销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场声势浩大的知青大返城风开始了。到1979年知青返城到了最高峰。仅一年时间就返城27739人,占接收知青总数的62.79%。大批知青返城学校没有了老师,机务队没了驾驶员,许多担任连长、指导员、甚至副团长、副政委的知青也都悄悄隐去。被几十万知青的青春热血沸腾起来的北大荒一下子蔫了。留下来的知青,他们每天送走一批批当年同车来的伙伴,面对空荡荡的知青宿舍、食堂、支撑了十年的精神支柱,一下子被无情地摧毁了。十年如一日,像牛那样干活的忠诚老实留下来的青年,回家探亲,看到左邻右舍的青年回了城,面对家人的责难,更令人愁肠寸断无言以对。他们只有在失望和愁苦中煎熬。大批知青返城,给农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带来很大影响。《光明日报》连续刊登三次广告,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高中老师。来自15个省市 136名中学老师,在浮动两级工资,外加生活补助费,公费医疗,当年寒衣补助……的优惠待遇来到了农场,填补知青返城带来的空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兵团撤销后,原本的“两院一校”(农垦科学院、农垦勘测设计院、八一农垦大学)得已恢复。40年过去了,密山县裴德镇建立了农垦勘测设计院(当时是农垦勘测分院)和八一农垦大学。现在农垦勘测设计院早已迁至总局——佳木斯市,而“八一农大”则从裴德镇迁至大庆市,改变了原来简陋的面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9到1980初接纳了一支五万人的“杂牌军”,这支杂牌军在1979年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与老拓荒者一起,共奏响了“二次开发黑土地”的昂扬曲。以后“水稻热”引发移民潮,人们惊奇地发现:10多年前五十万知识青年大返城,给当时垦区造成暂时的空缺;10多年后的今天,在开放开发的吸引下,十万人组成的一支新的垦荒大军涌入黑土地,这犹如外流之水的回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大荒历经了三代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将漠漠大荒建成了现代化“中华大粮仓”这是一不朽的历史功勋。我想可以告慰那些为北大荒献身长眠于这块黑土地上的人,尤其是那些最早的拓荒者。北大荒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为北大荒奉献自己的终身又献子孙! 如今,他们中的多数已长眠在黑土地,健在者也是垂垂老矣的耄耋之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复转老官兵用生命为北大荒作了传,北大荒不会忘记为此奉献毕生的官兵。近年来,讲述抗美援朝的作品越来越多,让人们对这场胜利与后来的故事,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最后,让我们感谢《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的策划、主编和编委们!不忘历史,记录北大荒的变化与之对照,它才是包含伟大事件的全部真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