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红森同志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因工作劳累导致肝癌,他的心脏已于2006年3月18日停止了跳动,从此,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失去了一位好领导,法院的干警失去了一位好兄弟,防城港市的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法官,他的爱妻失去了一位好丈夫,小雪媛失去了一位好父亲。噩耗传来,悲声四起。连日来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沉浸在深深的怀念和哀思之中。每当人们经过红森同志昔日的办公室都不禁低头默哀。在与记者共同举行的座谈会上,与会的人们在缅怀着他的往事,女法官们眼睛红肿、泣不成声,难以自持。</p><p class="ql-block">李红森同志生前是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法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审判工作。他生前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然而人们却在深深地怀念着他。为什么呢?康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二件事情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一是人们头顶的星空,二是人类崇高的道德。”李红森同志正是以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感动着人们。</p><p class="ql-block">1998年我与红森同志到桂林出差,经过几天的奔波大家都很劳累,公务结束后已是傍晚时分,我和另外一个同志本想找个歇宿的地方好好地休息一会,桂林的朋友也一再挽留,但红森同志牵挂着家里的工作,坚持要连夜赶回去。在离开桂林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钟,当时从柳州至南宁的公路还很不好走,来往车辆又多,路上非常拥挤。红森同志一路上开着车走走停停,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就伏在方向盘上休息一会儿,打一个盹儿,几分钟后又继续往前开。因当时我刚拿到驾驶执照十多天,对驾车还不熟悉,尤其不敢在夜间开车。另外一个同志又不会开车。后来我实在不忍心便抢着要帮开一段路,可是红森说什么也不 给。他说你的身体不好,几天来又那么劳累,我哪里放心让你开? 就这样,车子一路巅簸,我和另外一个同志迷迷糊糊地靠在座位上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我们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车子已经到了邕宁的五塘。本来我比红森同志年长几岁,但在很多时候,他却更象是个兄长。</p><p class="ql-block">在座谈会上 ,人们缅怀着与李红森同志相处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的点滴往事,不禁嗟呀不已,扼腕叹惜。红森同志能活在人们的心中,一是因为他清正廉洁,二是因为他平等待人,三是因为他关心他人 ,对同志满腔热情。他在法院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当过书记员、审判员、研究室主任、经济庭庭长、中级法院副院长,手中撑握着审判权,也担任领导职务,但是他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从不接受案件当事人的任何财物。2001年的一个中午,我刚进饭堂,他便叫住我说,要请我吃饭,到了饭店后才知道原来是他的几个朋友因为案件的事情找他, 希望能够给予帮助。在午餐快结束的时候,他忽然从衣袋里掏出一把钞票塞到我手里,要我去结帐。他那几个朋友看见后不禁面面相觑,便再也不好意思提案件的事了。</p><p class="ql-block">假如红森是个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腰缠万贯的人;假如他是个欺压群众、鱼肉百姓、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从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假如他是个对他人的冷暖疾苦漠不关心的人的话,人们还会这样怀念他吗?</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死了,但他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p><p class="ql-block">红森于去年国庆前就已得知其是得了肝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他为了不影响工作,为了不给组织和同志们增添麻烦,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独自跑去医院治疗,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住院时他称自己是无业人员。对外则宣称自己是因高血压住院。住院期间因无钱交费,曾几次收到医院的催款通知。去年十一月底,他已经接受了二次化疗,有一天他回到法院,见到我后问我手里案子多不多,并叮嘱我一定要注意身体。那时看上去他的身体与以前没有多大变化,我便问他得的是什么病,感觉如何?他笑笑说,没有大问题。直到他临终的前几天,大家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于是纷纷到病房看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表现得坚强、镇定、自若。他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去看望他的人,在看见昔日的一个同学时他笑着说:老同学,我先走了。他留下的遗愿是要将眼角膜捐献给失去光明的人,将骨灰洒在故乡山岗的松树下。</p><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一个如此关爱他人的人竟是个参透生死的人。</p><p class="ql-block">“愿生者有那不朽的爱,但愿死者有那不朽的名。”</p><p class="ql-block"> (2006.3)</p><p class="ql-block">本文于2006年3月在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网及广西法院网发表后阅读量曾达数千万人次,还在《人民法院报》发表,并入选《人民法院廉政文化作品集粹 》。</p>