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齐:品诗词,听历史,悟人生!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h5><h5><br>甲: 我是涂钰煊。</h5><h5><br>乙: 我是王彦羲。</h5><h5><br>丙:我是张梓涵。</h5><div><br></div><h5>丁: 我是江承羲。</h5><h5><br>师:我是刘老师。</h5><h5><br>合:我们都来自140班。</h5><h5><br>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诗。每一首我们学过的诗,都会以它独特的画面、声音留在你我心中,成为我们每个人精神的一部分。</h5><h5><br>甲:就让我们在“师生共读·阅润童年”的舞台上,再一次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品诗意人生。</h5><h5><br>乙: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走进《马诗》。(生齐读)<br></h5><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马 诗</b> </span></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唐·李贺</span></h5><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师:从诗题看,这首诗是写的是什么?<h5>生:马。</h5><h5><br>师:同学们,你们都积累过哪些和马有关的诗词?</h5><h5><br>丙:我知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h5><h5><br>丁:我读过《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h5><h5><br>甲:我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h5><h5><br>师:“马”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h5><h5><br>生合: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的象征。</h5><h5><br>师:唐代诗人李贺很爱马,他写了一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其中的第五首。<br><br>师:关于作者李贺,大家了解吗?、</h5><h5><br>甲: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李贺出生于破落贵族之家。他面相丑陋,因为父亲的名字,他不能参加考试。</h5><h5><br>乙:他七岁写诗,年仅27岁就死了,一生写有274首诗歌。他才华横溢,是唐代一位传奇的诗人。</h5><h5><br>丙:李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br><br>师:李贺在什么背景下写了这首诗?</h5><h5><br>甲:年轻的李贺勤奋苦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h5><h5><br>乙: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为抒发自己的仕途失意苦闷之情所以写下《马诗》。<br><br>师: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诗,但这首诗也几经推敲,尤其是这两句,生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h5><h5><br>师:我们一读就知道这两句写什么?</h5><div><br></div><h5>生齐:写景。</h5><div><br></div><h5>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景?</h5><h5><br></h5><h5>生齐:我们看到了沙漠、燕山和月亮。</h5><h5><br>师:这些景带给你什么感觉?</h5><h5><br>乙:茫茫沙漠感觉十分寒冷凄凉。连绵的燕山高大巍峨。月似钩能看出战场上的凶残。</h5><h5> <br>师:弯弯的月牙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多像小船像香蕉呀!诗人却把它比喻成“钩”?为什么?</h5><h5><br>丙:“钩”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特定的环境下,“月似钩”说明诗人想去战场 向往能去边塞作战 。</h5><h5><br>师:原来,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时候,不仅可以从字面看,还可以想象。<br>合作读 在战火不断的边塞,在清冷的月光下,李贺这样描述大漠。</h5><div><br></div><h5>生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h5><h5><br>师:追寻李贺的脚步,漫步在雪白的沙漠,抬头望见一轮弯月。生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h5><h5><br>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专家—康震老师就说过,“此两句绝妙!”我们也来品品到底妙在何处呢?</h5><h5><br>丁:诗中两处运用了比喻。这两句绝妙,妙就妙在两句都运用了比喻。</h5><h5><br>师:比喻入诗,使得诗句诗情画意。孩子们,在我们的古诗长河中有没有这样的诗句呢?</h5><h5><br>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喻成绽开的梨花。</h5><h5><br>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剪刀。</h5><h5><br>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把露水比喻成珍珠,把月亮比喻成玩钩。</h5><h5><br>师:比喻入诗,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看到了大漠不一样的景色。孩子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h5><h5><br>丁:王之涣笔下的:千里黄云白日醺,被风吹雁雪纷纷,我知道了边塞凄凉。</h5><h5><br>甲:王昌龄笔下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知道了边塞战士们的豪迈。</h5><h5><br>乙:卢纶笔下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想战士们是英勇无比的。</h5><h5><br>师:孩子们,你们查阅了资料李贺有没有去过边塞?生齐:没有。那他为什么要写边塞?</h5><h5><br>丙:应该充满着忧愁和悲伤,因为他当时仕途失意。</h5><h5><br>丁:因为边塞远离社会政治斗争,他想报效祖国,成就一番事业 。