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芥子山——戴小兵摄影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5月8日于大足宝顶北宋街开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01</b></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前言</b></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8px;">芥子山</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曾途</span></h5> <h5>艺术行方便,三教深奥义。 </h5><h5>今日诸君所见的摄影艺术,来自艺术家戴小兵。 </h5><h5>戴小兵扛着笨重的大画幅家什,遍觅大足群山,是为追寻一群“凡人”,以芥子生命守护着须弥大足的“凡人”。 </h5> <h5>大画幅摄影比我们的肉眼更能收纳并固化世界的细节,这些海量的图像细节常使观者却步流连,凝视于那刹那幻影中。大画幅摄影这独特的“刹那永恒”的凝视,能尽显大足千年的时空印痕,艺术家的匠心则更揭示了大足何以千年的生命传承。 </h5><h5><br></h5><h5>图像中的眼睛透着朴素的明澈,如石窟中的佛像一般超越尘世,散发着同样的光芒;图像中的身姿流露出宁静与坚毅,如同壁画中的石像一般慈悲温暖;他们的身影晨昏于石窟间,犹如壁画、雕像的活现。</h5><h5><br></h5><h5><b>他们不求回报,只默守石窟如自家,</b></h5><h5><b>日复一日的坚守、清扫和保护。</b></h5><h5><b>他们,不懂自诩伟大,常说生命平凡;</b></h5><h5><b>他们,不识豪言壮语,常说胸无大志;</b></h5><h5><b>毫无声名利养的他们</b></h5><h5><b><span class="ql-cursor"></span>自惭无我,实为无私,令人无名感触。</b></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inherit;">他们如一颗颗自然无闻的芥子,守护着散落山野中的文明遗产,正如佛教教义所言,芥子虽微,却可尽现无尽须弥。如是观大足凡人,实为——芥子山。 </span></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妙高空间是新崭崭的大足之门。于此,你可以见文化之悠远,也可以见艺术之璀璨,可窥见芥子园,亦可广现须弥山;可以回望大历史,亦可观新时代。 </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曾途</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2023年4月26日 </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02</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艺术家介绍</b></h5><h5><br></h5> <h5 style="text-align:right;"><b>戴小兵</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8年生于重庆,摄影艺术家</span></p> <h5><br></h5><h5><b>创作经历: </b></h5><p class="ql-block"><br></p><h5>90年代开始摄影创作,早期主要拍摄藏地题材作品,2000年后采用传统大画幅胶片机为主要拍摄工具进行观念性纪实创作。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搬迁前在老厂区生产一线进行历时4年文献性拍摄,用大画幅摄影图片详尽记录百年钢厂的最后风貌及劳动者肖像,创作了《重钢劳动者》《重钢废墟》等系列作品。</h5><h5><br></h5><h5>2010年开始关注城市及乡村变迁的社会现状并以此作为重点创作题材带领创作团队深入跟踪西北农村、四川农村、西南三线企业以及重庆老城区,以城市及乡村的历史变迁为思考方向进行档案现实主义当代艺术创作。团队创作形式以观念纪实摄影、影像纪录片、田野调查、口述纪实、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创作形式综合立体诠释主题。完成了《村墟、村幻、村遗》、《下浩人》、《庙戏》等系列作品的创作及“最后的村庄”、“ 存念下浩”、“ 见证现实”等以档案现实主义为创作方式的主题案例展览的呈现。</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2009年前后多次受大足石刻研究院邀请在宝顶及北山石窟进行大画幅拍摄,后作品随大足石刻研究院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展示,现有部分作品在石刻博物馆长期展陈。因而持续关注石窟寺主题,创作足迹涉及川渝两地。2022年受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基金会邀请作为志愿者参与大足石刻保护与传播公益行动,走访了散落在大足区域40多处未向公众开放的石窟,拍摄并记录了石窟守护人的故事,多年潜心创作石窟寺题材作品近200幅,该主题目前仍在持续创作中。</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b>展览经历:</b></h5><h5><br></h5><h5>2008年《老工业》作品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h5><h5>2009年《火车头》作品参加影像亚洲美国职业摄影师联赛。 </h5><h5>2009年《边缘》作品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h5><h5>2012年《重钢劳动者》作品参加第四届大理国际影展。</h5><h5>2013年《废都》作品参加第五届大理国际影展。</h5><h5>2015年《重钢系列》作品参加“重庆之名-2015重庆美术馆邀请展”。</h5><h5>2016年《村墟、村幻、村遗系列》作品参加北京今日美术馆“最后的村庄”柏林作品展。</h5><h5>2016年《老工业及劳动者系列》作品参加重庆工业博物馆“对话历史-重庆钢铁影像记录展”并任策展人。</h5><h5>2017年参加重庆长江当代艺术馆“积攒.意外重庆大画幅文献展”。</h5><h5>2017年《下浩人系列》作品参加重庆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存念下浩-龙门浩老街系列文化展”并任策展人。</h5><h5>2018年《老工业系列》作品参加重庆美术馆“见证重庆-大型影像文献展”并任分策展人。</h5><h5>2018年《重钢废墟系列》作品参加川美美术馆“时间之境-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A计划”。</h5><h5>2019年《交通茶馆的一天》作品参加坦克库艺术中心“时间之境-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B计划”。</h5><h5>2019年《重钢劳动者》系列作品参加“第三届中国·辽宁(北镇)国际工业摄影大赛”并任“ 三线三世”展区分策展人。</h5><h5>2019年《重钢劳动者》、《消逝的光影》系列作品参加重庆美术馆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见证现实-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展”并任作品统筹。</h5><h5>2020年《消逝的光影》系列作品参加达州515洞窟美术馆“地方·国际515艺术创窟开园展”。</h5><h5>2020年参加四川美术学院项目“2020生态艺术季-黄桷坪板块”,完成在地大型公共参与式摄影作品创作。</h5><h5>2021年参加重庆美术馆“成渝双城·女性力量摄影展”。</h5><h5>2021年参加重庆美术馆“重庆女性力量·母亲”摄影展。</h5><h5>2022年参加“异乡故乡·家和沪汉:沪汉社区百姓主题摄影展”,完成在地参与式主题摄影创作。</h5><h5>2022年重庆人家下浩里个展“存念下浩——戴小兵摄影作品展”。</h5><h5>2022年参加大渡口美术馆“2022重庆市都市艺术节——“艺术湾&影像力”摄影名家邀请展。</h5><h5>2023年参加“你是支撑我生活的人呐”社区规划艺术节之邮电支路社区,食事四方纪实作品创作。</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inherit;">03</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展览作品</b></h5> <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从精美绝伦的圆觉洞造像再到石窟间清扫的身影,背后藏着石窟守护人在乡村守国宝的初心不变;透过令人震撼的一尊尊石刻造像,感受大足义务文保员质朴的信仰力量……5月8日,“芥子山——戴小兵摄影展”再大足宝顶北宋街妙高空间开幕,用多幅大画幅照片,讲述了大足石刻与石窟守护人的故事。</span></h5><h5><br></h5><h5>提及大足石刻,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千手观音造像所在的大型石窟——宝顶山石窟。但其实,不论是气势恢宏的“五山”石刻,还是分布在山间乡野的中小石窟,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摄影展览展出的作品,就是戴小兵走访了散落在大足区域40多处未向公众开放的石窟,拍摄并记录的石窟守护人的故事和影像。</h5><h5><br></h5> <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展览主要围绕“介子山”和“须弥园”两大主线展开,其中“须弥园”主要聚焦一座座窟龛和一尊尊造像,向观众展现了大足石刻作为“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的气势恢宏和壮丽辉煌。“介子山”则将镜头对准了大足石刻义务文保员——以芥子生命守护着须弥大足的“凡人”。芥子虽微,却可尽现无尽须弥。透过展览的这些影像,观众可以看到这些如一颗颗自然无闻芥子般的“石窟守护者”,默守石窟如自家,日复一日的坚守、清扫和保护,守护着散落山野中的文明遗产。</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作为本次展览作品的创作者,摄影人戴小兵早在 2009年前后,便多次受大足石刻研究院邀请在宝顶及北山石窟进行大画幅拍摄,2022年受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基金会邀请作为志愿者参与大足石刻保护与传播公益行动,拍摄并记录了大足大量中小石窟和石窟守护人,多年潜心创作石窟寺题材作品近200幅,该主题目前仍在持续创作中。</span></h5><h5><br></h5><h5><b>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观看</b>。</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04</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部分作品展示</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