</h5><h5><br>师:像这样在写景中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我们把它叫做?生齐:借景抒情。</h5><h5><br>师:这两句写景的诗已经浅浅地表达出了他的心声,我们继续来品读。<br><br>师:谁来告诉大家“何当”是什么意思?</h5><h5><br>乙:何当是什么时候的意思。诗人用“何当”二字做设问,表达了一种遥遥无期的的意味。我读出了李贺的无奈。</h5><h5><br>师:读古诗我们还可以联系旧知去理解,“走”是什么意思?</h5><h5><br>丙:我学过“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是“跑”的意思。就知道快走踏清秋的走也是跑的意思。</h5><h5> <br>师:这匹战马,踏沙披月,面对着茫茫大漠,连绵燕山,想快点去干什么?</h5><h5><br>丁:想快点带上用黄金做的金络头,飞快的奔驰,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h5><h5><br>甲:想快点去战场杀敌,想快点被主人重用。</h5><h5><br>师:孩子们,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h5><div><br></div><h5>生齐:《马诗》。</h5><h5><br>师:你们有没有发现,除了诗题外,全文没有一个“马”字。马藏到哪里去了? </h5><div><br></div><h5> 生齐:藏在金络脑里。</h5><h5><br>乙:金络脑的意思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h5><h5><br>师:写马的诗,为什么不直接写马,要藏在金络脑里面呢?</h5><h5><br>丙:黄金从材料看很特殊,只有高官受到国家重用才能用马笼头。</h5><h5><br>丁:“金络脑”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h5><h5><br>甲:诗人渴望能像马儿一样被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h5><h5><br>师:古时候有身份的人才能骑马,有身份的人才能用金络脑。这贵重的鞍具,就是身份的象征。其实我们已经发现,这首诗明写马,实际写李贺自己。希望自己像马一样被重用。他被重用了吗?</h5><div><br></div><h5>生齐:没有师:你从哪里知道的?</h5><h5><br>乙:我从何当中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马套上用黄金做的鞍具。</h5><h5><br>师:“何当”这个词里,其实就是李贺自己千万次、万千次的在内心呼唤。生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h5><h5><br>师:那是一种对自己内心深深的呼唤。生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h5><h5><br></h5><h5>师:此时,李贺已经不是浅浅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心声了,而是借“马”淋漓尽致地表露无遗,我就是希望去边塞建功立业,我就是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报效祖国。</h5><h5><br>师:不被重用、不得志,只能借什么表达心声?</h5><h5><br>生齐:马。</h5><h5><br>师:只能借马来言说自己的志向,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吗?</h5><h5><br>生:借物抒情。师:也叫做——生齐:托物言志。</h5><h5><br>师:都说,以梦为马,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动力,可是,李贺他是以马为梦,短短的一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辞官归乡他,瘦骨嶙峋,郁郁不得志,生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h5><h5><br>师:才人诗路,壮志难酬。生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h5><h5><br>师:王者不爱马,希望成泡影。生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h5><h5><br>师:千年回眸,我们若为李贺,也应精忠报国,至死不渝。(齐读古诗)</h5><h5><br>师:当这些诗变成画面和声音留在我们心中的时候,这就是古诗的意境。古诗因为有意境,才有了生命。不同时代,不同场地,都有一种精神伴我们成长。</h5><div><br></div><h5>这种精神就是 :</h5><div><br></div><h5>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建功立业之志。</h5><h5><br>这种精神也是:</h5><div><br></div><h5> 生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之情。</h5><h5><br>这种精神还是:</h5><div><br></div><h5> 生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怀。<br><br>甲:老师,这首诗还能吟唱呢!</h5><h5><br>师:哦,那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吧!</h5><h5><br>师:时间让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这些诗歌的意境、体现出来的文化以及带来的自信,如血液一般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正如习主席所说。</h5><h5><br></h5><h5>生齐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br><br>师:让我们怀揣文化自信、从容前行,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吧。诗人李贺辞官归乡的那一年,正逢马年,他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写了《马诗二十三首》,爱学习的孩子们可以找来读一读。</h5> <h5>亲爱的老师们、孩子们,今天,140班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分享的《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此诗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赞马或感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委婉而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老师们、同学们,本期“师生共读”到此结束,让我们下次再见。</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